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簡單而質樸的歌詞總能讓人第一時間就回想起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這首歌以一種純樸的情懷展現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前後的變化,在一聲聲歌詞中也蘊含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當年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有著這樣一位將軍,被黨組織委以重任,要求他的旅團負責南泥灣的開荒工作。這位將軍在接到命令後親自上陣,僅僅用了一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三十餘萬畝荒地的開荒工作,大大震驚了當時到訪的外國記者。
而這位將軍不光在開荒建設工作中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在軍事鬥爭中,更是一員難得的勇將。
建國以後,他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就是王震將軍!
但就是這麼一個內外一把好手、身經百戰的將軍,竟然會被一個縣長騎在頭上“撒野”......
一、王震將軍
王震將軍稱得上是一位根正苗紅的老革命。
1908年,王震誕生於湖南瀏陽的一個佃戶家庭,在少年時就切身感受到了舊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因此在十四歲時就前往長沙從軍,並以一名鐵路工人的身份開始學習進步思想,接觸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還參與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人運動中。
到了十九歲的時候,少年王震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僅僅過了四個月就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王震積極投身於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工作中,並參與到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工作中。
二十五歲之後,王震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先是在河西戰線上嚴厲地打擊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堅決反對並抵制了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的活動。
之後又在抗日戰爭中遵照黨中央部署,挺進晉察冀邊區進行了70餘次戰鬥,在杏樹嘴戰鬥中更是頂著毒氣彈攻擊率部衝入敵陣,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1941年初,王震將軍率部進駐南泥灣,在“一把钁頭一把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口號的號召下,不僅完成了陝甘寧邊區“南大門”的守衛工作,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有效克服了根據地物質生活困難的問題。
“南泥灣精神”就是從這裡誕生的,而王震將軍在生產過程中,更是率領各級幹部堅守在開荒第一線上,“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因為勞動而生滿了老繭。”
在之後的解放戰爭中,王震將軍又參與到一系列的大型戰役與戰鬥中,並紛紛取得了重大勝利,更改變了西北戰場的局面。
而關於王震將軍還有一些其他的軼事。據傳王震將軍常年蓄鬚,鬍子非常多,在我軍中先有了一個“王鬍子”的外號。
再加上他所率部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不僅讓敵方大感頭痛,在敵陣中更是有著赫赫威名,不少敵軍在心目中是將“王鬍子”與死神劃等號的。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整個國家大局已定、百廢待興。可邊疆地區不僅匪患橫行,經濟發展也十分落後。為了維持邊疆地區的穩定,推動那些區域的建設和發展,中央決定委派王震率部前往西北,而王震將軍也不負眾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將軍就留在了新疆,率領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在穩定新疆社會秩序的同時,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大力興建鋼鐵、紡織、發電、農機、水泥、煤礦等工業。
有了建設南泥灣的經驗和國家在背後的支援,王震將軍僅僅花了四年的時間,就將新疆的工業生產總值提升到建國元年的36倍。
而在一個特殊的契機下,王震將軍離開新疆前往福建,以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身份參與到東南沿海一代的鐵路修築工作中。
二、新中國的建設者們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家面臨著異常嚴峻的外部形勢。盤踞在臺灣省的國民黨對國內虎視眈眈,在美國的支援下無時無刻不想再次“反攻大陸”。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中央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即使是在那個近乎自顧不暇的年代,也毅然集中力量抗美援朝,在緇鄰卻又陌生的土地上譜寫下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戰歌。而出兵解放臺灣的任務則被暫時放下。
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就放鬆了在這方面的警戒,在推進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國家也大力發展沿海一帶的基建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鐵路。
在那個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五十年代裡,福建還是一個遍佈崇山峻嶺、交通非常落後的貧困省份。但福建同時又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大陸與臺灣對峙的第一線,也是國共雙方採取戰略性行動必然繞不開的地方。
當抗美援朝戰爭全面鋪開之後,蔣介石認為自己等來了合適的機會,不僅秘密派遣特務登入福建進行反動宣傳活動,還指派飛機在福建上空盤旋,為反動活動造勢,妄圖創造機會再次染指大陸。
當時蔣介石的行為確實引發了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當地居民的恐慌。面對這種情況,時任福建第一書記的張鼎丞向中共華東局提出建議,儘快修建江西鷹潭到福建南平的鐵路,以開啟全閩的交通線。
而中央則在經過多方考察與規劃之後,確定了東中西三條線路,之後又考慮到三線不同的價值及戰略重要性,確定了以東線為最佳方案的鐵路修建策略,也就是後拉埃大名鼎鼎的鷹廈鐵路。
當時面臨的局勢非常嚴峻,不僅時間很緊,福建複雜的地理環境和相對落後的工業條件也為鷹廈鐵路的修建創造了很大難題,內部都將鷹廈鐵路的建設工作稱之為“搶修”。既然是搶修,就必須如作戰任務一般,穩、準、狠、快。
那麼應該由誰來擔此重任呢?中央想到了在建設與作戰上都有兩把刷子的王震將軍。
王震將軍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而王震將軍在接到命令後,也在第一時間向組織和人民表態:“保證完成任務。”
三、“謝謝您,縣太爺,手下留情了!”
被任命為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帶著十萬大軍迅速開拔,浩浩蕩蕩地來到福建修鐵路。
這時的王震發揮瞭如同南泥灣時期一般的工作作風,經常深入基層,瞭解基層所需。就連穿的、吃的,也都跟普通士兵一模一樣。
如果不是認識的人,誰能看得出這是赫赫有名的開國上將呢?
作為一名將軍,王震素來是愛兵如子的。隊伍裡計程車兵有個頭疼腦熱的,如果被他知道了,他比誰都著急。可就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王震遇到了比士兵生病更加嚴重的問題。
由於當時修建鐵路的任務非常重要,時間也不充裕,所以戰士們的住宿只能依靠簡易窩棚。這種簡易窩棚是用茅草和泥巴搭出來的,床板也是簡易的竹板。如果生病和吃飯可以靠意志力堅持,那麼不能休息好勢必會影響到戰士們的精力,對他們的身體傷害也很大。
王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當時的國家百廢待興,各種物資都非常緊缺,一時間王震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有次部隊在到達一個縣城附近時,又遇上不太理想的天氣狀況,甚至沒有辦法搭建窩棚,無奈之下的王震就聯絡了當地的政府,希望能騰出一些房屋解決戰士們的住宿問題。
眼見王震每天忙得腳不點地,他的秘書主動請纓前往縣政府協調,原本王震以為戰士們的住宿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沒想到秘書很快就回來了,還帶著滿臉沮喪。
王震看到了,連忙開口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秘書解釋說,見到縣長以後,縣長看他與自己平級,也就不太熱心,只是讓他回來等訊息。
軍旅中走過來的將軍,向來脾氣火爆。加上愛兵之心,就讓王震更為惱火了!於是,忙裡偷閒找了一個時間,王震就親自去找那個縣長了。
在離縣政府還有一段距離時,王震看到門口停著一輛車,就動了個心思,他故意讓司機在這把他放下來,要司機過會兒來接他。
剩下的這段距離,他打算步行過去。
到了縣政府門口之後,王震抬腳就要往裡走,門衛見他一身泥巴、其貌不揚,忙把他攔下來。
王震將軍直接說:“我要見你們縣長。”
結果門衛卻說:“縣長不在,有事改天再來。”
王震接著又問縣長什麼時候能來,但門衛卻推說不知。眼見出師不利,王震心中的怒氣已經逐漸起來了。
他不顧門衛的阻攔,想要進去死等縣長。
就在他和門衛周旋的這段時間,一個打扮考究、夾著公文包的中年人徑直從縣政府大樓裡面走出來,輕車熟路地坐上車走了。
王震沒有再跟門衛多做糾纏,轉去問傳達室裡坐著的大爺:“老人家,您今天有見過縣長嗎?”
老大爺抬頭,有些奇怪地看著他:“剛不是上車走了嗎?”
聽到這裡,王震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氣: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縣長,人民來找他,他明明在,門衛卻為什麼要說他不在?!
多年的行伍生涯以及參加過無數次戰役的經歷,使得王震盛怒之下的強硬氣勢把門衛都震在了當場。正在這時,剛才那輛小汽車又拐回來了,縣長像是忘了帶什麼東西,急衝衝往縣政府裡邊走。
沒走兩步就被王震一把抓住,王震動作很快,連縣長身邊的人都沒反應過來。
眼見抓住自己的這人個子不高、有些年紀,不僅穿著工裝還一身泥巴,縣長就以為他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老農民,哪想得到這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縣長破口大罵:“你要幹嘛?你個老混蛋!我現在就讓公安抓你!”
旁邊的警衛等人忙一擁而上制住王震,而這時王震喝問縣長:“我們要解決住房問題,你明明在,為什麼讓人說不在?”
縣長也不跟王震解釋,其他人“很有眼力見”地推搡著王震,先是把他的頭按進警車,隨後剪住他的雙手就要給他上銬子。
恰逢此時王震的司機也開車過來了,眼見這群人要把司令員押進警車,人還沒下車就朝著他們大喊:“放開我們首長!”。
這時候又有一輛小車開過來,下來的是一位姓許的專員,縣長見狀忙上前迎接。誰知道許專員看都不看他一眼,快步走上前推開那幾個人,把王震攙扶出來連連道歉:“王司令員,讓您受苦了!”隨後怒斥其他人,讓他們開啟王震手上的銬子。
按理說縣長不會不知道上邊派人下來興修鷹廈鐵路,但憑他還接觸不到司令員,所以並不認識王震。眼見許專員一語道破了王震的身份,縣長擠出一副比哭還難看的笑容:“我、我真沒認出是您……”
王震搓著手腕冷哼一聲:“沒有槍斃我,算我王震命大了,謝謝您,縣太爺,手下留情了。”
解決完縣政府門口的“爛攤子”之後,王震撥通了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二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葉飛的電話,把自己這次前往縣政府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說出來。葉飛聽聞此事,勃然大怒,直接將縣長撤職查辦。
經歷了這次事件之後,鷹廈鐵路在搶修過程中再沒有遇到任何困難。而王震將軍在完成這條鐵路的搶修任務之後,又受中央委派前往黑龍江,親自主持了北大倉等拓荒事業。
就王震將軍的一生來看,年少時的他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奉獻了半生,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邊境維穩與發展、基建、民生等各個國家戰略性專案中。在國家得到發展、民族走向富強的過程中,他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