我們透過對1992年,2001年,2010,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圖冊的對比,來看一下30年來世界的變化。
我們分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極洲分國家和地區逐一對比。
第一篇:亞洲—孟加拉國
【國 名】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面 積】 147570平方公里。
【人 口】 約1.6億。孟加拉族佔98%,另有20多個少數民族。孟加拉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穆斯林佔總人口的88%。
【首 都】 達卡(Dhaka),人口1600多萬。
【重要節日】 獨立日和國慶日:3月26日;國民革命和團結日:11月7日;勝利日:12月16日;烈士日:2月21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宰牲節):據回曆推算,每年有變化。
【地理】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鄰,東南與緬甸接壤,南臨孟加拉灣。海岸線長550公里。全境85%的地區為平原,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溼熱多雨。全年分為冬季(11月至翌年2月),夏季(3-6月)和雨季(7-10月)。年平均氣溫為26.5℃。冬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最低溫度為4℃,夏季最高溫度達45℃,雨季平均溫度30℃。
【歷史】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區曾數次建立過獨立國家,版圖一度包括現印度西孟加拉、比哈爾等邦。16世紀時孟已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18世紀中葉成為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19世紀後半葉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劃歸巴基斯坦(稱東巴)。1971年3月東巴宣佈獨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達卡、吉大港、庫爾納、拉吉沙希、巴里薩爾、錫萊特和郎故爾7個行政區,下設64個縣,472個分縣,4490個鄉,約6萬個村。
1990年孟加拉國人口10317萬,人均GDP為306美元。
行政區劃調整:
1993年: 巴里薩爾專區脫離庫爾納專區。
1998年: 錫爾赫特專區脫離吉大港專區。
2000年孟加拉國人口12766萬,人均GDP為418美元。
行政區劃調整:
2010.1.25,設立朗布林專區,分拉傑沙希專區。
2010年孟加拉國人口14758萬,人均GDP為781美元。
行政區劃調整:
2015.9.15,決定設立邁門辛專區,分達卡專區4個縣設。該專區原計劃包括6個縣,但吉紹爾甘傑縣和坦蓋爾縣因反對加入而作罷。
2020年孟加拉國人口16469萬,人均GDP為1968美元。
經濟發展情況:
孟加拉國70年代末,實行去國有化,在積極的結構調整政策的推動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該國於1982年、1986年、貿易自由化階段(1991年至今)出臺實施的三版產業發展政策都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市場競爭經濟理念制定的。在這一系列政策背景下,國有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顯著縮小,只存在於有限的領域之內。
孟加拉國於1999年、2005年和2010年制定的產業政策中包含了促進國內和國際私營部門參與市場活動的方案,國有企業私有化仍然是系列政策的一大重點。
此外,政策還強調透過加強工業出口導向、提高產業競爭力和有效利用資源來促進產業發展,從而大幅度提高製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
2016年的產業政策有許多具體目標,其中包括在2021年前將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至35%,並僱傭全國25%的勞動力。
20世紀90年代後,孟加拉國的產業政策中提出了一套提高工業生產力的方案,以政策下行和加大外國投資為抓手推動企業數量的增長。
作為回報,這些企業將獲得政府提供的特殊待遇,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中小企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政策受益者。
作為早期政策的延續,2016年產業政策的另一個目標是加強建設進口替代產業以滿足當地需求,促進出口導向型產業發展。
孟加拉國積極推進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互補。
如果沒有有效的貿易政策配合,產業化就無法成功開展。自1985年以來,孟加拉國的貿易政策發生了巨大變化,進行了包括貿易、匯率、貨幣和財政政策優待在內的多項增補。促進出口的措施旨在提升出口市場多樣化、提高出口質量、促進高附加值出口並發展國內後向聯絡產業,這些改革有益於包括成衣產業在內的許多部門,並向出口商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財政優待,包括允許出口商不受限制地獲得免稅進口投入、便捷獲得信貸和信貸補貼、所得稅退稅和對進口大型機械徵收優惠關稅。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貿易自由化降低了名義關稅率、進口加權平均關稅率、隱性名義關稅率和有效保護率,進口數量限制等非關稅壁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取締。在此期間,進口滲透率和出口導向率均大幅上升。21世紀的產業化需要面對新的現實就其在國內生產總值、出口收入和創造就業機會中所佔的份額而言,孟加拉國的產業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產業化面臨著邁入下一步發展程序的挑戰,即向高附加值的成衣產業或非成衣製造的生產轉變。為了實現這一轉變,決策者必須採取許多新的措施。
首先,孟加拉國需要制定第二代產業政策以迎接21世紀的新挑戰,產業政策應與金融、貿易、投資等相關政策相協調。孟加拉國將於2026年前擺脫最不發達國家行列,因此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孟加拉國需要重新審視、修改國內產業政策,使之更具戰略性並適應全球政策制度。
其次,孟加拉國需要使增加其製成品種類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需求,這需要在更現代化的部門進行大量投資。然而,儘管近年來有利於投資的政策已經到位,國內外的私人投資並沒有出現大幅增長,可見政策本身不足以吸引投資,整體投資環境有待改善。對於孟加拉國而言,吸引投資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消除供給方的制約因素,降低經商的成本,這意味著國內基礎設施的不足和經商過程中的繁複流程與腐敗現象急需得到改善。為了彌補基礎設施的不足,政府在電力和能源部門做出了許多改善,並已開展幾個包括帕德瑪大橋在內的大型建設專案,這座多功能大橋建成後將有望在多方面提高孟加拉國經濟的效率。
第三,孟加拉國迫切需要產業實操方面的人才。儘管孟加拉國有大量的青年人口,產業方面的合格人才仍十分短缺,私營公司不得不從鄰國補充人力資源,這導致本國內出現大量失業青年。現代產業化取決於人力資源的質量,大量的熟練人才可以吸引投資,因此孟加拉國政府和私營部門急需加大對教育和能力發展方面的投入。
由於技術介面的不斷增加,孟加拉國的整個產銷環境正經歷著動態的變化,此外,新冠疫情也對國內的供應鏈產生了持續影響。這些影響擾亂了勞動力市場,許多行業中的勞動力需求正在減少。
要應對上述變化,政府要對勞動力人口進行技能再培訓或升級,使其適應並受益於大規模的產業化,同時還可以透過投資小規模產業,為自主創業提供財政、技術和其他相關支援。這些措施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最終有助於消除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