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寶馬於1994年從英國宇航(BAe)手中買下MG-Rover路華集團後,可謂是波折重重,最終還是要在2000年前後陸續將Rover的業務部門進行裁撤或轉售,自己僅留下MINI品牌繼續發展。在經典Mini於2000年10月在Longbridge plant工廠生產完最後的第5,387,862輛後宣告退出歷史舞臺,2001年7月,基於由英國工程師Richard Woolley(理查德·伍理)執導、在寶馬入主Rover路華集團之後的展開的三大新車專案之一:R50專案,寶馬的MINI時代正式開啟。新車於1995年正式開始研製,並於2001年開始交付。寶馬接手後的新一代車型中,在英文商標中以全部大寫字母“MINI”和舊品牌“Mini”作出區隔。不過需要知道的是,寶馬時代的MINI在歐洲的車型分類上,均比Mini Classic升一級,被列為B-Segment、即B級車,與本田Fit、大眾Polo、豐田Yaris等屬同級車型;而舊款Mini則被分為A級車,與Fiat 500、豐田的Aygo同級。當然了,會有車友以動力配置高出同級許多、或者價格高出許多來表示否定。對此,筆者只能堅持己見地認為,車型分級,按照的是車身尺寸、造型、用途來劃分,跟配什麼引擎沒關係,如果真按引擎份的話,在C級的E87發動機艙裡放臺V8算是什麼級別?難道要躍升至E級或是F級。
BMW的第一代:
很多車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寶馬體系內的車型代號都以“Exx”作標識,但第一代的寶馬MINI代號則使用“Rxx”呢?這個其實就跟寶馬收購了MG-Rover之後所開發的幾個新專案有關。之前介紹第一代1系(E87)時就提到過,當時Rover有三個新專案,R30是前縱置引擎前輪驅動專案,其技術沉澱出後來的E87;R40是前後驅皆可的中型轎車專案,後來成了Rover 75;最後一個則是前橫置引擎、前輪驅動的R50專案,最後成就了寶馬時代的第一代MINI,所以車架代號直接使用R50,此處的專案代號Rxx,解作Rover。
此時的寶馬並沒有適合橫置的四缸引擎,所以動力系統只能採用合作方式進行,汽油版使用的Tritec發動機是寶馬與克萊斯勒公司合作的產物,全部在巴西生產;柴油版引擎則來自豐田1ND-TV。至於型號的區分方式很簡單,按照引擎進氣方式:自然吸氣(即引擎艙蓋無孔)的R50、頭冚有孔的是千六cc機械增壓的R53;開蓬版Cabrio無論採用自然吸氣引擎還是機械增壓,全部均為R52。
圖:無論是MINI One還是MINI Cooper,只要是使用1.4L或1.6L自然吸氣汽油引擎、或使用豐田1ND-TV柴油引擎的三門硬頂型號,均稱為R50。
圖:使用Tritec機械增壓引擎、引擎艙蓋上有進氣口的三門硬頂型號均稱為R53,並統一冠以Mini Hatch分類名稱。
圖:無論使用何種引擎,只要沒有硬頂的開蓬型號均稱為R52。
BMW的第二代:
第二代寶馬MINI於2006年11月18日釋出,車架代號編排方式是第一代的延續,也就是說,寶馬並沒有更換新的底盤,而是在原來的R50專案上繼續改造以積累製作前輪驅動汽車的經驗。採用車體結構形式進行區分:所有的硬頂三門揭背版本,無論使用自然吸氣或者渦輪增壓,全部均為R56;2007年推出的Clubman代號為R55;2009年Cabrio開蓬版均稱為R57;2010年推出的Countryman均稱為R60;2011年上市的雙座位硬頂版Coupe,名為R58;2012年上市的雙座位開蓬版Roadster稱為R59;2012年推出的三門掀背小型SUV變種Paceman都名為R61。
第二代換上與PSA集團共同研發的Prince系列引擎,寶馬主要負責支援缸蓋裡部分新技術的提供和整合,例如Valvetronic可變氣門升程、缸內直噴技術等,而缸蓋及缸體部分機械引數設計設定則全部來自PSA,所有零部件在PSA的Douvrin工廠生產,然後在英國Hams Hall工廠組裝,所以嚴格來說,這款引擎的技術主體來自PSA。國內很多人過於迷信寶馬,導致了很多事情總是主觀地認為“它叫寶馬,現在很強、過去也一定很強”,錯!
寶馬這個品牌的發展史應該算是一部有血有淚的勵志奮鬥史,它沒有Daimler AG那樣天生就萬民敬仰,寶馬大部分有成就的工程師幾乎都來自戴姆勒,對於寶馬而言,Mercedes-Benz絕對不是那些傳說中的對手,而更像是寶馬的老師!雖然德國沒有孔子,但也應該懂得什麼叫尊師重道;寶馬沒有歐寶那樣背靠GM通用這棵大樹,唯一關係較為密切就只有瓦爾塔電池,從1928年進入汽車行業開始便一直將Opel視為追趕目標,相信國內的車媒編輯、寶馬腦殘粉會自動遮蔽掉這段歷史史實;寶馬也沒有標緻、雪鐵龍那樣在民眾中有如此根基雄厚的口碑基礎,也沒有如他們在量產車方面的發明創新成就,所以只能不停在授權中獲得造車知識:從Austin 7再到Isetta、從New Class再到M1,從X5到MINI,其實每一步都可謂舉步維艱。信仰某個品牌沒問題,筆者也有品牌信仰,但這種信仰應該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而非盲目崇拜,更加不是去吃香爐灰。
圖:無論是使用自然吸氣或者渦輪增壓Prince引擎的三門硬頂版均稱為R56。R56的型號包括:One、One D、Cooper、Cooper S、Cooper SD、John Cooper Works等等。
圖:生產期為2007年~2010年的Clubman、無論使用何種動力配置均為R55。軸距增長80mm,該車最有創意之處是它那“四扇半車門”或者“五扇門”設計(在汽車工業的定義,能開的蓋只有有玻璃的,都稱為門)。2008年獲得紅點獎提名。
圖:2009年生產至2015年才停產的第二代敞篷版,無論何種引擎,均統一稱為R57。
圖:2010年生產至2016年的第一代Countryman(民間俗稱鄉巴佬),無論前驅或四驅、無論自吸還是增壓,一律稱為R60。
圖:2011年10月上市的MINI Coupe一直生產至2015年才停產,車架代號R58。
圖:2012年上市、2015年停產的R59是硬頂型號的開蓬變種型號,軟蓬採用手動啟閉方式,車重比MINI四座開蓬R57輕了120公斤。上圖為日規MINI Cooper S Roadster "Hotei"特別版。
圖:2013年推出的三門掀背版小型SUV名為Paceman,至2016年停產,車架代號為R61。
圖:2009年生產過500輛MINI E進行測試,電機來自美國的AC Propulsion,也就是與Tesla所用的驅動技術同宗同源。最大馬力204匹,比內燃機版重了300公斤,因為需要搭載5088塊鋰離子電池,充電一次可行駛250公里。
BMW的第三代:
第三代寶馬MINI於2013年11月釋出,使用全新的前驅車架底盤平臺UKL1,車架代號的分配方式與第二代基本保持一致:三門硬頂為F56、五門硬頂為F55、開蓬型號均稱為F57;2015年推出的Clubman(或Clubvan)代號為F54;2017年的改款Countryman車架代號F60。
第三代MINI換上了與編制內車系相同的“Fxx”編號方式,而車架平臺也終於有了自家的名字UKL,這也預示著,從90年代收購MG-Rover開始至此,寶馬終於完成了其前輪驅動車型的戰略佈局,同時自家也開始陸續基於此平臺發展出掛著寶馬車標的前輪驅動型號,例如2AT、2GT、2系轎車等等。
圖:第三代最早面世的是2014年的Mini Hatch型號,即三門硬頂版,名為F56。根據使用引擎不同,又分為One First(1.2L)、Cooper(1.5T)、Cooper S(2.0T)、Cooper D(1.5TD)、Cooper SD(2.0TD)、John Cooper Works(2.0T)、Cooper SE(32.6kWh電池)等等。
圖:開蓬型號車架代號為F57,於2018年上市,車體結構基於Mini Hatch三門版衍生而來,引擎配置與硬頂版基本一致。
圖:第二代寶馬Clubman已基本沒什麼創意可言,僅保留了對開式的尾門,淪為一臺六門設計的Mini Wagon,車架代號F54。
圖:對比上圖的Clubman,代號F55的五門版除了C柱之後的尾箱短點兒,尾門保留了Hatchback的上掀式之外,外觀上就再無太多亮點。
圖:2017年推出的第二代Countryman鄉巴佬,車架代號F60。定位是小型SUV,使用全新的ULK1車架,車身尺寸再次放大。
圖:2019年7月9日釋出代號同樣為F56的電動版MINI Cooper SE,於2020年3月開售,使用270牛米扭力的BMW i3永磁同步電機(電機代號IB1P23M0),馬力184匹,由12組液冷式鋰離子電池供電(CATL寧德時代),車身空重1440公斤,滿載1770公斤,續航里程230公里。
時至今天在售的第三代來回顧,最繽紛的當屬第二代,共擁有七種變體型號,而且各具特色、各備個性,到了第三代,這種絢爛多姿好像被刻意地收斂起來,尤其是破了Mini歷史上天荒推出五門揭背型號更是一種無解。MINI,作為B級車中頂級車系,一款毫無價效比可言的精品化車型如果要以實用性去跟對手們競爭,確實有點兒亮錯了燈的感覺,電動時代即將來臨,Cooper SE只能算是熱身,電動的主戰場應該是即將來臨的第四代MINI,希望受機械約束更少的電動車時代,MINI依然能再續斑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