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賽艇隊長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5500字,大約需要15分鐘。
更多有意思的音/影片,請訂閱循跡曉講&循跡講堂微信公眾號,在iOS App Store或各大安卓應用市場搜尋循跡講堂。
孟子曾曰:“食色,性也”精準的點出了人類生活最大的需求,這是人類萬年生存的不變核心,所以我們不光要在專注當下生活時著眼珍饈美食,還應當在回顧歷史時如此。
有了照片,平民的飲食才更多的被人們直接關注
礙於資料有限,我們通常關注到的古人飲食都是達官貴人的奢侈品味,而非普羅大眾的一日三餐,但今天我們把視野放開一些,從達官貴人的餐桌上移開,看一看在遙遠的兩千年前,羅馬世界的農民、市民、士兵和奴隸是怎麼吃飯的。
健康而樸素的農民餐
在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先把基本概念捋順,羅馬國祚綿延千年,從蕞爾小邦變成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境內統御諸多民族,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成員來說,其飲食都是天差地別的,礙於資料有限且為方便論述,筆者將聚焦共和時代至元首制初期(約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義大利①再兼論一些不列顛行省的情況。
義大利屬於羅馬的核心,最具代表性
我們先來看看羅馬人如何安排一日三餐,農村居民通常缺乏夜生活,所以三餐要比城市居民早上許多(尤其是現代城市居民)。
在日出之前,羅馬農民們便會坐在小圓桌旁進食早餐,食物則僅僅是自己用簡易烤爐烘焙的麵包②、麥粉加配菜製作的粥和乳酪,有時也會食用前一天的剩菜;因為早上吃的很早,中餐一般定在10點左右,而一天的勞作還沒結束,所以食物也比較簡單,往往在早餐的基礎上加一些冷菜、豆類、肉類和水果等零食;羅馬人的晚餐是最豐盛的,一般在下午1-3點(視時節而定),食物會在中餐的基礎上豐富品類,如增加肉類、副食的攝入,有財力的還會加入蛋糕之類的甜點。
羅馬時代晚餐豐富的選擇
既然我們知道羅馬農民怎麼分配一日三餐,肯定也會好奇餐桌上具體會有哪些食物。
首先是主食,古代不如現代社會那樣普及精麵粉,所以大多數人吃的麵包都是夾雜著麥皮的粗麵粉烘焙而成的黑麵包,稍富餘的人則會用更純的麵粉,但礙於家庭生產難以太精細,所以仍舊是粗麵包,這種麵包和如今的全麥麵包口感類似,較難以下嚥,但對古人來說已經算還不錯了。除了麵粉的區別外,是否發酵也是麵包製作重要的區別,羅馬人既有不發酵的麵包,也有發酵麵包,而羅馬人更為偏愛後者。
除了麵包外,農民還會製作麥粥,與我們中國人不同,羅馬人的粥是用麵粉製作而不是麥粒,不過他們同樣會在裡面加入各種輔料,比如蜂蜜、蔬菜、無花果、各種肉類等等。
現代麵包中全麥麵包最接近古代黑麵包,但古代加工技術有限,黑麵包顏色應該更深
光有主食不吃菜怎麼行?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說說蔬菜、水果和肉奶。
羅馬農民能食用的蔬菜種類遠不如今人,卻也還算豐富,通常是生菜、捲心菜、韭菜、甜菜根,偶爾也會有蘆筍、洋薊、洋蔥、香菜、百里香、芹菜和芥菜,做法一般是涼拌或者燉菜;水果則相對比較簡單,一般是橘子、橄欖和葡萄,在公元前1世紀與本都王國接觸後,還引入了櫻桃。
羅馬人食用的肉類有雞、鵝、豬、牛、山羊、海魚,其中海魚頗為羅馬人喜愛,其次是豬和山羊,雞、牛則很少③,烹飪的方式也很簡單,通常是烤制、醃製或者燉,而內臟羅馬人一般也不會浪費,如豬腸就會灌成香腸食用。
現代人復原的古羅馬肉腸
最後我們說說副食、調料和飲料。
羅馬人的副食一般是乳酪和各種豆類,前者更像義大利的乳清乾酪,後者包括蠶豆、扁豆和豌豆;羅馬人使用的調料主要是魚醬、橄欖油、動物油脂和蜂蜜。
後面幾個大家都不陌生,筆者就主要說說魚醬的製作:把魚內臟放置在一個容器中然後混合加入一些切碎的魚或是整條的小魚,之後搗碾攪拌從而生成一種類似醬汁,再把這個醬汁放在陽光下並且要頻繁地攪拌直到它發酵。當醬汁的重量透過蒸發減少後,把一個籃子放在存放魚醬的容器中,過濾掉液體後留在籃子中的就是醬汁。
這類醬汁羅馬人非常喜歡,什麼菜都愛放(其次是蜂蜜),不過腥味可想而知,一般人恐怕難以忍受。
而說到飲料,大多數羅馬人就顯得正常的多,農民主要飲水,但有條件的人則會飲用葡萄酒,礙於財力有限,普通人喝的葡萄酒通常會兌水,更像一種酒精飲料,富人則會飲用高酒精含量的法蘭努斯白葡萄酒④,除此之外牛奶和羊奶也有飲用,但羅馬人似乎並不喜愛直接喝,因為史料上很少看到,愷撒筆下記載的飲用牛奶僅有一次,還是在戰爭狀態下缺乏食物,士兵拿著牛奶就著野菜湊合吃了。
馬賽克畫中的魚
我們不難看出農民飲食的樸素和單調,這或多或少反映的是共和早中期全體羅馬的情況,因為羅馬以農立國,早期尤為重視農業。
這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一些羅馬氏族名就和農作物有關,比如法比烏斯(Fabius)意為菜豆,蘭圖魯斯(Lentulus)意為扁豆,而西塞羅(Cicero)則意為豌豆;在實際生活上,羅馬的元老們本身也是個大地主,在卸任後往往回歸農莊生活,如著名的辛辛納圖斯,他在被指派為獨裁官前就正在田裡耕作,元老加圖在著作《農業志》中也聲稱羅馬人誇讚別人會誇他是好農民。
辛辛納圖斯被任命為獨裁官
而隨著羅馬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拓展,羅馬城市居民和富餘階層的烹飪水平顯著提升,飲食結構更加多元,不過農民的提升非常有限,因而就農民來說,這反映的幾乎是整個羅馬時代的飲食情況,即便隨著羅馬大量掠奪財富供應義大利,農民的飲食情況也不會超過公元后的城市居民,農村經過發展後亦會表現出城鎮化的傾向,因而農民在公元后的飲食情況我們就不再贅述,只需要參考下文所要敘述的龐貝市民即可。
方便快捷的市民飲食
在談城市飲食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古代的城鎮生活,幸運的是,公元79年義大利西南部的維蘇威火山爆發,埋葬了小城龐貝,這對古人來說是巨大的災難,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足以窺探羅馬城鎮生活的全景。
雖然古人的城鎮生活沒有如今那麼忙碌和豐富,但因為人口的聚集,商業的繁盛,人們同樣有著比農村更快的生活節奏,產業便出現了細化的情況,反映在飲食上便是快餐店、酒肆和麵包房多如繁星⑤,人們的飲食普遍依賴它們。
被火山灰覆蓋的龐貝古城讓其幾乎完好的保留到了如今
城市生活與鄉村的區別,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知道市民的飲食更為多元,這主要因為貿易發展引入了更多的食物種類(如櫻桃)。
城內的產業精細分工後,每種食物都可以製作出更多花樣,以麵包為例,龐貝出土的刻在牆上的食物清單顯示,麵包就分成三個檔次,分別是“麵包”“粗麵包”以及“奴隸麵包”,酒也有兩類,價格差距4倍。
更因為,市民中大多是有選舉權的公民,因此是達官貴人的拉攏物件,這些人為了展示自己的慷慨通常會舉辦大型宴會,邀請全市的公民前去蹭吃蹭喝。克拉蘇就曾舉辦過萬人大宴,龐貝城出土的一個銘文也顯示一位有力人士曾邀請了6840人來參加宴會。在這些宴會上,便可以品嚐到達官貴人那些貧窮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精美飲食。
壁畫上的羅馬面包店,從色澤和形狀看,這應該屬於品質較好的麵包
然而大多數人的日常飲食很難讓食物的多元化集中體現出來,這是因為居所缺乏烹飪工具⑥,居民們的普通三餐一般要去快餐店或酒肆購買現成食物,而這些酒肆和快餐店通常不是很大,主要滿足的也是普通大眾填飽肚子的需求(富人會自己在家烹飪),單店食物的品類自然比較有限。
從已知的購買清單來看,羅馬人很少食肉,肉類基本是魚、豬肉和香腸,主要的食物是麵包、乳酪和葡萄酒,佔食物支出的64%,偶爾搭配少量蔬菜,印證了這一現狀。
龐貝城發掘出的快餐店,L型吧檯上繪有精美的圖畫,勝過某些文明的大師作品
不過好在羅馬快餐店非常方便,其佈局更像是現代的食堂,所有的食物都被裝在鑲嵌進L型吧檯的罐子中、灶臺上的鍋裡和陳列架上,直觀的供顧客挑選。
如果想吃一些果脯、乳酪及鷹嘴豆等零食只需要去吧檯,老闆會從罐子裡挖一些給你;如果想吃釀餡燉菜,去灶臺旁,老闆會從鍋子裡為你倒出熱騰騰的食物,它們是韭菜、洋蔥、捲心菜、甜菜、芥菜和薄荷等蔬菜製作的;如果想吃肉了,就可以從掛滿香腸、魚和各種醃肉的陳列架上自行挑選;想喝酒了,一罐罐的葡萄酒隨時供應。
達官貴人的宴會
當你在餐桌邊大快朵頤後,可以擲骰子玩遊戲,甚至在某些不正規的酒吧裡找女侍要特殊服務,當然,大多數人在白日不會逗留,而是前往巴西利卡聊聊政治和生意,去澡堂、劇院、鬥獸場娛樂一番或趕回工地認真的工作。
總的來說,市民的日常飲食樸素而又多元,隔三差五蹭蹭達官貴人的宴會則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了。
苦中作樂計程車兵口糧
從上文市民和農民的飲食,我們或多或少窺探到了義大利區域的情況,但羅馬統治包羅永珍,行省的情況與義大利還是有所不同,可惜的是留存至今的考古材料鮮有關於行省平民的飲食內容。
而羅馬駐軍則相對較多,更重要的是,羅馬駐軍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當地飲食習慣的影響,探查羅馬治下的飲食文化融合,這是一個不錯的樣本,故而筆者將從遙遠北疆不列顛入手,探查一下羅馬行省和士兵飲食的情況。
士兵在異鄉當然要吃得飽才能不想家
公元43年,羅馬大軍登陸不列顛,由此開啟了數百年的統治,然而當地人並非溫順的綿羊,此起彼伏的起義遍佈整個不列顛島,北方蠻族亦經常南下劫掠,為了鎮壓反抗者,抵禦入侵者,羅馬人在北方修築了一系列城堡群,並安置了輔助部隊駐守,有一個要塞就安置在英國最北部諾森伯蘭郡的文多蘭達,這裡出土了大量的木質簡牘,裡面包含了許多軍隊的日常資訊,其中就包括飲食清單。
文多蘭達木牘裡食物清單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輔助部隊的軍官飲食相當豐富和優越,縱使在最前線,依舊能夠品嚐到進口的香料、優質的葡萄酒和各種肉類。
而士兵就要遜色一些,他們享受不到進口的葡萄酒(不列顛不產葡萄,只能依賴進口)只能飲用當地盛產的凱爾特啤酒,無法品嚐胡椒、茴香等進口香料,只能用豬油、鹽、醋、橄欖油和滷水進行調味。
不過在軍營中,他們的食材豐富程度還是可圈可點的,吃到新鮮的牛、豬、綿羊和雞肉⑦,野味也更加多樣,除了上文提到的常見野味外還包括狐狸、狼、獾、河狸、田鼠、野牛和鼴鼠;蔬菜水果更是大幅增加,包括大蒜、甜菜、小扁豆、蘋果、榛子、李和櫻桃等等。
現代人復原的羅馬士兵日常飲食,麵包替代成了薄餅
不過野外執行任務時,他們的主要食物換成了便於攜帶和儲存的麵包幹、薄餅和醃製肉乾,酒的供應則難以保障,這時候就只能喝水了,而在敵情不明顯,任務不緊急的情況下,能在河裡撈點魚和牡蠣,森林裡打點野豬、鹿、野兔、狍子等野味,採集點野果子打打牙祭,安慰安慰辛苦的作戰生活。
士兵的薪資和地位在行省擁有絕對的優勢,他們的飲食或多或少也能反映本地居民中相對富裕的人的飲食水平,食物的多樣化則表現了羅馬治下文化融合貿易繁盛帶來的飲食結構變化,我們可以看出苦中作樂的生活基調。
差異巨大的奴隸工作餐
在說完義大利農民、市民、行省士兵的飲食後,我們對羅馬人怎麼吃飯的已經有了個大概的印象。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奴隸,雖然他們是羅馬社會的底層,根本不算羅馬人,甚至嚴格意義上連人都不是,但是被解放的奴隸仍有機會成為公民,而且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羅馬社會一份子,因此最後我們就以奴隸收尾,從飲食看看他們的悲慘生活。
奴隸雖然是底層,但是具體到個人生活上就是天差地別,達官貴人家受器重的奴隸過的可能比中農還好,普通人家的家庭奴隸則與主人同吃同住,而礦上生產的奴隸生活最為悲慘,但筆者今天要說的並不是這些奴隸,而是農莊奴隸,他們的生活最接近奴隸群體的中等水平,保留的飲食材料也相對較多。
農莊勞動的奴隸的生活不算最好的也不是最壞的
根據加圖在《農業志》的記錄,奴隸的飲食不可謂不差勁,他們的主食依舊是小麥和麵包,雖然加圖沒說具體是什麼水平的麵包,不過可想而知大機率是黑麵包;水果蔬菜則是成熟落地而油少的橄欖果;肉類的供應不是很清晰,瓦羅提到要偶爾讓奴隸自己的牲畜到自己農莊放牧,可見還是能有一些牲畜養殖提供肉類攝入,但按照加圖的說法,醃製品才是主人應當供應的肉類食物;調料同樣單調,僅有醋可供食用。
除此之外,加圖也會為他們提供一些兌水的劣質葡萄酒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成熟的橄欖果
這些奴隸的飲食雖然要好於某些國家的庶民,但被主人嚴格控制,配給量按照勞動量的增減調整,只有節假日能稍稍允許他們吃多一點,這仍透露著可悲的基調,且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義大利及西西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奴隸起義的核心原因。
幸運的是斯巴達克斯起義後,羅馬對奴隸的剝削有所放鬆,甚至漸漸開始保障奴隸的一些基本權益⑧。
我們大概也能看出來,與同時代的羅馬人相比,咱們的老祖宗確實更懂得節約,不浪費。
註釋:
①這裡的義大利指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和撒丁島此時均屬於行省。其作為龍興之地一直高於行省的地位,公元前1世紀同盟者戰爭結束後,義大利是羅馬公民最密集的區域且像羅馬城一樣,劃分成區。
②普林尼提到羅馬人直到公元前171年才有專職麵包師,之前一直是家庭婦女自己製作,說明羅馬人的傳統是自己烹飪,即便在公元前171年後,農村應該也是相對更傳統的。
③龐貝“維斯塔貞女之家”酒肆發掘出了近250根可辨識的動物屍骨。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豬的,比綿羊的或山羊的多出10%,而來自母牛的僅佔2%,雞骨頭共有12塊,佔比近5%。不過在行省這種情況並不適用,後文士兵口糧部分會有闡述。
④一種類似白蘭地的精釀葡萄酒,普林尼說其一點就著,瑪麗·彼爾德認為它更像白蘭地。
⑤根據《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在人口僅僅2-3萬人的城鎮,竟然有超過200個快餐店和酒肆。
⑥在龐貝,普通市民沒有寬敞的別院,只能居住在因蘇拉公寓,這種多層公寓空間狹小,通常缺乏廚房和衛生間,所以人們吃正餐需要去快餐館,上廁所則依賴公共廁所,間接說明城市生活的服務開始細化並分割生活,不再是每個家庭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⑦與龐貝的情況不同,在文多蘭達發掘的動物骸骨中,本地的牛是最多的,其次是豬,再者是綿羊,山羊和雞是最少的,這可能受到行省的影響,因為在《Finding the Limits of the Limes》對羅馬行省出土的各類動物骨頭統計發現,牛骨是最多的。
⑧哈德良開始,羅馬立法禁止主人私殺奴隸,算是一種保護奴隸人權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