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阿里正式提出中臺戰略後,中臺在企業數字化程序中開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了前臺業務的持續輸入,中臺蓬勃快速發展。但是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前各個企業對中臺的建設與演進千差萬別。
中臺如同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夠使企業數智化更上一層臺階,用不好則會對企業自身組織及業務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那麼對於企業而言,如何用好中臺這把利劍,透過中臺的進化滿足並推動企業業務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話題。本章會基於該話題,辨析現有的一些中臺的錯誤建設方向,進而介紹中臺的正確進化路線,最終指引企業更好地建設中臺,推進企業數智化轉型。
一、這些都不是中臺
企業在多年的資訊化程序中,基於特定應用場景,引入或建設了解決特定業務領域問題的多套垂直的IT系統或套件。這些單體系統或套件間的業務能力和資料不互通、不共享,形成了一個個系統煙囪和資料孤島。
企業這種業務及資料的煙囪式IT架構,正是中臺進化的原點。中臺經歷過業界的大力推廣與佈道,已為一些資訊化比較完善的企業帶來紅利。但是也如上文提及的,有些企業在演進的分叉口徘徊,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建設的所謂“中臺”僅解決了短期在效能、擴充套件等技術架構上的問題,如單體服務微服務化、資料資產數倉化。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一下,這些都不是中臺。
01:——微服務化不是中臺
以傳統的思維來套用微服務,很有可能只是將原先彼此隔離的各單體業務系統透過微服務的方式強行整合在一起,如圖11-1所示。這種方式不是基於領域,而是從一個系統的粒度層次來建設微服務。比如訂單管理系統(OMS)關注會員和訂單,客戶關係管理(CRM)同樣涉及會員和訂單,而供應鏈管理(SCM)則涉及使用者和訂單。可見,按此方式所建設的“中臺”的各組成部分仍舊是互相交叉重疊的,資料還是重複且不一致的,並不能體現“中臺是能力共享平臺”的核心理念。因此,只將原有單體業務系統進行微服務封裝,套上一個微服務的殼,連微服務都不算,更不能說是中臺了。
還有一些企業選擇針對某個業務系統,侷限在此業務系統範圍內進行微服務化(見圖11-2),比如將OMS拆分為使用者、會員、訂單等,將CRM拆分為會員、訂單、積分等。從單個應用領域來看,這沒什麼問題。雖然使用微服務的技術架構解決了效能問題、水平擴充套件問題等,能充分發揮微服務的優勢,但從企業全域性來看,資料還是沒有打通,有多套使用者、多個會員系統、多份訂單資料等,煙囪型系統仍然存在,因此這也不是中臺,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圖11-1 多個煙囪應用微服務化
▲圖11-2 單個煙囪應用微服務化
中臺是在將應用以微服務縱向拆分的基礎上,加上橫向切分,將共享能力與上層應用分開,形成可複用的共享服務層,從而促進業務和資料在各應用間的交叉共享,大大減少重複建設和重複投資,這也造就了中臺的共享理念,使中臺遠遠超出微服務的範疇。
02:——資料倉庫不是中臺
企業對資料資產越來越重視,資料分析、資料運營被提上日程,而資料倉庫規範與技術也日臻成熟,於是企業開始以經營分析為主要目的建設自己的資料倉庫。在建設的過程中,企業會自底向上梳理業務板塊,將各業務板塊的資料分門別類,並按照資料倉庫的規範進行建設。而在中臺尤其是資料中臺的演進過程中,有些企業著眼於資料資產的集合,使用維度建模的方法論從業務過程中抽象出通用維度與度量,組成資料模型,從而為決策分析提供通用的資料分析能力,以滿足企業資料報表分析的場景。這些企業將這種資料模型稱為“資料中臺”。
然而這並不是資料中臺的全部。相比資料倉庫,資料中臺更加強調資料業務化,以服務業務的視角去規劃企業的資料資產,以運營的視角去管理資料資產,以實時、智慧的資料應用去服務業務。讓資料用起來,不僅服務於企業資料分析,還主動迎合業務,梳理需要資料賦能的業務場景形成業務閉環。
綜上所述,資料倉庫只是解決了如何看資料的問題,而資料中臺則進行了更全面的規劃與建設,利用大資料和AI的特性解決業務洞察、精準決策、應用智慧等一系列問題。
二、中臺的進化路徑
中臺是逐步建設成長起來的。企業在建設中臺的過程中,要避免走向錯誤的發展方向。那麼中臺應該怎麼進化呢?
我們將中臺的進化分解為0.5、1.0、2.0、3.0四大階段,如圖11-3所示。接下來先介紹前三個階段。
01:——第一階段:領域微服務化
領域微服務化是指根據選定的應用場景,將應用按能力領域拆分。中臺是為業務服務的,但企業在建設中臺時會有一個切入點和建設週期。比如,企業將數字營銷作為數智化轉型的切入點,為支撐數字營銷,有些企業會做會員相關的領域,有些企業則選擇電商相關的領域。不過,這樣的中臺形成不了從營銷、交易到服務的閉環。因此,它只是業務中臺的雛形,我們稱之為中颱0.5。
圖11-3 中臺的進化
在中臺0.5階段,領域微服務化的重點在共享能力的沉澱。以上文提到的為例,有些企業會以會員為切入點,重點關注會員場景。剛開始時,會員域只具有基本的會員管理能力,只能完成基本的業務閉環,但是隨著業務的深入,還會不斷沉澱會員體系、會員權益、B端和C端會員精細化管理等能力。由此可見,領域場景的能力沉澱過程也是中臺自我演進的過程。一般而言,中臺0.5可以從深度、廣度兩個途徑來演進。
在深度上,中臺團隊在支撐上層業務的過程中,隨著不同業務場景的持續輸入,不斷沉澱新的業務能力,使得各能力中心的能力越來越豐富。而廣度是指中臺涉及的領域會越來越廣,如果出現與現有能力中心相對獨立的新領域,則將其建設成為新的能力中心,這也是在建設和加強中臺。
02:——第二階段:業務中臺或資料中臺
隨著領域在深度及廣度上的完善,不斷擴大中臺場景對企業業務的覆蓋度,最終形成面向數字營銷的閉環,此時業務中臺成長為1.0。在此階段,中臺著重解決全域閉環場景問題。中臺一方面關注全域場景的通用能力,另一方面也關注不同場景的能力串聯。在之前沉澱的能力基礎上,進行對應的領域模型的抽象,使通用的領域能力能夠滿足更多的業務場景。同時,為了打造業務全景閉環,領域與領域之間也需要相互協作。在這裡,一方面會形成領域與領域間的層次關係,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打造高內聚、低耦合的中臺能力,使得能力間有關聯但不強耦合。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業務中臺1.0。
同時,由於企業的階段選擇,在1.0階段也會出現資料中臺。有些企業因為自身的業務複雜度高,重構現有業務工作量大、週期長,而單建資料中臺獨立性高,且不影響現有業務,所以企業認為這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先從資料中臺入手,需要整合不同資料來源以及不一致、不規整的資料,工作量也較大。在建設資料中臺的過程中,雖然可能會梳理出一些現有業務系統建設不合理的地方,倒逼著業務系統進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業務系統的發展,但是單建資料中臺無法將資料能力與業務形成閉環,會大大限制資料中臺價值的發揮。
以上兩種形態,單獨建設的業務中臺或資料中臺,都只是中臺賦能業務的一條腿,因此將其合稱為中颱1.0。
03:——第三階段:業務中臺+資料中臺
中臺1.0屬於單條腿走路,而為了促進企業數智化建設走得更快、更穩、更好,我們需要雙腿並用。於是中臺2.0應運而生。
業務資料化,資料業務化,以業務與資料雙中臺驅動前端業務,這是中臺2.0最重要的特徵。它不僅關注單形態中臺的內部串聯打通,還在建設雙中臺的同時,進一步打通雙中臺間的能力,兩者相互協作,相互支撐。業務與資料雙中臺建設聚焦於業務,圍繞創新開展業務和資料系列能力的建設,從而快速滿足業務場景閉環及業務創新嘗試。
以做營銷活動為例,沒有資料中臺,無法圈選到合適的人;沒有業務中臺,設計不出合適的促銷活動,無法帶動交易;沒有活動和交易資料,找不到合適的人群。因此,在創新隨時可能發生的企業,一定要時刻保持業務、資料雙中臺待命,建議納入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實現,從而達到中臺建設的2.0階段。
經歷了中臺2.0,中臺自然要往3.0演進。在下一節,我們會重點介紹中臺3.0。
三、中臺的未來:軟體定義中臺
在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的中臺2.0之上,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臺作為企業業務能力和資料共享服務平臺的作用,企業還需要找到更好的中臺建設方式和途徑。軟體定義中臺就是我們對中臺3.0的暢想和規劃。軟體定義中臺明確提出建設由技術平臺支撐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的閉環,解耦運營平面、控制平面和執行平面,實現中臺的統一運營、集中管控和柔性執行。基於軟體定義中臺,將推動中臺的平臺化、協同化、智慧化、行業化和生態化。
1.平臺化
在中臺的演進過程中,如果說領域微服務化是量變,那麼平臺化就是質變。領域微服務化沉澱的不少業務能力,透過平臺化,不斷地進行業務抽象建模,支援多場景的業務流程編排,使得通用的業務能力配合具體的業務規則、流程的靈活編排,能夠滿足更多、更復雜的業務場景。在領域微服務化的過程中,每增加一個能力都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而透過平臺化,新增一個場景或能力,則可在原有能力和場景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提高中臺迭代的速度,並讓中臺能力越來越靈活,越來越豐富。以平臺化的思想來沉澱通用業務能力,能更好地支撐業務。
2.協同化
協同化關注的是一種多方協同共建中臺的機制。所有業務方都可成為中颱的參與者,參與到中臺的能力建設及能力使用的過程中。比如,透過中臺控制檯可以一覽業務全景,並對業務規則進行具體的隔離配置。比如,在業務規劃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現有中臺能力或規則無法滿足的業務需求,可透過平臺提供的擴充套件機制,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能力提供者,讓更多方參與具體業務能力或規則的協同共建。
3.智慧化
眾所周知,資料是智慧的土壤。現階段資料中臺僅僅發揮了不到五成功力,資料中臺的未來必將是資料智慧大行其道的場地。隨著5G、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資料來源必將越來越豐富,資料的使用場景必將越來越多元。資料中臺所釋放出的能量將呈指數級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資料中臺的建設將更智慧。資料採、存、通、治的加工鏈條將大幅縮短。資料中臺自身將更懂人,可以自動判別哪些資料需要接入,哪些資料需要拋棄;資料中臺將自學習,及時診斷資料加工鏈路的故障並主動修復。
其二,資料智慧應用將無處不在,賦能營銷、渠道、供應鏈、服務等領域。
4.行業化
一個大型企業集團可能會涉及多個行業的業務,比如一個企業不僅涉及售樓地產業務,也會涉及文旅等業態,還有可能參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等。首先,不同的行業會注重不同的領域發展。地產行業非常關注線索機會的管理,因此線索領域是地產行業通用的領域中心。而汽車行業,除了正常的交易環節,消費者對售後的需求也很旺盛,因此在汽車行業中,售後領域是其核心域。其次,對於同一個能力中心,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業務需求。比如商品中心,在地產行業除了作為線上購買的商品外,還需要與具體的在建專案掛鉤,所以需要在通用商品中心的基礎上,擴充套件商品專案的業務能力,形成具有地產行業特性的商品中心。中臺為了支撐整個企業的業務,不能讓不同行業的特性糾纏在一起,需要以行業化的角度對各行業特性進行統一隔離管理。
5.生態化
中臺的核心在於共享。從一開始企業內部各業務的共享,逐步演進為行業生態的共享,進而形成能力生態。在生態化階段,企業立足於生態賦能,幫助其他企業快速創新,並反哺自身。能力開放是構建生態的前提,因此一般而言,生態化可以透過能力地圖、應用市場、開放平臺等機制來體現。開放的平臺有助於拓展企業業務的邊界。
任何新鮮事物從誕生到被廣泛接受並運用到實際中,再到被全球性推廣,都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歷經挑戰和質疑。同樣,中臺從呱呱墜地到茁壯成長這個過程中也避免不了各方面的挑戰。
首先,中臺名字雖然有了,但其準確定義仍然處在混沌階段。因此,第1章就開門見山,指出數字中臺是基於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打造的持續演進的企業級業務能力和資料共享服務平臺。
其次,各個企業資訊化的建設參差不齊,發力重點不一樣,切入點不同,導致建設中臺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差別。比如,部分企業的資料中臺建設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資料倉庫建設上,並且運營資料中臺的中臺組織仍然尚未形成,自然無法體會到資料中臺的價值。還有,出現了一些中臺無用論的說法。其實,這不是中臺無用,而是企業建設中臺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可能還沒有形成。當然,中臺本身也在發展迭代。
中臺的提出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企業業務,助力企業的快速創新。在中臺演進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業務迭代和更新試錯,對中臺提出更多的挑戰,將其打造成數智化時代企業的新基建。中臺可有效整合企業數字能力資源,構建企業業務和資料的閉環,提效企業業務創新,並支撐原有應用快速移植,推動企業組織演進。因此,數字中臺將大大推進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隨著中臺的發展,數字中臺將逐漸從前臺、中臺、後臺的中臺演變成企業中樞的中臺。
來源:《中臺實踐:數字化轉型方法論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