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尹野平】“在全球港口擁堵、許多行業飽受供應短缺困擾的情況下,航運資料已成為一種極具價值的商品。”《華爾街日報》20日報道稱,中國不斷加大對全球貨運資料的掌控引發美國政府擔憂,後者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利用手中的物流資訊獲取商業或戰略優勢。
報道中特別提及中國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資訊平臺,認為該平臺依託公共資料庫,掌控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在內的全球幾十個巨型港口的資料資訊,顯示出中國在該領域領先於西方的國際影響力,並引起華盛頓方面的注意。報道稱,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上週已啟動針對該系統的研究;美國國防部運輸司令部發言人雖未對該系統置評,但表示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尋求提高自身對全球供應鏈的能見度,其中包括美軍的後勤情況。
報道用大篇幅描述中國發達的物流資訊網路並援引多方人士的話以期引起警惕。航運專家吳明華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稱,數字化轉型是航運業的大勢所趨,利用港口大資料向進出口商、貨代和船隻公司提供服務是很正常的,其實港口及船隻資料的採集很簡單,比如船訊網都有國內外船舶的即時動態資訊,隨時可查到,本來就是向公眾開放的。
不久前,美國以應對全球晶片危機為名,向全球半導體企業強勢索取資料,從過去3年企業訂單出貨情況、庫存情況、交貨時間到每種產品的主要客戶資訊等,問題清單非常詳細,讓許多企業十分為難。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美國具有“明確指向性”的資料收集行為相比,中國在物流領域的合作是為了增進互聯互通,服務國際經貿合作。
李崢表示,這篇報道顯示出一個趨勢,即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與合作的關注範圍在不斷擴充套件,從最初關注中國企業和產品,逐漸發展到關注中國在海外與科技相關的存在,例如幫助其他國家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可以說,美國對中國在海外的數字影響力的關注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李崢分析認為,國家物流平臺關於國際航運領域的合作,大多是和相關港口、企業簽訂有協議,美國較難直接以制裁等手段打壓,但未來中國企業希望像投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那樣再投資國外港口等基礎設施時,外國政府可能會在美國壓力下進行更為嚴格的國家安全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