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是我國曆史上揮之不去的恥辱,羸弱的晚清王朝面對強大的西方列強,似乎毫無還手之力,於是被迫割地、賠款、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也拉開了中華大地被列強隨意魚肉的序幕。
然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有一場戰鬥卻令人振奮不已,清軍出人意料的大敗英法聯軍,戰損比竟然高達1:14,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還沒關注點讚的,高抬貴手,給我點鼓勵唄,長按點贊還會有驚喜,我們馬上進入主題。
1857年,英法兩國分別打著“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幌子,聯合出兵侵略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5月20日,聯軍輕易攻佔了大沽口炮臺這個“津門之屏”,清軍全線潰敗,京津門戶大開。
英法聯軍如遇無人之境,僅僅6天,就兵臨天津城下。
迫於壓力,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但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本喂不飽這些惡狼,僅僅一年之後,英法兩國借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了戰爭,於是便爆發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一年前第一次攻打大沽口,英法聯軍只付出了10人陣亡的代價,打得清軍潰不成軍,2個多小時就解決了戰鬥,佔領了大沽口炮臺,所以這一次他們信心爆棚,出動了11艘艦艇,利用火炮掩護1160餘名陸戰隊員衝鋒作戰,想一鼓作氣拿下大沽口炮臺,然後再次長驅直入。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雙方從下午3點一直鏖戰到第二天午夜,英法聯軍不僅沒有攻下炮臺,還傷亡了463人,其中陣亡93人,11艘艦艇4艘被擊沉,2艘被俘,剩下的5艘全部受到重創,聯軍水路兩線都被清軍打得潰不成軍。
而清軍這邊的傷亡僅僅只有32人,戰損交換比竟然超過了1:14。這像極了之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只是這次被痛扁的是英法聯軍。
那為什麼僅僅時隔一年,當時稱霸世界的英法列強,會遠遠不敵各方面都相對落後的清軍呢?這次大勝之後,到底又發生了什麼?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全面潰敗?
第二次大沽口大獲全勝,其實原因很簡單:清廷的重視和英法的輕敵。
其實早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慘敗後,咸豐皇帝就痛下決心,要整頓大沽口的軍事防務,如果這個京津門戶重地還是不堪一擊,悲劇將會再次重演。
只是有個問題,這滿朝文武選擇誰來負責大沽口呢?
咸豐皇帝考慮了很久,最後把目光瞄向了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為什麼會選僧格林沁呢?原因有二。
其一,僧格林沁出生好。
他出生於蒙古科爾沁旗,根正苗紅(從古至今,身擔要職,貌似都要先看出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琦善、奕山、奕經等人,令朝廷大失所望,縱觀大清宗室子弟,也只有僧格林沁算得上是比較出色的。
其二,僧格林沁確實有能力。
他曾經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大敗林鳳祥、李開芳等,屢立戰功,憑藉軍功還被晉封博多勒葛臺親王,賜號湍多巴圖魯,一時威震天下。
於是僧格林沁立刻走馬上任,成為欽差大臣,全面負責大沽口的軍事防務。
這僧王可不是個花架子,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當他巡視完大沽口炮臺的防務之後,不禁冷汗直冒。
作為一名老司機,在他眼裡大沽口和不設防簡直沒啥區別,兵疲將弱,防禦不修,如果劉強再次來襲,拿什麼來抵擋?
於是僧王立刻著手開始進行整頓。
他重新設計了炮臺部署,在地勢較高的東西兩側新修了13座炮臺,加裝了2門12000斤和4門10000斤的重炮,全面修繕加固南北兩岸的炮臺,配置了2門12000斤、6門10000斤以及2門500斤的重炮。
這樣的火炮配置,可以形成密集的火力交叉網,比原來的防禦不知要強多少倍。
火炮的問題解決了,再就是整頓兵將。
僧王請旨增兵,守軍人數從原來的1600人增加到了3000人,同時還從關外抽調了5000八旗騎兵,作為防務機動力量,專門應對已經登陸的敵人。
此外,在加緊嚴格練兵的同時,僧王還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他要求大沽口炮臺全體官兵限期內要達到訓練標準,提督一級的軍官要在每年2月至10月,必須住在大沽駐守,如果遇到戰事,還要身先士卒,親自到前線指揮,其他遊擊、都司、守備、千總等將領也必須要隨營操防。
其實清軍不敵英法聯軍,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咸豐皇帝為了不給聯軍進攻的藉口,下令不許先開槍炮,以顧全大局。
這道禁令死死地綁住了清軍的手腳。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清軍慘敗,各炮臺不敢主動開火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要知道,戰機稍縱即逝,尤其是處在防守一方,本來就佔據了地利優勢,如果非得等到敵人開火了再還擊,那早就失去了先手優勢,對裝備和士兵素質遠遠不如聯軍的清軍來說,更是如此。
到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就不同了。
當時,僧王也是先禮後兵,看到英法聯軍後,特地派人去和他們交涉,要求他們按照要求在北塘登陸,但是聯軍根本就不鳥他們,還直接把艦艇開進了內河,並肆無忌憚的開始拆除清軍設在河裡的障礙物。
如果等聯軍把河道清理完畢,靠近炮臺開始轟擊再還手,那不僅會失了先機,搞不好還會重演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的慘敗。
還好僧王非常的果決,直接下令開炮,優先集火聯軍旗艦。大沽口炮臺經過改造之後,火力還是非常強勁的,沒一會聯軍旗艦就被擊沉,艦隊司令官賀布也深受重傷。
在清軍密集的交叉火力轟擊之下,失去了指揮官的英法聯軍艦隊,隊形很快就被打亂了,敗相已露。
但即便是群龍無首,聯軍仍然不死心,還企圖頂著炮火派陸戰隊強行登陸,靠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拿下炮臺,扭轉敗局。
這時,僧王之前下達的將官親自上戰場指揮戰鬥的軍令,就體現出了非凡的效果。
僧王親自督戰,率領2000騎兵冒著槍林彈雨來回馳騁,所有的軍官都不敢懈怠,更不敢逃跑,只有全力應戰。
軍官身先士卒,士兵也就願意效死力了。
之前,只要聯軍一衝鋒,清軍大多就會失去勇氣,將官一逃,整個軍隊就立刻潰散了。但是這次不一樣了,有僧王親臨前線督陣,直隸提督史榮春、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先後奮戰殉國。
即便這樣,全體清軍官兵也沒有一人退卻,英勇抗敵,打得聯軍心驚膽寒。
第二次大沽口之所以清軍完勝,一方面是因為朝廷重視,僧王提前部署和臨場指揮非常得當,清軍表現出的戰鬥力和戰鬥素質,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聯軍太驕傲輕敵了。
英法聯軍原本擁有不少火力強大的巡洋艦,但是大沽口炮臺所在的白河口水位較淺,大中型戰艦無法進來,聯軍也實在是信心爆棚,竟然只派出11艘潛水軍艦島內河來進攻,而且這些所謂的軍艦都是為克里米亞戰爭而設計小型淺水炮艦。
其中9艘都是木質結構的小型淺水炮艦,完全沒有防護,排水量也只有200到300噸,最大的“獵人號”排水量也只有1042噸,這些小炮艦原本是用來提供近岸火力支援的,根本就不能拿來和炮臺對轟。
聯軍艦隊司令官賀布少將也是腦子有點發昏,他沒有選擇較大的“獵人號”或者“鸕鷀號”作為旗艦,而是在長32.3米,寬6.7米,排水量只有284噸的“啄木鳥”號上升起了自己的司令旗。
6月25日凌晨,賀布乘坐著“啄木鳥”號,一馬當先,率領著10艘炮艦闖入了白河口,十分囂張。
或許賀布是想接著夜色的掩護搞突然襲擊,但大沽口炮臺的清軍早就已經嚴陣以待,沿路的河道里也早就佈下了許多鐵鏈、木樁等障礙物。
賀布的艦隊無法通行,他也不擔心,居然明目張膽地就開始原地清理障礙物,這下他們就完全暴露在清軍的火力之下了。
只是僧王並沒有立刻下令開炮,而是派人去跟賀布溝通,讓他們聽從安排從北塘登陸,然而聯軍根本就不理會,繼續拆卸河道的障礙物。整整一上午,他們忙得不亦樂乎,就算有兩艘炮艦擱淺了都不在乎,似乎只要一拆完,清軍就會任由他們魚肉一般。
如果等聯軍拆完障礙物,拉近與炮臺的距離,那清軍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此時再不先聲奪人,待會兒就要被動挨打了!
於是僧王果斷下令開炮,旗艦“啄木鳥”號首當其衝。
當時,“啄木鳥”號衝在最前面,還懸掛著英國皇家海軍中國特遣隊總司令的藍色方形旗,實在是太扎眼了,不打它打誰?
只一發炮彈,“啄木鳥號”艦長威廉中尉就當場被炸成了兩段,隨後,賀布的參謀麥肯納上校也被炸死了,賀布自己也受傷了,“啄木鳥號”開始下沉。
賀布被手下轉移到“負鼠號”後,又遭到清軍集火,賀布被倒塌的桅杆當場生生砸斷3根肋骨,直接昏死過去了。
激戰一直持續了一晝夜,最終,聯軍除了2艘擱淺的炮艦被俘之外,有4艘被當場擊沉,5艘受到重創,陣亡93人,368人受傷。而清軍這邊僅僅只有32人傷亡,戰損比竟然高達1:14!
其實從這一戰來看,西方列強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清廷高度重視,清軍戰術運用得當,上下齊心,敢打敢拼,還是有一搏之力的。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固然振奮人心,但僅僅一年後,大沽口炮臺再次被英法聯軍輕易攻克,而這次的傷亡比又掉了個個兒,清軍以陣亡700餘人的代價,都沒有守住大沽口炮臺,而聯軍僅僅戰死32人!
這次慘敗的原因,跟之前也差不多。清廷忙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忽視了大沽口炮臺的防禦,而英法聯軍則吸取教訓,足足出動了200多艘艦艇和17000多名士兵,在北塘登入後直接切斷了大沽口炮臺的後路。
其實早就有人提醒過僧格林沁,要防止敵人從北塘抄襲後路,但是僧格林沁卻驕傲地認為,北塘雖然沒有設專門的防禦軍隊,但是馬隊各營距此並不遠,就算敵軍有3萬人,以現在這種馬步軍逐層佈置的防線,也足可以抵禦了。
這明顯就是太過高估自己,對北塘的防禦完全不上心啊!所以後來一敗再敗,輸掉了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
僧格林沁當時已經算是清廷最好的將領了,雖然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取得了難得的對西方列強的大勝,但他仍不免輕敵。
當然,對當時的清廷來說,用來抵禦外敵的軍隊都不是主力軍,清廷真正的主力都在忙於圍剿太平天國,在清王朝統治者看來,西方列強只不過要錢,不會傷及國家根本,而太平天國則是要命,一個不小心就會把江山給丟了。
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面對列強聯軍,清軍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你覺得是這樣嗎?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