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 《名醫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
2、《本草備要》:“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治吐衄崩帶(治帶要藥),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皆理氣血、逐寒溼之效),殺蛇治癬(醋煎,外科有用幹艾作湯,投白礬二三錢,洗瘡,然後敷藥者。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佐陽,而艾性又能殺蟲也)。以之灸(音九)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3、《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4、《本草乘雅半偈》:“主灸百病。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慝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
5、《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6、《本草從新》:“宣理氣血、燥逐寒熱。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治吐衄崩帶,腹痛冷痢,血痢,霍亂轉筋,殺蛔治癬。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7、《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8、《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9、《本草經集註》:“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
10、《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11、《本草新編》:“祛寒氣而逐溼痺,安疼痛而暖關元。胎漏可止,胎動可安,月經可調,子宮可孕,且炙經穴,可愈百病,無如世人舍近而求遠,舍賤求貴,為可嘆耳。”
12、《本草綱目》:“溫中,逐冷,除溼。”
13、《本草正》:“闢風寒涅,瘴瘧。”
14、《本草易讀》:“溫中暖宮,調經安胎,理氣止血,逐寒除溼。治吐衄崩帶血痢,療腹痛霍亂筋轉。用以火灸,通治百病。”
15、《本草再新》:“調經開鬱,理氣行血。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16、《滇南本草》:“治安胎、止吐血、紅崩下血、赤白帶、下元虛冷。”
17、《雷公炮製藥性解》:“主灸百病,溫中理氣,開鬱調經,安胎種子,止崩漏,除久痢,闢鬼邪,定霍亂,生搗汁,理吐衄血。”
18、《藥籠小品》:“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理氣血,逐寒溼,溫中開鬱,調經安胎。”
19、《千金翼方》:“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瘡,婦人漏血,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
20、《馮氏錦囊秘錄》:“艾葉,祛寒溼溫中,除腹痛,保孕殺蟲,療 瘡作炷炙百病,熨臍腹冷疼,闢諸疫鬼氣。”
21、《醫學入門》:“艾葉苦溫最熱中,霍亂腹心痛有功,殺蟲調血和肝氣,崩漏安胎暖子宮,生汁止痢並吐衄,實主壯陽明目瞳。”
22、《長沙藥解》:“味苦、辛,氣溫,入足厥陰肝經。燥溼除寒,溫經止血。”
23、《飲片新參》:“祛瘀散寒止痛,溫行衝任,治久崩帶經淋。”
24、《藥性歌括四百味》:“艾葉溫平,除溼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愈。”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揮發油:桉油精、香葉烯、α及β-蒎烯芳樟醇、樟腦、異龍腦、檸檬烯等。另含三萜類、黃酮類等成分。
2、本品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作用,能興奮子宮平滑肌,有鎮痛作用;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多種致病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臨床:用於咯血、衄血、便血、月經過多、妊娠漏紅等病症。用於經行腹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