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為更好地適應抗日形勢,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從廣州遷到韶關。
約4年的時間裡,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先在韶關市區駐地辦公,1939年12月輾轉遷到南雄,不久再遷往江西信豐;1940年2月,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從信豐回遷至南雄,駐紮瑤坑村;1940年7月遷到始興紅圍;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為更好地進行組織管理,並開展鬥爭,撤銷中共廣東省委,成立中共粵北省委和中共粵南省委,粵北省委仍駐紅圍;1941年春,為更好地開展革命鬥爭,粵北省委由始興紅圍遷到韶關五里亭。
作為中共廣東省委、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之一的紅圍是一座有五層樓的典型客家建築,原名為“奠安圍”。之所以被當地百姓俗稱“紅圍”,不僅因為整座圍樓用鵝卵石、糯米、紅砂岩的砂漿砌成,整體呈砂紅色,這裡還是一座秘密電臺、地下交通站,是抗戰時期廣東重要的“紅色指揮所”。
自1940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從南雄遷入始興紅圍後,省委書記張文彬和機關人員住在紅圍內樓房四樓,省委電臺設在五樓。1941年春,粵北省委遷往韶關市區五里亭,省委電臺並未跟隨遷移,仍留在紅圍執行任務,就是由於當時的始興縣擁有粵北地區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地下交通站,遍佈全縣,為省委電臺傳送密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在這一年多里,省委電臺傳送電報100多次,密切了粵北省委與各級黨組織的聯絡,對及時傳達黨中央的政策和指示,開展敵後武裝鬥爭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組織部部長郭潛被捕叛變。因叛徒出賣,27日粵北省委書記李大林夫婦等人在五里亭被抓捕,粵北省委組織部部長饒衛華剛從東江老隆巡視工作回來後即被捕,30日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在樂昌也被逮捕。這就是震驚全國的“粵北省委事件”。
“粵北省委事件”發生後,粵北省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立即停止電臺工作,轉移疏散電臺工作人員。黨中央接到粵北省委機關被破壞的電報後作出“停止活動,分散人員,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重要指示,及時儲存了革命力量。
令人憤慨的是,1945年2月始興淪陷,日寇一把大火點燃了圍樓,圍樓結構受損嚴重,只剩四面牆壁及內部部分基底結構。
硝煙散盡,紅圍這座經受日寇戰火焚燒的“紅色堡壘”依舊屹立不倒,烈火焚燒渾不怕的革命精神依舊在這片熱土傳承不息。
綜合自南方+、韶關釋出
海報: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