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此後,元朝滅南宋,實現了中國的再次統一。元朝的版圖範圍內包括漢、蒙古、維吾爾、藏等多個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豐富多彩,文字也比較多樣。當時的漢族和女真族通行漢文,維吾爾使用粟特字母拼寫的回鶻文字,蒙古也仿照維吾爾文創立了蒙古文,在西藏則由梵文字母拼寫的藏文。
元朝立志於統一天下,創造一個“車同軌,書同文”的時代,統一文字也就成為了忽必烈的一件大事情。另外,各民族文字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出現了交流的困難。例如,漢字雖然字數多,但是發音數量較少,無法準確拼寫出其他語言的豐富多彩的音,所謂“字以萬計,而不足以括天下之聲,有聲而無字者甚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忽必烈就要求創造一種新的文字,這種可以“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這個艱鉅的任務就交給了當時的國師、西藏的宗教領袖——八思巴。八思巴就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結合蒙、漢、維吾爾文等文字,創造出一套新的字母,被稱為“蒙古新字”,史稱八思巴文。
1269年,忽必烈下詔將八思巴文頒行全國,成為了元代的官方文字。元朝的許多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經文、牌符、禁約榜等官方用書都採用了這種新文字來拼寫,然後再附錄各族文字。“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這種新文字可以拼寫當時元朝範圍內的任何語言,因而具備推行的條件。
然而元朝滅亡後,這種文字就逐漸被拋棄了。北元朝廷使用過此文字一段時間,但是最終還是被放棄。現在,人們只能從各種文獻資料上找到一些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的創造,是忽必烈統一文字雄心的體現。但是該文字只是一套拼音方案,並非是有意義的文字,類似於現在的漢語拼音。由於各種語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大,因此拼寫的難度很大,需要的字母也很多。最初,八思巴文有41個字母,但是在後來增加到了57個。字母的增多就帶來一個問題:學習推廣的難度加大了。如今拉丁字母為26個字母,已經覺得比較繁雜,而八思巴字母達到40以上,可見其學習之難。
其次就是八思巴文缺少市場。當時,全國已經出現了幾種成熟的文字,想要人們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這種難度就大了。尤其是當時絕大多數人使用漢字,而漢字是方塊字,並非字母文字,想要以字母文字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八思巴文最多隻能成為漢字的拼音。因此,八思巴文一出現就只是官方之間交流的中介文字,主要用於拼音,民間還是各用各民族的文字,兩者並行不悖。一旦元朝滅亡,這種拼音文字就失去了使用的必要。
八思巴文雖然最終失敗了,成為了死文字,但是它的出現依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首先,這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後,使用拉丁字母來作為漢語拼音,這和八思巴文字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使用拉丁字母來拼音更有利於和世界接軌,也減少了學習漢語的難度,自然是比八思巴文要優越很多。但如果八思巴文能夠不斷髮展、改進,那麼我們現在的拼音方案或許就不是拉丁字母方案了。
八思巴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世界文。八思巴制定這種文字時,就試圖讓這種文字能夠“譯寫一切文字”,這就是世界文的特點。考慮到當時蒙古帝國的統治範圍空前遼闊,這種文字如果能夠在整個蒙古帝國範圍內通行,那就是世界最早的通用語言了。不過,元朝建立時,四大汗國都已經獨立,這種文字也就只能在元朝範圍內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