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費尼對成吉思汗分封的記載依賴的是他父親巴哈丁的追憶和他本人的回憶,而他的父親也是蒙古呼羅珊總督的書記官,曾經多次到過蒙古,因此志費尼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根據他的記載,成吉思汗給四個兒子分賜了蒙古、乃蠻各部、各族和所有軍隊,很可惜他沒有提供有關這次分封的具體情況。《元朝秘史》記載了成吉思汗給諸子分封百姓的數量:給了朮赤九千百姓(irge),給了察合臺八千百姓,給了窩闊臺五千百姓。給了拖雷五千百姓。成吉思汗給四個兒子總共分了兩萬七千人。在這些百姓中有一部分是乃蠻人和篾兒乞惕人,他們是成吉思汗武力征服的戰利品。
成吉思汗給每個兒子指定了千戶長。根據《元朝秘史》第243節的記載,成吉思汗給朮赤任命的千戶那顏,有三人:忽難,格泥格思部,為第7千戶;蒙客兀兒,《元朝秘史》未記其族屬,為第40千戶;客帖,《元朝秘史》亦未記其族屬,為第51千戶。給察合臺任命的千戶那顏有四人:合剌察兒,八魯剌思部,為第29千戶;木格,弘吉剌部,為第38千戶;亦都舍歹,《元朝秘史》未記其族屬,為第67千戶,姚大力先生考證此人為札剌亦兒部,拙赤答兒馬剌次子;闊客搠思,八鄰部,為第30千戶;給窩闊臺任命的千戶那顏有兩人:亦魯該,《元朝秘史》未記其族屬,為第5千戶;迭該,別速惕部,為第11千戶。給拖雷任命的千戶那顏也有兩人:者臺,忙忽惕部,為第23千戶;巴剌,札剌亦兒部,為第50千戶。
成吉思汗對他們的追隨非常感激,說他們永遠是自己吉慶的伴當。成吉思汗建國後,委任這些人為四個兒子的千戶長,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忠勤效勞,為草原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忽難、闊闊搠思、迭該、兀孫四個人還被成吉思汗稱為他的耳目,不管是聽見的還是看見的,都沒有隱瞞,如實的向他稟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曾經跟隨過札木合,與札木合部眾中的某些人是舊識,成吉思汗這麼做正是要他們利用舊有的關係來安撫人心。根據以上分析,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應該分得了札木合的部眾。
成吉思汗分給四個兒子軍隊的數量,拉施都丁有著很詳細的記載,分給了朮赤四千人,千戶長有失主兀惕部蒙古兒那顏、輕吉惕部輕吉臺·忽丹、許慎部旭失臺、許慎部拜忽;分給了察合臺四千人,千戶長有巴魯剌思部巴魯剌臺·合剌察兒、札剌亦兒部蒙格那顏、闕名(《五世系》作雪你惕部小察合臺)、闕名;分給了窩闊臺四千人,千戶長有札剌亦兒部亦魯該、速勒都思部亦剌黑禿阿、晃豁壇部答亦兒、闕名;分給幼子拖雷的軍隊,是除了成吉思汗分給子弟的軍隊外,剩下的左翼、右翼、中軍。
學者們早已注意到《元朝秘史》和《史集》記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拖雷、別勒古臺的分封見於《元朝秘史》,卻不見於《史集》,闊列堅的分封見於《史集》,卻不見於《秘史》;分封部民的數量,除阿勒赤臺外,《元朝秘史》要高於《史集》。箭內亙認為透過計算《史集》中成吉思汗的總兵力和子弟的兵力,得出拖雷應該分得十一萬人,而非《元朝秘史》中的五千人,他認為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習俗,拖雷作為成吉思汗的幼子,也是蒙古本土繼承人,分得十一萬人是合理的。杉山正明則研究了別勒古臺分封的情況,在成吉思汗任命千戶長的時候,別勒古臺沒有表態,他據此認為別勒古臺應是斡惕赤斤的千戶長。他又舉出《元史·食貨志·歲賜》和《史集》分封數量之間的關係為證,認為《史集》的記載是可靠的。巴菲爾德認為《元朝秘史》所記是成吉思汗1206至1210年間的子弟分民數,《史集》所記是成吉思汗死後分配的民戶。劉迎勝先生認為成吉思汗建國後進行過兩次分封,《史集》所記是西征之前的分封,而《元朝秘史》所記是西征之中或之後的分封。 然而《元朝秘史》中諸子的千戶長名單與《史集》相比,亦有相同之處,為方便討論,我們把上述材料列表如下:
表二成吉思汗對諸子的分封
A《元朝秘史》:
朮赤 |
忽然 格你格思部 第7千戶 |
蒙古兀兒 氏族不詳 第40千戶 |
客帖 氏族不詳 第51千戶 |
|
察合臺 |
合剌察兒 巴魯剌思部 第29千戶 |
木格 弘吉剌部 第38千戶 |
亦都舍歹 札剌亦兒部 第67千戶 |
闊客思思 八鄰部 第30千戶 |
窩闊臺 |
亦魯該 札剌亦兒部 第5千戶 |
迭該 別速惕部 第11千戶 |
||
拖雷 |
者臺 忙忽惕部 第23千戶 |
巴剌 札剌亦兒部 第35千戶 |
B《史集》:
朮赤 |
蒙古兒那顏 失主兀惕部 |
輕吉臺·忽丹 輕吉惕部 |
旭失臺 許慎部 |
拜忽 許慎部 |
察合臺 |
巴魯剌臺·合剌察兒 巴魯剌思部 |
蒙格那顏 札剌亦兒部 |
闕名(《五世系》作雪你惕部小察合臺) |
闕名 |
窩闊臺 |
亦魯該 札剌亦兒部 |
亦剌黑-禿阿 速勒都思部 |
答亦兒 晃豁壇 |
闕名 |
拖雷 |
父親的左耳朵;左翼、右翼、中軍 |
A表和B表的相同點是有一些千戶長的姓名相同。A表中的蒙古兀兒(Möng-ke’ür),B表中作蒙古兒那顏(波斯文寫作Mnggūr),雖然在讀音上存在差異,但《史集》載蒙古兒那顏有後裔在朮赤后王寬闍處,名為撤耳客思,而撤耳客思是高加索地區的遊牧部落,在朮赤家族的領地內,這表明蒙古兒那顏的確是朮赤的千戶長,蒙古兀兒與蒙古兒那顏實為一人;A表中的合剌察兒與B表中的巴魯剌臺·合剌察兒出自同一部族,無疑是同一人;A表中的亦魯該與B表中的亦魯該亦是同一人。成吉思汗委任同一個人為千戶長,而他們又沒有被罷免的記錄,所以這些千戶長成吉思汗只委任了一次。兩個表中有相同的千戶長名單,表明《元朝秘史》的作者和拉施都丁都承認成吉思汗的確將軍隊分給了朮赤、察合臺和窩闊臺,由此可見志費尼的記載是準確的。只是在關於拖雷是否分的軍隊的問題上,《元朝秘史》的作者予以承認,而拉施都丁則予以否認。
在A表和B表中,更多的千戶長姓名是不同的,而且A表中的千戶長數目要少於B表。一般認為《元朝秘史》成書於1252年,而《史集》的成書則是14世紀初的事了。從距離成吉思汗1206年分封的時間上來說,《元朝秘史》比《史集》離得更近,應該更為可靠。拉施都丁之所以有著不同於《元朝秘史》的記載,筆者以為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拉施都丁所用的抄本(naskha)不全,他講到:“成吉思汗把上述兩個異密和其他不知道他們名字的異密總共四千軍隊給了察合臺”,這表明他看到的抄本本來就缺少那兩個千戶的名字,並非是《史集》傳抄中出現的問題;第二,拉施都丁用了非蒙古語的材料,“成吉思汗把上述四位異密和四千軍隊給了朮赤汗,在當代,很多脫脫和伯顏的軍隊是這四個[千戶]的後代,而另一方面他們變得眾多是由於羅斯、撤耳柯思、欽察、馬札兒和其他部隊加入了他們,在兄弟爭鬥中某些人投奔了那裡。” [17]羅斯,波斯語原文作Rūs,由於這個詞彙以顫音r開頭,蒙古人會把r後的母音放到r前面,讀作Oros(元代音譯為斡羅思),拉施都丁將其寫作Ūrūs。而此處“羅斯”並未按照蒙古人的讀法拼寫,表明拉施都丁可能利用了非蒙古文的材料;第三,拉施都丁對成吉思汗的分封名單進行了取捨加工。學者們早已注意到《史集》中的千戶數量多於《元朝秘史》中的95千戶,成吉思汗先祖的世系也與《元朝秘史》的記載不同。拉施都丁記載的千戶長數目要多於《元朝秘史》,這些都與拉施都丁重新選擇材料建構蒙古帝國的歷史有關,很可惜他並沒有把取捨加工的依據記載下來。
《史集》的來源除了已經失傳的《金冊》外,還有一種就是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書中記載了蒙古的千戶制:“軍隊的檢閱和召集,如此有計劃,以致他們廢除了花名冊,用不著官吏和文書。因為,他們把全部人馬編成十人一小隊,派其中一人為其餘九人之長;又從每十個千夫長中任命一人為‘百夫長’,這一百人均歸他指揮;每千人和每萬人的情況相同,萬人之上置一長官,稱為‘土綿長’。”[18]志費尼的記載可以得到很多材料的佐證,如《元史·兵志》載:“考之國初,典兵之官,視兵數多寡,為爵秩尊卑。長萬夫者為萬戶,千夫者為千戶,百夫者為百戶。”[19]黃溍《答祿乃蠻氏先塋碑》:“有旨遣忽都虎、留乞與公三人以奉御為萬戶,發西京、大名、真定、河間等諸州郡軍四千六十餘人佔籍徵行,每千人領以官一員,及鎮守隨州召集人戶。”[20]作為伊利汗國宰相的拉施都丁無疑是知道千戶制的。從他的記載可以看出,既然成吉思汗分給了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各四千人軍隊,那麼每個王子也應該有四個千戶長,這正是B表看起來要比A表要更加整齊的原因。至於拉施都丁留下的四個闕名,只有一個在《五世系》中做了增補,《五世系》的增補是否正確以及其他三個人的身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