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張家口,人們都知道這裡曾經是軍事要地,但也有人不瞭解,數百年前張家口的商業一度十分興旺發達。張家口處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地理單元的交會點,具有“陸地商埠之天然形勢”,從張家口大境門外延伸出去的張庫大道,更是一條曾經載金馱銀的國際商道。
張庫大道是從塞外重鎮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烏蘭巴托(當時叫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全長1400多公里,是有著“北方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之稱的古商道。張庫大道歷史悠久,它始於明,盛於清,衰於民國,延續了260餘年。它在張家口發展史、中華經濟貿易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以及歷史地位。
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與蒙古俺答汗在張家口開設的茶馬互市,為張庫商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清順治元年(1644年)修築大境門,是清政府對張庫大道這條商業運輸線的極大支援。張庫大道由此興盛。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正式將俄商來華貿易的條款寫入。這些條件促使張庫大道日益興盛,大批外貿商品在張家口彙集和轉輸。
清朝末年,以張家口為物流集散地的張庫大道不斷髮展壯大。1918年,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張庫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汽車隊取代了駱駝隊、老倌車隊。歷史的車輪載著經營張庫大道貿易的商人們的喜悅和企盼,開始駛向新的輝煌。(靳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