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瀕江近海,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水資源十分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歷來都是國家的糧倉寶地,兵家必爭之地。
今日的安徽,更是成為了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必然的聯絡。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有力帶動下,安徽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的汗水,在安徽大地上澆灌出了豐碩的成果。
當然,安徽省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成果,自然也離不開安徽省委省政府歷屆領導班子的艱辛付出,這其中就包括周子健同志,一位從安徽大地上走出來的老革命家。
建國後,周子健身上的頭銜很多,他擔任過政務院事務管理局局長,機械工業部部長,安徽省省長、省委書記,中顧委員會委員,官至副國級。那麼,在周子健的人生歷程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1914年4月1日,在安徽省臨泉縣一戶姓周的普通人家誕生了一名男嬰,父母寄予厚望,取名為周子健,意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希望兒子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畏艱險,迎難而上。
周子健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獨立性很強,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掙錢養家,他是跟爺爺一塊兒生活長大的。他很小就進入學校讀書,聰明睿智的他,加上勤奮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還當上了學校的班長,深得老師的喜愛。
初中畢業後,為了生計,周子健前往一家博物館當守門員。在這裡,他博覽群書,對歷史書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唐朝開朗的民族政策,以及開放的對外政策,情有獨鍾,更是欣賞大唐的輝煌盛世。
在博物館期間,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和擦拭儲藏在博物館裡面的那些寶物,只要有閒暇時間,他就用來閱讀古典書籍,學到了很多的文化歷史知識,可以稱得上是學識淵博之士了,這也為他以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1932年,周子健接觸到了馬列主義先進思想,深受影響,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和各種愛國主義活動,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這是他步入革命之路的第一步。由於表現突出,很快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
九一八事變後,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關東軍一夜之間就佔領了東三省,華北危在旦夕。在民族的危難之際,還在北平私立安徽中學和進德中學讀書的周子健,深感責任重大,毅然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為了讓中華同胞們覺醒,投入到抗日的巨大洪流中,周子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帶領學生遊行示威,四處奔走呼告,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由於組織能力強,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開啟了他輝煌的從政生涯。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周子健經過長途跋涉,歷經艱險,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革命聖地延安,先後進入抗大和中央黨校,進行系統的軍事知識和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深造,作為抗日軍政幹部的重點培養物件。
抗日戰爭期間,周子健擔任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科長、處長,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面對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兩次反共高潮,以及抗日鬥爭的嚴峻形勢和艱苦的工作環境,周子健一面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鬥爭,一面組織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
他機智巧妙地掩護和轉送黨的領導幹部,輸送進步青年和愛國民主人士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為抗日前線部隊採購運送必需物資,為中央收集和傳送情報,充分發揮駐陝辦事處紅色堡壘的作用。
尤其是在國民黨政府嚴密封鎖陝甘寧邊區期間,為支援邊區建設,及時幫助邊區政府擺脫困境,周子健不顧個人危險,採取一切辦法為邊區輸送物資,僅在1941年的上半年,就為邊區運送了眾多的緊缺物資,如上萬斤的鋼鐵、藥品、水銀、電料、書籍等物資,還轉運人員90餘人。
周子健還特別擅長於將秘密工作和公開工作相結合,與西安情報處等機構建立起緊密聯絡,利用駐陝辦事處的電臺,及時的將很多重要的敵情和其他情報資訊傳遞給中共中央,使得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成為了中共中央領導下,在西北進行抗日救國鬥爭和對國民黨即聯合又鬥爭的一個“戰場”。
在新疆被捕的一百多位地下黨員被黨組織營救出來送往延安途中,周子健提前準備好食宿、醫療等物資,並將他們接到駐陝辦事處保護起來。當胡宗南以“審查”為名,企圖要強行扣留時,周子健沉著應戰,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胡宗南進行據理力爭,動用各種關係進行多方交涉,最終成功化解這場危機,將這批黨員同志順利送到了延安,日後他們都成為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1946年6月,蔣介石為實現自己的獨裁統治,竟然撕毀協議,公然挑起了內戰,調集數十萬兵力圍攻我中原解放區,由此,解放戰爭正式打響。
為解決中原停戰和給養問題,周子健臨危受命,出任中共代表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周子健冒著極大的危險,深入國統區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鬥爭,在西安街頭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跟蹤和洗劫,甚至面臨生命危險,但他毫不畏懼,及時將訊息和各種情報傳回黨中央,為毛澤東等領導作決策用。
解放戰爭期間,周子健一直從事政工工作,並將他的執政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很善於利用報紙和各種社會關係,掌握社會輿論動態,注意調查研究,分析研究判斷局勢,百折不撓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周子健調往機械工業部工作,從局長幹起,歷任部長助理、副部長、最終升為部長一職,為我國機械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以及走向現代化工業體系,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1年,周子健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安徽,再次扛起大任,出任安徽省省長,和代理省委書記,時年68歲,成為了年齡最大的省委書記,但他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如同青壯年一樣,老當益壯,肩負起建設好安徽的重任。
安徽是他周子健的故鄉,他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他對這裡的人們懷有深厚的感情。為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心伏在工作上,深入工廠和農村,與工人和農民同吃同住,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很快就找到了適合安徽全省發展的新路子。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搞活農業經濟,周子健給予了農民靈活多樣的經濟責任制,種植多種經濟作物,促進城鄉貿易發展,促進本省和其他省份農業的交流與合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獲得了大豐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周子健也十分重視工業的發展,他充分利用安徽的資源優勢和長三角的地理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裝置、技術人才,著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安徽,周子健親自帶隊到發達地區招商引資,學習先進經驗,尋求合作,重點發展重工業,以此來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很快改變了安徽省貧窮落後的面貌,煥然一新,深受安徽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安徽人民親切地稱為“好省長、好書記”。
2003年3月24日,周子健不幸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周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光輝事蹟將永垂青史,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面對任何艱難困苦時,堅持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