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成績倒數著急、教孩子做題被氣哭……不少心有不甘、忐忑難安的父母心生焦慮,“被迫營業”,甚至暴力催學。
|作者:王喆寧
|編輯:二水
|編審:蘇蘇
什麼是“雞娃”的“最高境界”?
最近,南京一位“虎爸”刷屏。他過於激進的“雞娃”方式,引發了不少爭議。
這位“虎爸”系博士畢業,逼其還在上小學、幼兒園的一對兒女學習大學課程,並伴有過激行為。妻子在無奈之下,只得向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不少網友認為,不應將大人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呼籲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也有網友評論稱:“這不是虎爸,這是家暴,是語言加身體上的雙重家暴,合理懷疑其有虐待行為。”
· 網友評論截圖。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期許,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點。近年來,各種形式的“雞娃”頻上熱搜,其中越界過激者不在少數,引發不良事件。
逼5歲孩子學高數
此次事件中的“虎爸”毛某是博士畢業,與妻子鄭某育有一兒一女小明、小佳(化名)。小明7歲,讀小學一年級;小佳年僅5歲,上幼兒園。一對兒女,本是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年紀,卻要被迫接受父親的“超前教育”。
毛某利用自己的學歷優勢,教授兩個孩子高等數學,以及一些大學才會用到的課程,文言文也是每日必學的科目之一。通常,5歲的孩子連10以內的加減法都算不明白,高數知識對他們來說如同“天書”。小孩子聽不懂,自然會有牴觸情緒。
據妻子透露,毛某經常讓孩子學習到深夜。如果孩子表現出反抗或厭學的樣子,或是學習進度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毛某就會對其拳打腳踢,使用侮辱性字眼進行謾罵。
· 電視劇《小捨得》截圖。
毛某對孩子的方式早已超出教育範疇,演變成了家庭暴力。鄭某曾多次勸說丈夫,但他並未意識到自己有問題,也不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最終,鄭某在萬般無奈之下向法院求助。
起初,在派出所民警、婦聯工作人員、學校老師介入協調的過程中,毛某始終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欠妥,反而認為,管教孩子是“家務事”,拒絕接受相關人員的協調。
在多次協調無果、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及其夫妻關係後,鄭某隻好向法院申請:禁止被申請人毛某打罵申請人及申請人的子女小明、小佳;禁止被申請人毛某限制申請人及申請人的子女人身自由。
隨後,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處理了這起糾紛。據申請人鄭某提供的《接處警情況說明》、病歷資料、照片、影片等證據,以及案件承辦人向小明的班主任老師瞭解的相關情況,可以證明被申請人毛某在對兩子女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有對未成年人進行精神侵害的家庭暴力行為。
法院工作人員隨即向被申請人毛某告知鄭某已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並向其釋明法律後果。然而,毛某態度頑固,仍拒絕參加聽證談話。最終,法院作出裁定:禁止被申請人毛某對鄭某、小明、小佳及其相關近親屬實施家庭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簽發本案人身安全保護令時,法院駁回了申請人要求禁止被申請人接觸子女的申請,同時將保護令的有效期限定為三個月,給被申請人能夠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機會。
《環球人物》記者聯絡當地婦聯,希望採訪當事人,鄭女士表示為保護孩子身心健康,不希望被更多人打擾。
教育焦慮頻發
毛某能否在保護令期限內改變其極端行為,人們不得而知,但其做法映射了大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問題。
前不久,一個網傳影片引發網友共鳴。江蘇一位畢業於985大學的博士媽媽,在輔導女兒做小學作業時崩潰大哭。原來,女兒用3個小時只完成4道選擇題,博士媽媽無法接受孩子的學習狀態,被氣得嚎啕大哭:“我也想控制我自己,我不想做她媽媽了。”
· 封面新聞影片截圖。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張面積不大的書桌上堆滿了各種輔導材料和課本,孩子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繼續做著題。
當下,類似的情況正在成千上萬個家庭上演。今年5月,北京大學教授丁延慶也曾毫不遮掩地吐槽女兒,“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卻教我學會認命”,讓普通人也體驗了一把“學霸”家長面對孩子教育的無奈。
丁延慶小時候被稱“神童”,6歲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本科就讀北京大學,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博導、副教授。他的妻子,也同樣是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然而,丁延慶的女兒似乎完美避開了這對夫妻的學霸基因。
事情開始於2020年。一次,丁延慶參加女兒的班級活動,在與幾位家長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其他孩子的英文詞彙量已達到上千個,相當於中學水平,覺得“這差距太大了”。後來,他又瞭解到女兒的學習成績是班級倒數第一,這讓丁延慶產生了危機感。
為了讓女兒有更多的有效學習時間,丁延慶在冬天頂著寒風蹬腳踏車送女兒上學,在路上帶著女兒複習功課。下午四點,女兒放學,他又把女兒接到辦公室做作業,活潑的女兒總是很難靜心學習,整個三樓的人都能聽到他們父女倆大呼小叫。
· 影片截圖。
時間一長,女兒有了厭學傾向,有時候還會很傷心地問他:“本來好好的,非提學習,我不學習,你就不愛我了嗎?”
在“鬥爭”過程中,丁延慶逐漸意識到,自己強迫女兒學習,讓一個7歲的孩子感到了焦慮,也破壞了親子關係。很快,他的做法遭到所有家庭成員的反對。經過反思,丁延慶“認命”了:親子關係、培養女兒長期學習的興趣,比讓她成績迅速提升更重要。
同時,他也改變了教育方式,果斷放棄壓制和過度干預,除了引導女兒讀書,在學習上也徹底“放羊”,也算是做個實驗。沒想到,實驗結果好於預期,女兒學習能“跟得上”,對讀書反而更有興趣了,還能逐步深入。
許多父母像丁延慶一樣,常常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感到焦慮,但真正能及時反思教育方式的父母,卻寥寥無幾。
破解教育焦慮,正確理念至關重要
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成績倒數著急、教孩子做題被氣哭……不少心有不甘、忐忑難安的父母心生焦慮,“被迫營業”,甚至暴力催學。在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王光明看來,破解家長的教育焦慮,正確的理念至關重要。
環球人物:父母應當怎樣對待教育焦慮?
王光明:教育焦慮伴隨於“期望變失望”“無力解決”“心力憔悴”等憂愁、無奈、恐慌心態。
如果家長始終抱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態,並將該心態強加給孩子,不清楚自己孩子的優勢,不引導孩子往優勢方面發展,那麼教育焦慮不會輕易消除。
緩解教育焦慮,還需要家長堅持不斷地學習,藉助教育規律,排解對教育的無力感。例如在學習方法層面,正確認識教育熟能生巧和孰能生厭、熟能生笨的辯證關係,就不會再反覆強調重複記憶和刷題,也就能避免孩子很勤奮但效果不佳的教育焦慮現象。
環球人物:父母要如何避免在教育中對孩子造成精神傷害?
王光明:兒童內心往往是善良、柔軟、天真的,需要父母精心呵護,避免在教育中對兒童的精神進行傷害,需要家長做到“兩慎一多”。
一是“慎發脾氣”。許多研究發現,發脾氣是教育孩子的死敵,家長的脾氣越大,最後取得的教育效果就越糟糕。不少家長可能因為一件小事一時忍不住,言語犀利地批評指責孩子,這種行為可能造成永續性的精神損害,不僅會降低孩子們的安全感,容易造成孩子多疑、叛逆,甚至還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心理陰影。
二是“慎用暴力”。家長在發脾氣時可能伴有暴力行為。暴力不限於拳打腳踢,也包括語言挖苦譏諷,還包括不理孩子等“冷暴力”。孩子可能會因一時害怕家長的暴力行為,被迫屈服,但長久來看,這種行為並不“有效”。暴力行為有傳遞效應,它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叛逆,還會造成孩子暴力、偏執的性格,甚至激發孩子更多的暴力行為。因此對家長而言,慎用暴力絕不是一句空話。
三是“多用溝通”。溝通是一件法寶,聽孩子的真話,瞭解孩子的不足,在教育過程中避開他們的短處,表揚他們的長處、優點,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能“茁壯成長”。
與孩子溝通不是“我說我的,你說你的”,而是要聽得進去孩子在說什麼,聽懂孩子需要什麼,不要用自己的猜測代替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要“換位思考”,及時回應孩子的訴求。溝通多了,孩子自然跟家長的關係就和諧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飽滿了。
環球人物:家長如何在教育中與孩子保持良好關係?
王光明:在教育中和孩子形成、保持良好關係並非一件難事,只要家長做到四個“來”,就能很快建立與孩子的良好關係。
一是“身子蹲下來”。放低自己的姿態,跟孩子保持平等的狀態,是形成良好關係的第一步。抱著“我是大人,我的就是對的”這種心態的家長,很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不只是在行為上,而是在心理層面把自己當做孩子的朋友,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開展對話交流。
二是“口氣緩下來”。我們好多家長朋友一提起孩子,氣就不打一處來,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是有問題的。孩子需要的是朋友,不是敵人。是朋友就需要態度溫和、語氣和緩地講話,不能疾風暴雨、居高臨下。
三是“溝通多起來”。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善於溝通,在讀懂孩子心靈的基礎上,勤於溝通,消除誤解,化解矛盾,增進感情和信任,及時制止隱患,循序漸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四是“陪伴多起來”。“雙減”政策之後,學生的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相對減輕,親子時間比以往增多了。建議家長朋友們多利用空餘時間陪陪孩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能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家長多觀察、瞭解孩子的需求、興趣、愛好,也是可以緩和緊張的親子關係。
環球人物:如何才能有效緩解教育焦慮?
王光明:緩解教育焦慮,需要家長擁有“四心”。
一是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需求與願景。不要簡單將家長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隨意打斷、評價孩子的想法,安靜平等地和孩子對話溝通,基於孩子的願景做出孩子成長的規劃。
二是需要真心鼓勵孩子表達真實想法。尊重、理解孩子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興趣、愛好,不要先入為主,在曉之以理中,引導孩子的成長。
三是需要正確面對孩子的不足,精準分析原因。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他能不能堅持學習、是不是熱愛學習、會不會自主學習。孩子學習品質高低影響學習效率,多做分析,有助於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四是要用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家長和老師對此視而不見,這些閃光點就會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作為家長要多觀察、發掘孩子的優勢,不要拔苗助長。
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孩子們不會區分事實和一時氣憤的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一切關於自己的話,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鼓勵讚美,他就會自信樂觀;貶低和打壓,他就會自我否定,敏感自卑。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先做到循序漸進,方可水到渠成,切不可把“一廂情願的幻想”“不切實際的執念”強加給孩子。況且人生不是考卷,沒有標準答案,“優秀”的標準並不僅限於好成績。
為了孩子,放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