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漢文帝霸陵重現天日,揭開了不少歷史真相,也引發了一股研究西漢的熱潮。今日,很多人將西漢和北宋兩個王朝進行對比,問到:為何西漢能夠最終擊敗強大的匈奴,而北宋卻被金滅亡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聊一聊這個問題。
一、統治者立國思想對比
西漢其實在立國之初就是一窮二白的情況。據史料記載劉邦在漢初的時候,幾乎找不到四匹相同毛色的馬騎乘,而大臣上朝幾乎都是騎牛,經歷秦末戰爭和楚漢大戰後,整個中原是“路旁盡白骨,千里無人煙”的慘狀。
而劉邦第一次和匈奴的“親密接觸”造成了白登之圍,這也是漢初統治者的一大恥辱。但是即使這樣,漢代依舊繼承了先秦尚武之風,從立國之初,便以北方強大敵人為目標,漢朝歷代帝王都以此為己任,無論是“文景之治”還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最終都認為必須徹底擊敗匈奴,天下最終才會安寧。
北宋的建立,是從五代十國軍閥混戰一路走來,宋太祖趙匡胤也是武人出身,在黃袍加身後,一直視武人為禍亂之源。加強中央集權和抑制地方割據是首要問題。而從整個北宋來看,無論哪一位統治者,莫不是將地方視為心腹大患,也將武人和軍隊看做是威脅統治的重要力量。
因此從漢宋兩朝立國來看,漢代從一開始將北方外部視為最大的威脅,反而對於國內,漢承秦制的基礎之上,反而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分封了較多同姓王進行管理;而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一直避免武人擅權,防止地方分裂割據化為了重點——這勢必會影響其他制度的發展。
二、漢宋軍事制度
漢代實行徵兵制加募兵制,用了強大的軍團鎮守北方,稱為北軍。而漢代軍事體制非常嚴密,有較為嚴格的軍訓體制和將領秋閱考核制度。甚至在漢武帝時期還招募了很多北方遊牧民族組成了“胡騎”軍團。這也是後來能擊敗匈奴的一大保證。
軍需供給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西漢強調“非教士不得從徵”(《漢書“武五子練”),不僅注重平時因地制宜、因兵種而異的訓練,還堅持定期校 閱、考核,所有武將親自參與考核。包括後來的衛青、霍去病等人。軍隊戰鬥力和陣法操練較為嫻熟。
宋代為了避免武將擅權和軍隊譁變,相繼實行了“將兵法”、“更戍法”,以及“強幹弱枝”,“抽支強幹”的做法,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帶領打仗的將領缺乏相應的軍隊知識。部隊缺少訓練,從上到下各種掣肘。
宋代要打仗,首先是掌管軍權的樞密院發出兵符,由皇帝隨機或者指定的將領前去領命,使用什麼軍隊和怎樣打仗都得受到嚴密管理。而在《楊家將》的故事裡,老將楊業的悲劇就是這麼來的,作為大將居然並沒有作戰調兵決策的直接權力。
戰鬥力較強的北宋禁軍,為了解決社會矛盾後期收留了大量流民,這些流民並沒有轉化為合格計程車兵,反而成為了戰爭的累贅。
三、社會風氣
漢代奉行重農抑商,從前期來看,這有一定的好處,畢竟農業是國本,而對於戰爭來講,物質保障是勝利之源。漢代頗有先秦尚武之遺風,在當時並無有效的晉升通道,先秦而來的軍功制度反倒成為一大通道。西漢從開國之初,其實戰爭並不少,尤其是打通西域,就幾乎年年都在進行小規模的戰爭。因此整個西漢都是一股全國上下熱血豪邁崇尚開疆拓土的氣氛:
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陳湯——明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為?
班彪——凡日月所至,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
宋代奉行“重文輕武”,非常重視完善科舉制和建立士大夫政權。這本身並無大錯,反而還催生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然而從統治者來說還是士大夫來講,對待契丹族遼國、党項族西夏、女真族金過於懦弱。一旦戰事剛起,想的就是如何議和,如何能敵?最終釀成靖康之變。北宋也不乏有很多愛國志士,可是能改變嗎?
宋代還是中國少有的不抑制土地兼併政策的王朝,造成大量農民破產,雖有商品經濟發達和土地租佃制度的維持,可是造成了一定的農業問題。
四、結語
從漢宋之間簡單的對比之中,其實歷史並不能去回溯和推論,更不能苛求古人。但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於國來說,偏廢那邊都會造成滅頂之災,你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