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庫裡破三分記錄時提到過:時代變了。
本季NBA進攻第一的爵士,三分投籃比49%——接近一半的投籃是三分球了。
勇士48%。森林狼46%。雄鹿44%。
全NBA,平均40%。
大家都在投三分。
所以防守重點也很明白:防三分。
加之本季的規則變化,允許大家防守了,碰瓷能手們不再一突過了,於是趨勢越發明顯:
大家都在放小球陣,跟三分。
本季防守第一勇士,內線是206公分的盧尼和201公分的追夢。
太陽,內線是艾頓一個長人,4號位是198公分的克洛德。
快船,喬治、巴圖姆和莫里斯輪流防4號位。
網,杜蘭特站4號位。
爵士,戈貝爾之外,四個首發最高的是博格達諾維奇,201公分。
公牛,武切維奇之外,最高的首發是德羅贊,198公分。
熱用193公分的塔克撐4號位。
鎖三分成了首需。
像尼克斯那樣,還堅持用蘭德爾這個4號位搭配一箇中鋒的大陣,就防不住三分了——饒是你錫伯杜教防守出身,都有點趕不上時代。
但在這一片一大四小陣裡,有個異類。
本季迄今防守第二的騎士,首發:
七尺長人莫布里,七尺長人馬卡寧,準七尺長人加雷特·阿倫。
更詭異的是:三個七尺長人,但後場籃板率全NBA第17,封蓋全NBA倒數第八。
——三個七尺巨人,籃板平庸封蓋差,你們怎麼到NBA第二的防守噠?
騎士每場只讓對手投進11個三分球,命中率33%——這都是NBA前三的優秀。
當然要付出代價咯:鎖三分嘛,必然放籃下。騎士的對手,每場有30%的投籃是在籃下,聯盟最高——但命中率卻是聯盟最低的60%。
我們大概看得出端倪了。
騎士的防法:
人盯人時,外圍擴防站位,鎖三分線;對方弧頂叫擋拆,擠過防守鎖三分,結合換防。總之:徹底拿走對方的三分球。
如果對方持球突破,弱側不太動,還是不放三分球,強側補位,籃下等你。逼對方在狹窄的空間裡突破。
強側補位為什麼足夠干擾對方襲籃?因為有三高。
莫布里、馬卡寧和阿倫都七尺身材,但都靈活,橫移迅速。
站外圍你沒法在他們頭頂投籃,一突破,他們三隻大蜘蛛任兩隻一橫,你就沒機會了。
2-3聯防時,馬卡寧和莫布里兩個七尺長人站上線,你站在三分線都看不見籃筐;往籃下傳,阿倫等著截殺呢。
3-2聯防時,莫布里站罰球線中路,上線如銅牆鐵壁一般。你想法子找兩翼底角吧,阿倫和馬卡寧也會補位。
長人就是好。
騎士每場干擾二分球投籃34次,聯盟第一多;干擾投籃,聯盟第三多。封蓋數字不顯,但他們不失位。
所以騎士這個陣勢,確切說不是一個大球陣,而是雙後衛+三鋒線的蜘蛛長臂陣。
只是這三個鋒線,恰好都有中鋒的身高。
別的球隊需要犧牲身高來換取速率,他們不用:
身高和速率都有,那就索性以逸待勞。
鎖三分,強側補位,減少複雜的輪轉,少失誤。後場籃板丟了,不怕:手牽手連起來繞地球一圈的三長人在禁區等著呢。
進攻端。
塞克斯頓不打之後,球隊很靠加蘭德的持球攻,表現好得,簡直要進全明星。
但球隊整個體系極有趣:
加蘭德和盧比奧輪流策動,阿倫當然是首席擋拆內切機器,妙在莫布里和馬卡寧,平時弱側站著拉空間,一旦第一波擋拆打不動,他倆找機會投三分,要不然就弱側內切,或者連高位策應。他倆下去了,勒夫上來接著打。
如此,騎士能隨時保持兩到三個靈活長人在場。他們是聯盟最積極的擋拆內切球隊,最積極的弱側內切球隊。
大概是:
兩個後衛,加一堆七尺3D長人。
這些長人除了能像普通3D似的投遠射拉空間,還能確實當內線使喚。
所以盧比奧在這體系裡指揮若定:FIBA規則,就是擋拆+高低位策應+擋拆嘛。多幾個長人,我指揮著舒服。
勒夫也打出勒布朗走後這幾年,最高的效率:作為第六人,只用關心後場籃板、擋拆外切、高低位、三分球——舒服。
騎士首席得分和助攻是加蘭德:他負責持球創造。
首席籃板魔王是阿倫:他負責鎮籃下。
馬卡寧和奧斯曼投三分,盧比奧負責帶二陣策動,勒夫是年度第六人熱門候選。
但這個體系裡的關鍵,還是新人莫布里。
一個七尺長人,不停換防對方所有球員。聯防時掃蕩上線,對方球到籃下,他要第一時間回來補位。
考慮到阿倫和馬卡寧的換防效果一般,他才是球隊能持續鎖定外圍的關鍵。
進攻端,他策應、拉空、內切。阿倫沒遠射,馬卡寧沒他的終結。進攻端能代替他的,其實只有勒夫,但勒夫又沒他的防守。
畢竟他還能突破分球……
一個平時站前鋒位內外一把抓,又確實能防所有位置的七尺長人……
上一個這樣的球員是?
七尺長人莫布里今年20歲,場均14分8籃板3助攻1搶斷2封蓋。
曾經有個20歲的七尺長人,球隊也有兩個208公分的長人首發站內線。他自己站3號位,場均17分8籃板3助攻1搶斷2封蓋。
當時他也被認為是代表未來風格的前鋒來著。
那是1996-97季,二年級的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