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向來愛惜自己的姓名。現在的人初次相識大都會問一句:您貴姓?古人更是如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此之謂大丈夫也。可是奇怪的是,為什麼有的人的姓名卻總是改來改去,一點都不嚴肅呢?比如秦始皇到底是叫嬴政還是趙政,商鞅為什麼又叫衛鞅,有時候還叫公孫鞅,這未免也太不尊重自己的父親了吧?現在我們一起來解密一下吧。
先秦時期,中國剛從母系社會來到父系社會時日未久,這個時期的姓和氏,有著不同的含義。姓代表血緣,來自於母族,凡是帶有女字旁的姓都是很古老的姓。氏則是一個姓下的不同分支,因為部族人口變多了,就會分開住了,有的住東邊,有的住西邊,有的擅長射箭,有的擅長種地。這個時候就需要區別一下了,擅長射箭的叫張,住在東邊的就叫東方,地種得好就有了神農。氏有官名、地名、封地、職業等等,並且是可以一直變化的。
這裡再談秦始皇,嬴姓來自於秦國的祖先,而趙的本義是走得快的意思,可能秦國趙氏一脈的先祖就很擅長奔跑。那麼答案就出來了,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名政,叫嬴政可以,叫趙政也沒問題。商鞅的問題也就好理解了。商鞅來自於衛國,衛國是姬姓,所以商鞅姓姬,商鞅出生於衛國的公族,是公族的子孫,所以大家都叫他公孫鞅,氏為公孫;氏不是一成不變的,後來他去了魏國,魏國的王公也有自己的子孫,你再叫公孫就不太合適了,因為他來自於衛國,所以人們就叫他衛鞅,以國別為氏;商鞅的封地在商地,所以後來人們又以他的封地為氏,就是商鞅了。
而秦漢以後,姓和氏就慢慢地不進行區分了,把姓和氏統一都稱之為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