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今年夏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丁丁與埃爾熱”特展喚起了一大群漫畫迷的成長記憶,“丁丁之父”埃爾熱(Hergé,原名Georges Rémi,1907-1983)大量珍貴創作手記和文獻資料讓讀者飽覽了藝術家豐沛的才情,還揭示了《丁丁歷險記》(Les Adventures de TINTIN)系列第五部《藍蓮花》(Le Lotus Blue)創作背後的故事。從未來過中國的埃爾熱得到了彼時留學比利時的中國藝術家張充仁的幫助,描繪出了當時的“中國景象”。
時代變遷,如今有越來越多法語地區藝術家踏上了中國土地,有的還在華定居生活,他們用畫筆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各自經歷,繼續用漫畫記錄當代的中國故事。
為什麼是漫畫?法語世界中的第九藝術
講述具體內容之前,講述的形式也是一門學問,在數字時代,要分享觀點和經驗的載體有很多,而漫畫可能接受度較高、更便於傳播的藝術形式。
漫畫以其簡明、抽象、誇張、幽默滑稽等特性以及融合文學、繪畫和戲劇等綜合藝術特質,本身就擁有大量的讀者基礎,生動的畫面還能超越語言的障礙,使其在跨文化傳播上更顯優勢,因而也成為了很多創作者青睞的形式,尤其是來自法語地區的藝術創作者。
若深究原因,這背後還是有些歷史積澱。歐洲漫畫出版歷史悠久,法國和比利時兩國最具代表性。19世紀,法國湧現了查爾斯·菲力蓬(Charles Philipon)、奧諾·維克多·杜米爾(Honore Victorin Daumier)等歐洲現代諷刺漫畫代表,而在比利時則有費利西安·羅普斯 (Félicien Rops)等漫畫先驅。
費利西安·羅普斯《漫步動物園》(1856年),每個場景都展示了動物園裡不同的遊客在進行有趣的對話
到了20世紀,埃爾熱的《丁丁歷險記》是比利時第一個刊登於報刊並獲得社會影響力的漫畫作品,《丁丁》(Tintin)《斯皮魯》(Spirou)等漫畫雜誌又培養了一眾漫畫人才,促進了漫畫出版的繁榮。
漫畫雜誌(左)《丁丁》(1946年12月)和(右)《斯皮魯》(1938年4月)
早在1964年,法國著名影評人、巴黎大學教授克勞德·貝利(Claude Beylie)在《漫畫是一門藝術嗎?》(La bande dessinée est-elle un art ?)中提出漫畫是“第九藝術”,與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歌、舞蹈和電視並列,該觀點被法語界認可。
同期,由導演阿蘭·雷奈(Alain Resnais)、漫畫家讓·克勞德·弗雷(Jean Claude Forest)等人組建了“漫畫俱樂部”,比利時瓦隆地區誕生了漫迷雜誌《蘭塔計劃》(Rantanplan),1969 年,漫畫大師埃迪·帕佩 (Eddy Paape)在布魯塞爾聖呂克學院(Institut Saint-Luc)開設漫畫課程,為比利時漫畫教育事業奠基。正是在這樣豐厚的創作和人才積累的基礎上,比利時榮膺“漫畫王國”美名。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新生代比利時漫畫家傳統漫畫的標準格式中解放出來,在題材和風格上開啟大膽革新,他們成立自己的出版社,獨立推廣自己的作品。近日,在上海法語培訓中心(虹口校區)開幕的《大事發生》漫畫特展上,人們可以看到由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大區聯盟精選的新銳漫畫家作品,看到他們如何將經典敘事結合流行文化,透過色彩、線條、情節來展示他們的世界觀,也能從這些作品中感知法語漫畫長久的活力。
《大事發生》漫畫特展, 展期11月20日-12月31日,對公眾免費開放,具體參觀細則請查閱“上海法語培訓中心”微信公眾號
旅居滬上的法語漫畫家:記錄在中國生活的奇妙滋味
趁著此次漫畫展,在滬生活的兩位漫畫家,來自法國的Lucie Guyard與比利時華裔Tian-You Zheng和在法國生活的北京漫畫家曹思予以“我眼中的世界VS你眼裡的世界”為主題,以各自漫畫創作經歷講述了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觀察和日常生活的有趣點滴。
中法比三國漫畫作者分享會現場 上海法語培訓中心 圖
2010年,Lucie Guyard 因工作駐派來到上海,曾花了3周遊歷西安、大理、杭州等地的她對中國並不陌生。
上海的摩登和市井氣息吸引了她,於是一呆就是11年,對於這個重大的人生選擇,她告訴記者一句典型的法式回答“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Lucie Guyard 分享創作故事 上海法語培訓中心 圖
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創作源泉,自己家裡弄堂望出去的風景,散步時看到的景象,任意細節都能激發靈感。
Lucie Guyard的代表作之一。這不是一條真實存在的小巷,而是透過各種細節建立起來的上海小巷。 Lucie Guyard 圖
她透過公眾號“LaPtiteLu”分享自己的作品,主人公“小露”就是她自己的身影,七年來,記錄著上海日常生活、遊歷,有她和先生的育兒經,還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慶文化的趣味科普以及她的環保生活妙招……畫裡的人物語言都是她手寫的法語,但配有中文翻譯版,所以中國讀者也能輕鬆閱讀,被她描繪的幽默段子逗笑。
Lucie筆下中國新年的起源。 Lucie Guyard 圖
她有不少關於甜品的“段子”,比如最新一集裡,她描繪了小露的中國同事拿著烤紅薯並稱之為“甜品”,而作為典型法國人則捍衛著甜品的執念。畫的最後她寫:“它是有一點點甜,但把它當甜品……我完全沒法接受啊,甜品就應該是巧克力慕斯啊、有蛋白脆餅的檸檬蛋撻啊,蛋白脆餅非常重要!”
《當日甜品》甜薯到底是不是甜品引發了的趣味討論 Lucie Guyard 圖 envol 團隊翻譯
很多中外粉絲都會熱情給她留言,有人覺得甜味的食物,例如“紅燒肉”也可以算。Lucie說這些碰撞出的搞笑事一直髮生,一則生活小品都能建立交流,她相信平凡人事物的力量,雖然微小,但能扣動、治癒人心。
她積極參與各類法語文化交流活動,今年6月,她還作為《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百集中的代表人物分享了在滬生活的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每個人都能從我的畫裡看到中國元素。”
《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影片截圖
她的漫畫作品已經在上海、北京、蘇州等多地展出,並彙編成3本漫畫集,擁有大量粉絲。
分享會現場展示三位畫家畫集,右起三冊均為Lucie Guyard的漫畫集 上海法語培訓中心 圖
疫情在全球蔓延,Lucie說已有兩年沒有回國看家人,但內心又很矛盾,她覺得有點被“困”住的感覺,但被“困”在了一個安全的地方,但創作是一個抒發心緒的通道,有想法就記在筆記本或者手機裡。她覺得智慧手機和軟體發展大大地幫助了生活,各種翻譯功能讓她方便地打車,跨越了日常交流的障礙。“2016年以後,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空氣質量進步了“,Lucie像誇自家孩子一樣誇獎這座城市。
一副東方面孔的Tian-You Zheng在布魯塞爾長大,他17歲時才和父母到家鄉溫州旅行,當時覺得走在城裡會迷路。起初他的專業是測量師,後來他毅然地選擇到比利時聖盧克藝術學院學習自己喜歡的漫畫,2011年,他又來到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動畫並獲得專業學位。自2015年以來,定居上海的他,一直擔任多部動畫電影和電視劇的分鏡設計師。
Tian-You Zheng在分享會現場 上海法語培訓中心 圖
Tian-You Zheng分享創作歷程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工作繁忙的他利用業餘時間,陸續花了4年,和同樣旅居中國的好友Milad Nouri共同創作的第一部漫畫作品《歡迎來中國》(Bienvenue en Chine),講述了一個在中國創業的法國人的故事,之中既有他們主創的個人際遇,又有大量文化碰撞的細緻描繪。
例如介紹“春運”,透過不同場景切換,介紹了春運的時間、人口流動的數量、中國鐵路系統的運作以及春運期間大城市變成“空城”的景象,人物生動形象,一眼就能看懂。
《歡迎來中國》內頁,“春運”篇,Editions Delcourt 圖
“漫畫是很特殊的藝術形式,你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就能表達自己”,Tian-You曾在杭州學習中文,他可以流利地和中國人對話,但他仍然覺得這門外語很挑戰,“‘應該’是個很難懂的詞,比如我的朋友會說‘應該可以’,那到底可以還是不可以?”臺下觀眾聽著都笑了。
2018年,他去澳大利亞工作過一陣,後來又回上海,他特地去參加戴敦邦先生的新書釋出會,帶著見偶像的心情,說那是難忘的體驗。
三位嘉賓現場完成觀眾命題,以“無極”、“大海”和“精緻”為關鍵詞的創作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Tian-You不想畫疫情話題的作品,因為大家已經“受夠了”,他很喜歡在中國的工作和朋友們,珍惜每一天的幸福。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