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
冬至也叫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是北半球國家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大部分情況下是“北餃子、南湯圓”的吃食習俗。
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沒有停止過仰望星空。古人透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觀察總結,發現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於是將一年當中夜最長的那一天作為一年的年末。
在黃帝時期,就將冬至十一月作為歲末之月,冬至日作為朔日(春節)進行年終大祭。漢代以前,皇帝作為“天子”,在冬至日都要舉行隆重的“天神人鬼”祭祀儀式,確定統治權力的合法性,表達對天的敬畏。
至漢武帝時制定實施《太初曆》,改以正月為歲首,新的歷法將歲末推後至十二月,而不在是冬月(十一月),歲終祭祀才與冬至相分開。但之前的百姓已經在冬至那一天“過年”過了很久了,自《太初曆》以後,過年的時間雖然變了,但是民間依然將冬至作為節日來對待,其隆重程度不亞於過年,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之後在冬至這一天不“過年”而成了“過節”,雖然慶祝的級別降低了,但是習俗沒改變。這一習俗就一直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中原地區幾次遭遇戰爭災難的時候,中原百姓又把這一習俗一步一步帶向南方。
從語言發音的傳承情況就能知道(粵語最接近一千年的宋朝漢語,日語與閩南語有很多共通之處)廣東、福建對於傳統文化保留的更完整,所以“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更為普及。
紀年方式
曆法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不僅是古天文學的分支,也涉及到數學、易數、物理各領域。在西漢之前,又有好幾種古曆法,使用最多影響最深的是《黃帝歷》,唐朝詩人盧照鄰在《中和樂九章》中寫道“炎國喪寶,黃曆開睿,祖武類帝,宗文配天”。
加上後世,曆法需經過皇帝審定才能頒佈,且只准官方印發。所以曆書又稱為“黃曆”或“皇曆”,沿用至今。
《黃帝歷》之後,夏朝有《夏曆》,商朝有《殷歷》,周朝有《周曆》(以冬月為歲首,過年是冬至那一天),周朝八百年,過年在冬至那一天也就影響深遠。
到漢武帝時期,隨著對天文觀察,發現之前的歷法多有不準確的地方,司馬遷建議修訂曆法,漢武帝在全國範圍召集官方及民間學者,制定《太初曆》,這次的歷法修訂非常科學準確,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將行星的會合週期測得很準,一年與一天的時間測算與今天的科學測算相差無幾。
同時,《太初曆》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中,指導農事安排,故又稱“農曆”。制定以後,成為歷朝歷代制定曆法的依據,沿用至清朝滅亡。
使用年號紀年,開始於漢武帝即位,年號“建元”,所以後世改朝換代也叫建元改制。“太初”是漢武帝的其中一個年號,那一年制定的歷法也就叫了《太初曆》。
後面皇帝在位,比如貞觀二年,開元六年,萬曆十五年,康熙十八年,都是年號紀年方式。現在的日本使用的就是年號紀年,從唐朝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日本開始使用年號紀年方式,所有的200多個年號都選自中國古籍,比較有名的,比如第一個年號“大化”,還有“明治”,以及近代臭名昭著的“昭和”,現在是日本的“平成32年”。
近代,袁世凱妄圖稱帝,短暫使用過幾個月黃帝紀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比如民國四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現在的臺灣省也還使用著民國紀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使用的是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
公元,即公曆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曆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它是把傳說中的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以元年為界(沒有公元零年),向後推算,稱為公元XX年;向前推算,稱為公元前XX年。
剛開始推行公元紀年時,是將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改稱用公元與公元前的說法。
即將到來的“聖誕節”也就是傳說中耶穌出生的日期,相當於中國的過年。現在的冬節,除了羊肉湯店,就沒有商家炒作宣傳了。反倒是“聖誕節”一年比一年炒出了新高度。幾年前的“聖誕節”還只是臨近一週開始搞搞活動,現在提前一個月就在開始炒作宣傳了。
耶穌並非我心中的聖人,我也不是基督信徒,所以12月25日不是我過的“聖誕節”。中國有入鄉隨俗的說法,所以海外留學生和在海外工作的朋友,以及受耶穌文化薰陶的歸國人員,非常理解你們過“聖誕節”,這就好比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燒香禮佛,可是現在一下子冒出了這麼多隨意燒香的人,確實是匪夷所思。
要文化自信,就別“見廟亂燒香”。還是在冬節好好吃碗餃子,喝頓羊肉湯,到了26日,去給真正的聖人獻一束花,緬懷聖人事蹟,感謝聖人帶來的美好生活,而不是無腦的過那基什麼督的傳說的誕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