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小東
關鍵話題:
1. 從快消網際網路進化史角度來看,數字化新基建完成,B2B的市場成熟度到了99%。
2. 快消16萬億的盤子,線下佔比45%的部分,最值得數字化,二批商是關鍵。
3. 二批商數字化成功的三個標準:成本最低,連鎖組織,數字技術驅動。
當我們談論變化的時候,可以從進化和分化這兩個演化的角度來看。如何撬動16萬億快消分銷供應鏈機會?我們不妨先看看過去快消數字化的商業簡史,是如何進化和分化的。
PS:我讀科特勒《營銷管理》最大的收穫,就是新的渠道形態,商業要素,每隔5-10年,就會有一個新增或者刪減,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商業永不眠,只是分銷形態改變了。
B2C電商是對KA的替代
兜兜轉轉,時間到了2021年,距離從2012年開始興起的快消數字化,已經過去了10年。
2012年,B2C電商封狼居胥,吹皺快消+網際網路轉型的一池春水,淘寶代替了KA賣場的話語權和地位。
“不做等死,不會找死”等熟悉的PUA洗腦話術此起彼伏,消費網際網路大局已定,剩下的都是錦上添花,對於快消的廠商來說,不過是新成立一個渠道部門,是找TP還是自營的決策,從2012年到2021年,B2C電商佔比不超過整個渠道佔比的23%。
對於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平臺來說,透過搜尋式流量的商業模式創新,一度佔比國內零售總額23%,建立了強大的,甚至霸道的平臺話語權,各大品牌廠商都必須透過購買平臺流量和資料的形式,進行商品的銷售轉化,這種購買成本和運營成本一度佔到了36%。
困境就是,流量費用越來越高,轉化越來越低效,一類電商變成了傳統電商,跟當年對KA的霸權反抗一樣,品牌商傾向於更低成本,更高毛利,更高效率的渠道選擇,不管是自建還是對接覆蓋。
B2C成熟的十年,催生了四通一達的快遞體系,催生了支付體系,催生了電商商城為主體的商業生態體系等等這些新基建,甚至催生了一批“淘品牌”,比如三隻松鼠,比如百草味,比如韓都衣舍。
多少基於消費網際網路的淘寶商家、京東商家、拼多多商家、TP商家崛起,一波B2C電商新貴圈層的財富在崛起。
至此,整個盤子在10萬億的消費網際網路基本成型。
這是社會分銷商業模式的第一條路。
社群/社群/直播電商是對直銷的替代
在品牌商的渠道模式中,還有一類是直銷渠道,基於推薦式流量的渠道矩陣組合。
從古典的導購類渠道開始,比如安利,玫琳凱,雅芳等基於代理人體制的直銷體系;到古早類的雲集,貝店,達令家形式的社交電商,代表著基於個體分銷的平臺商業模式體系;到最近3-5年來的社群/社群電商,全國有接近4000家,都是基於個體分銷的垂直圈層商業模式機會,撬動了5萬億左右的市場規模。
這一商業模式,彌補了品牌商分銷體系中的直分銷渠道部分,基於圈層市場的深度覆蓋,是為“深度粉銷”,把分銷的觸角,延伸到物理小區的群/直播間,心理小區(圈子)的群和直播間。
那麼,全中國有多少個小區呢,大概有40萬個小區,260多萬個群,200萬個群主(團長)。這些,都是基於推薦流量的商業模式和通路。
推薦流量商業生態,催熟了大量第三方的多溫層的倉配物流體系建設(產地倉,中央倉,前置倉),大量SAAS工具,小程式的使用,私域流量運營行業的標準化等,品牌商也在美團買菜,多多買菜,MMC,興盛優選等平臺的合作下,進行了基於家庭的深度分銷,獲得了增長。
拆零為團購,整件為團批,用需求鏈倒逼,整合上游的供應鏈,用團品牌來定義下沉市場的渠道紅利,增長紅利。
同時,品牌商透過直播電商與營銷,啟用、打通自己的私域流量,沉澱自己的私域使用者資產,透過頭部主播、達人主播、店播和直播營銷等組合,形成矩陣效果,適當透過與行業大小KOL,KOC的分潤合作,廣告合作,完成銷售的增長和品牌的活化。
總體上來說,上述所有的渠道,都是直銷類渠道的佈局和商業模式紅利,從社會分銷的佔比來看,沒有超過10%。
這是社會分銷商業模式的第二條路。
這一條路,對於品牌商的價盤體系和整體盈利結構,非常具有挑戰性,稍有不慎,身死道消,對於品牌商來說是選擇性分銷的一種深度考量。
大量新消費品牌,成於B2C電商和直銷電商渠道,但也困在這個渠道里面。
大量傳統一線品牌,成於下文要講到的深度分銷渠道里面,但也困在線下深度分銷渠道里面。
智慧分銷是對線下小店分銷的替代
智慧分銷,有三種做法:
1. 直營模式。
2. 平臺模式。
3. 聯營模式。
我們分別拆解下。
直營模式的本質,是控制思維,是大而全的思路。即在公司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全部自己來做,相信自己來做的效率是最高效的。
IT系統、供應鏈、倉配、組織、門店等全部自我研發、自我整合、自我打通。用內部專業分工形成的效率與成本優勢來整合,驅動產業分工。
平臺模式的本質,是流量思維,是消費資本的思路。用燒錢補貼來拉動平臺兩端,從而迅速形成平臺流量,成為第一和唯一。大量端到端的交付交給第三方或者外包,不計成本,高舉高打,只為形成平臺流量。
聯營模式的本質,是模組思維,是產業生態的思路。使用者為業務合夥人,網點增量帶動存量,網點密度驅動履約,智慧採銷決策替代客情關係等多重措施降低分銷社會成本,提高社會分銷效率。
因為快消流通價值鏈,是產供銷多重環節,多個公司主體的利益博弈、資訊博弈、資金博弈、物流博弈的結果,要從產銷分離走到產銷一體。
一體化關係中,娃哈哈的聯銷體模式,康師傅的通路精耕模式,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用內外部合夥人的治理關係,產業標準的管理關係,IT和AI賦能的技術關係來進行產銷協調和產銷協同,這會帶來社會總體分銷分工的進化和極大的效率提升。
不管上述哪一種模式,都會對社會分銷渠道佔比超過45%的小店流通體系,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從2012年開始,整個流通環節的數字化,一直轟轟烈烈,賽道一直熱到發燙,一點都不遜色如今的社群團購,直播電商。只是其中曲曲折折,走過很多彎路,做過許多開拓,加上時機的數字基建得不成熟,被資本,行業擱置了。
擱置,不代表沒價值;
擱置,不代表沒機會;
擱置,不代表沒路徑。
筆者認為,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基本要做兩次。第一次,試探邊界;第二次,要素整合。
試探邊界。分別要從直營,平臺,聯營模式的角度,進行打樣,測試最小單元模型,測試產業協同路徑,測試投放模型、運營模型、閉環模型、測試各個利益主體的反應。
要素整合。分別把移動網際網路這幾年發展的數字化新基建,新商業要素,新技術等整合到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閉環裡面去。
經過長達10年的產業觀察和研究,筆者認為從2021年開始,重做一遍數字化分銷(B2B)的機會開始了。
直營模式非常不錯,但是太重,容易困於一個區域,全國複製太慢。平臺模式太輕,利益主體思考的角度太多,履約的密度,履約的穩定性,跟品牌商深度分銷體系的衝突性太大。
而聯營模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尊重產業分工的前提下,互為模組,互相賦能,形成一個新的聚合供應鏈組織,共同服務好零售小店,提供穩定、快速、智慧、標準化的分銷履約服務,用服務形成的增量和利潤帶來合作方的銷量增長。
線下小店分銷的關鍵在於二批商
那麼,線下深度分銷的主體是一批商還是二批商呢?
一批商的本質,是城市中央倉模型。
二批商的本質,是城市前置倉模型。
一批商模型的分銷數字化,我們改天再講。今天先講講二批商模型的分銷數字化商業機會。
- 二批商天然是網格化的前置倉。
- 二批商是天然的品類運營商。
- 二批商是一個城市分銷的毛細血管。
- 二批商目前本身的業務模型和財務模型,已經是行業最低成本。
這裡有一組資料,也許能說明二批商的不可替代性和地位。
目前國內消費品零售40萬億的盤子,而快消品零售總額在16萬億元左右,佔比在40%。快消品16萬億元銷售規模市場,由200萬家經銷商和二批商和1200萬家各類零售終端共同完成市場交易和服務。2021年線上電商佔比23%,加上直播,社群電商等,預估沒有超過35%,依然還有65%左右線下零售亟需數字化。
目前任何一家全國性的消費品牌,其一級經銷商在300-1500個左右,二批商數量是一批商的6-10倍。任何新消費品牌都建立到二批商的分銷層級的時候,全國性的分銷才完成,才具備高增長率的可能(比如已經建成的江小白和正在建的元氣森林)。
任何一個二級城市,二批商的數量在2-400個左右,二批商批發市場商戶在2000家左右,全國有40個左右二級城市。據可靠資料來源,一批商數字化完成率不足3%,二批商不到1%,全中國有接近70萬快銷廠商,600萬家便利店,300萬家餐飲店,連鎖化完成度在20萬家左右,可以說,空間巨大。
筆者認為,16萬億的中國快消流通體系普遍存在“渠道腸梗塞”的問題、“數字化成本巨大”問題、二批商作為不可或缺的商業主體,“弱勢、分散、無組織化”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於渠道份額佔比45%的流通環節中的“二批商”,把普通二批透過標準化、數字化、AI化賦能升級為“超級二批”,超級“1.5批”的連鎖供應鏈網路,從而提高整個流通體系的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獲取零售客戶的粘性。
所以,小店分銷的最優模型,其實在於二批商。
二批商數字化成功的三個標準:成本最低,連鎖組織,數字技術驅動。
成本最低:配送半徑成本、網點密度成本、SKU組合成本、倉庫成本、人員成本、前置倉功能。
連鎖組織:品類聚合、網格區域—城市區域—省網—區域網—全國網、 運營標準、網格標準。
數字技術驅動:用AI的形式代替門店老闆的進銷存決策、下單、促銷、配送、庫存、備貨、分銷等。
總結:聯營會帶來成本最低,連鎖解決二批商複製,數字技術解決產供銷鏈路中的下單、送貨、配貨、品類、庫存、零售場景最佳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