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袁敏
《風起洛陽》自開播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在第28集的前幾分鐘,出現了大家頗為熟悉的三個字:含嘉倉。劇情中,晉王武慎行和煥相楊煥,受聖人之命,在俸御郎武攸決的護衛下查驗含嘉倉。
提起含嘉倉,很多人並不陌生,作為皇家糧倉,它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唐天寶年間,全國儲糧約1200萬石,而含嘉倉的糧食儲量達到580萬石,佔全國各大官倉儲量的46%。含嘉倉的儲糧來源主要是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
如今,含嘉倉遺址就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北關一帶,隋唐洛陽城東城以北。
歷史上的含嘉倉
含嘉倉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建成之初並未用作糧倉,正式作為大型糧倉始於唐初。含嘉倉有糧窖400座以上,每座糧窖儲糧約50萬斤。
1971年,含嘉倉城遺址被發現。含嘉倉城略呈長方形,據測量,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南北兩牆分別利用郭城北牆一段及東城北牆,總面積43萬平方米,四周牆寬16.5米,現存厚度2米以上,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
整個倉城內分為生活管理區與糧窖區,生活管理區位於西北部,面積約6萬平方米,南面與東面有隔牆,與糧窖區分開。東北部和南部的糧窖區,由“十”字街分隔,東西成排、南北成行,行距一般6—8米,窖與窖的間隔一般為3—5米,個別不足2米。
漕運是儲糧的重要通道,含嘉倉城的東南角是漕運碼頭,向東與瀍河、洛河相通。
含嘉倉先後發掘了19座糧窖,其中9座出土有銘磚。銘磚上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銘磚上出現的年號主要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光宅、開元等。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19號倉窖底部發現了一塊長32.5釐米、厚6.5釐米的銘磚。這塊銘磚的前三個字就是“含嘉倉”。隨後,這塊銘磚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含嘉倉160號倉窖
目前,含嘉倉除160號倉窖外,其它均已回填。含嘉倉160號倉窖位於倉城中部,倉窖口呈圓形,直徑11.1米,窖底有2層,上層為平底、下層為圓底,窖總深6.2米。1972年發掘清理時,窖內堆積著大半窖的碳化穀物,按倉窖內出土的穀物量推算,體量約250噸。
含嘉倉倉窖的形制基本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口徑一般為8—16米,最大者為18米,底徑4—12米,深5—7米,最深者達11.7米。
倉窖的修建程式如下:從地面向下先挖一個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土窖,窖壁和底部經過細緻加工,使之平整光滑。在倉窖挖成以後,再進行防潮處理。
其處理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是夯打厚5—7釐米的青膏泥;第二是火燒,使窖壁乾燥、堅硬;第三是鋪設5—30釐米厚的紅燒土碎塊和黑炭等拌成的混合物防潮層;第四是鋪設木板和草;第五是鋪席。
李世民與含嘉倉
含嘉倉為李世民選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內。這裡,不得不提到回洛倉。回洛倉同樣建於隋朝,位於城外。隋末天下大亂,回洛倉被李密所奪,隋朝統治者多年積攢的糧食拱手讓人,洛陽城一時陷入無糧的境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李密,差點起義成功。
吸取教訓的李世民,於是將糧倉位置選在洛陽城內,即含嘉倉。含嘉倉的糧食不僅供應洛陽城,還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