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柴火、薰臘肉、鄉村生活好愜意,日子真的比蜜甜……!
12月21日冬至,按鄉里傳統習俗就該宰年豬,薰臘肉了。
我家沿習了幾代人的臘貨做法,一直被我們傳承著。感覺臘肉也有季節性,不像反季節蔬菜之類,可以隨意提前弄,弄早了,臘肉品不到應有的香味,就連臘肉湯也有一種輕淡寡味,缺乏那種沉香、纏綿的口感。因此,鄉下人幾乎都是時興宰年豬——“冬至啟宰”成為鄉里人一種永恆的話題。
戶外涼曬臘魚臘肉
早幾年,我性子有點隨意,破例跟風將其年貨提前,早早就開始備臘貨。因家中親戚、朋友、兄弟姐妹多,一圍就幾大桌,於是烤只整豬2到300斤毛撕的年豬肉,豬頭、豬尾、豬腳、豬心樣樣齊全,為圖吉利——年年有餘(魚)再烤200多斤大小魚,以備來年食用,這樣稀裡糊塗弄了幾年,母親一旁嘮叨,臘肉沒臘味,臘魚沒臘香,總埋怨我這些東西都弄早了,卻適得其反。
想想以前的傳統做法,我嘗試著改變按部就班的套路,捱到冬至再備臘貨,冬至中午宰豬,下午去魚塘拖魚,然後開始做臘貨。大家品嚐過後都說,臘魚臘肉真的還是要捱到冬至再備的好。畢竟臘肉比新鮮豬肉質感好。
一般戶子每戶宰一隻年豬
去年受疫情的管控,兒媳雖然回家了,正月間便大包小包帶了些年臘貨去了上海,他們說,家裡的臘魚臘肉還是比市場的好吃。
今年暑假兒媳接孩子們過去度假,結果被疫情控制回不了家,讀書也呆在那裡。臨去上海前兒子又問,家裡還有臘魚臘肉麼?想再帶點過去,老婆又讓她們從冰箱裡帶去了30多斤臘魚臘肉,直到現在,家中冰箱裡估計還有10多斤臘貨。
今天備臘貨,我就將原計劃的份量減去了一半,畢竟受疫情影響,估計兒媳,孫子們今年年底回家過年的可能性不大,吃的人減少,弄多了也是一種不小的浪費。
長住鄉下,鄉俗難改。入秋,我就早早地備好薰烤臘魚臘肉的木筒硬柴,丟進火塘裡,紅紅火火的柴火撲閃著紅色的光環,給人生機與活力。臨近冬至,我還喜歡弄些原汁原味的臘山路,上個禮拜,趁天氣晴朗,我驅車10多里山路,拾了一些臘子豆粒,磨成漿後打成了臘豆腐,趁機涼幹然後再烤成臘貨,味道非一般食品可比。之後,又燙了綠豆皮,將就做了兩個餈粑,估計年貨也備得差不多了,其他按部就班,該準備的也都準備好了。
改革開放後,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也越來越好,市場豐富,想買什麼就有什麼買,想吃點稀罕物也不是什麼難事。今天晚上,老婆淹了魚肉就架起了火塘,生了火,我坐在火塘邊,邊生火,辦看老婆淹臘貨,心裡激動的如火塘邊的火苗撲閃撲閃的。
冬至節到,宰年豬、薰臘肉、鄉土生活好愜意,紅紅火火的日子真的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