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樸學大師,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樸學等等,著述甚豐。位列《華夏名人》899。
代表作品:《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國故論衡》《章太炎醫論》。
主要成就: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等。
早年從樸學大師俞樾受業。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投身變法運動,參加強學會,任《時務報》撰述。政治思想傾向改良主義。1900年7月,在上海參加唐才常發起的張園國會,因反對既排滿又勤王的宗旨,脫離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與孫中山正式結交。為了宣傳排滿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於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學社。6月在《蘇報》上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直斥光緒皇帝為“載湉小丑,未辨菽麥”,對革命則大加讚頌,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論戰拉開了序幕。清統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結,查封《蘇報》,逮捕章太炎,判其監禁3年。1904年與獄外蔡元培等人聯絡,發起光復會。1906年刑滿出獄,由孫中山派人接到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1908年,《民報》被日本政府查禁,乃專事講學和著書。後因不同意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與孫中山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東京重組光復會,並擔任會長,從此和同盟會脫離關係。武昌起義後歸國,與黎元洪及立憲官僚廣通聲氣,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要求解散同盟會,並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出任會長。1912年,中華民國聯合會改為統一黨,任理事。先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東三省籌邊使。刺殺宋教仁的案件發生後,宣佈辭職,參與籌劃討袁。從1913年8月起,被袁軟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旋因護法軍內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於1918年10月退隱上海,後遷蘇州設國學講習所。其思想日趨保守,反對新文化運動,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九一八事變後,他主張堅決抵抗日本侵略,強烈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章太炎著述甚豐,被尊為經學大師,著作輯為《章太炎全集》。
魯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回憶起自己的恩師,寫下了《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參加了章太炎開設的國學講習會,成為先生的一名弟子。
“回憶三十餘年之前,木版的《範書》已經出版了,我讀不斷,當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時的青年,這樣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國有太炎先生,並非因為他的經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由此可見,作為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質疑膽量與革命精神,更為學生看重與仿效。
宋雲彬也指出:“章太炎的門人子弟中,只有魯迅一人,學會他老師的寫文章的方法。”(《文學評論》
章門弟子:魯迅、方國瑜、錢玄同、黃侃、朱鏡宙、沈兼士、朱希祖、馬裕藻、許壽裳、周作人、劉文典、吳承仕、陳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