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開始問題
田小明
反攻開始的問題:就是“初戰”的問題,就是“序戰”的問題,就是第一戰勝利的問題。
西方軍事家,主張慎重初戰,不論在戰略防禦或戰略進攻,而以防禦為最。
東方的軍事家,主張,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理論很苦澀,實戰很精彩。
紅軍反“圍剿”的實戰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教育和啟迪。
從第一次至第四次“圍剿”紅軍作戰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
第五次“圍剿”的失敗,是錯誤的機會主義路線的失敗。從而在遵義會議上,又重新迴歸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上來了。
紅軍反對敵人,從第一次至第五次“圍剿”的作戰,有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研究戰例,很有益處。
紅軍時期五次反“圍剿”列表分析1
第一次“圍剿” |
|
白軍 |
紅軍 |
總指揮: 江西省主席 魯滌平 前線總指揮: 張輝瓚 |
總指揮: 毛澤東 朱德 |
人數 10萬 非蔣嫡系 |
人數 4萬 |
戰略方針 分散用兵 急功冒進 |
戰略方針 “誘敵深入” |
戰況 敵失敗。 師長在內、九千人全部被俘獲,不漏一人一馬。 |
戰況 打破“圍剿” 一戰勝利。5天內打了兩仗。 |
第一次“圍剿”,敵十萬之眾,紅軍四萬之眾。從全域性看,紅軍還是處於劣勢。
敵雖十萬人,非蔣之嫡系,總的形勢不十分嚴重。但也不可輕敵。
“圍剿”軍總司令是江西主席魯滌平,張輝瓚是前線總指揮。
紅軍是毛澤東和朱德指揮。
張輝瓚是“圍剿”主力師,消滅張輝瓚,“圍剿”就基本上打破了。
張輝瓚師約一萬多人,張輝瓚師又分置兩處。紅軍集中起來四萬人,四萬對一萬,就把全域性的劣勢,變成了區域性的優勢,所以一次打一個師是絕對優勢,有絕對的把握。
我軍實行中間突破,第一仗打張輝瓚的主力兩個旅和一個師部,結果,連師長張輝瓚在內,九千人全部俘獲,不漏一人一馬。
第一戰勝利。五天內打兩仗,第一次“圍剿”就勝利結束了。
紅軍時期五次反“圍剿”列表分析2
第二次“圍剿” |
|
白軍 |
紅軍 |
總指揮: 何應欽 |
總指揮: 毛澤東、朱德 |
人數 20萬 非蔣嫡系 |
人數 3萬 有四個月的養精蓄銳,以逸待勞。 |
戰略方針 “步步為營” 各部不統一 |
戰略方針 集中兵力 先打弱敵 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 |
戰況 敵失敗。 |
戰況 打破“圍剿” 走七百里,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 |
第二次“圍剿”。敵軍二十萬人,何應欽為總司令。非蔣介石嫡系部隊。
第二次“圍剿”,敵人採用“步步為營”的方針。
我軍人數較上次戰役時雖略減(三萬餘),然而有四個月的養精蓄銳。
打第一仗。勝利後,接著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個仗,繳槍二萬餘,打破了敵人第二次“圍剿”。
乘敵間隙,我們“鑽牛角”,為了揀弱的打。
勝利原因:一是因為根據地條件,人利地利。二是敵軍各部不統一。
最主要的是因為我們的方針的正確。我們的方針是:集中兵力,先打弱敵,並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保證了一戰的勝利。
紅軍時期五次反“圍剿”列表分析3
第三次“圍剿” |
|
白軍 |
紅軍 |
總指揮: 蔣介石 |
總指揮: 毛澤東 朱德 |
人數 30萬 蔣嫡系 |
人數 3萬 未休息、未補充 |
戰略方針 厚集兵力 分路圍攻 長驅直入 |
戰略方針 誘敵深入” “避其主力 打其虛弱” |
戰況 敵失敗。 |
戰況 打破“圍剿” 16天內五戰五捷 |
第三次“圍剿”蔣介石任總司令,三十萬人。主力軍有蔣嫡系五個師。
敵人“進剿”戰略是“長驅直入”。
第二次“圍剿”結束至第三次“圍剿”開始,為時僅一個月。紅軍苦戰後未休息,也未補充(三萬人左右),
方針之中心是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我軍開進之際,被敵發覺。我不得不改變計劃。
計劃是隨著戰場的形勢轉變的。
我軍集中,,三戰皆勝,繳槍逾萬。
紅軍時期五次反“圍剿”列表分析4
第四次“圍剿” |
|
白軍 |
紅軍 |
總指揮 蔣介石 |
總指揮 周恩來、朱德 依然執行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
人數 30萬 蔣嫡系 |
人數 3萬 |
戰略方針 分進合擊 |
戰略方針 集中兵力 聲東擊西 大規模、大兵團伏擊戰術 |
戰況 敵失敗。 |
戰況 打破“圍剿” |
第四次“圍剿”敵分三路,迫近我之集中地,因此我得以先打其西路,一舉消滅敵兩個師。敵從左路分出兩個師配合中路再進,我又得消滅其一個師。兩役繳槍萬餘,這個“圍剿”就基本地打破了。
紅軍時期五次反“圍剿”列表分析5
第五次“圍剿” |
|
白軍 |
紅軍 |
總指揮 蔣介石 |
總指揮 李德 博古 沒有執行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
人數 50萬 |
人數 11萬 倉促應戰 |
戰略方針 堡壘主義的新戰略 |
戰略方針 軍事冒險主義。 一戰不勝 二戰又不勝。 失去主動權。 |
戰況 敵人使我們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 |
戰況 沒有打破“圍剿” 完全陷入被動 |
第五次“圍剿”,敵以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前進。我卻企圖,禦敵於根據地之外。一戰不勝,再戰,又不勝。爾後輾轉尋戰於敵之主力和堡壘之間,完全陷入被動地位。
終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年之久,絕無自主活躍的空間了,最後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據地。
第一個戰鬥的勝敗的重要性
毛主席說:紅軍反“圍剿”時期作戰的經驗,證明處在弱勢、防禦地位的紅軍,欲打破強大敵人的“進剿”,反攻的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第一戰必須勝。
第一個戰的勝敗,極大的影響到全域性,也一直影響到最後的一個戰鬥。
第一,必須打勝。
1,怎麼做到必須勝。
敵情我情和地形,都利於我,不利於敵。
謀定而後動,沒有把握不動,確有把握才動。
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寧可退讓,等待機會。機會總是有的,不可輕率應戰。
2,五次反“圍剿”的勝敗之道。
遵義會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
毛主席做了如下的總結和分析:
第一次反“圍剿”時,我軍兩度開進,卻兩度忍耐撤回,過了幾天找到了好打的張輝瓚。
第二次反“圍剿”時,我軍開進,寧可冒犯走漏訊息的危險,拒絕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議,迫敵而居,等了二十五天之久,終於達到了要求,找到了有利的戰機。
第三次反“圍剿”時,雖是那樣急風暴雨的局面,千里回師,又被敵人發覺了我們迂迴其側後的計劃,但我們仍忍耐折回,改用中間突破,終於打著第一個好仗。
第四次反“圍剿”時,毅然採取了退卻步驟,終於轉到敵之右翼,集中東韶地區,開始了宜黃南部的大勝仗。
第五次反“圍剿”時,全不知初戰關係之大。不預期的遭遇戰的勝利(消滅敵一個師)之後,卻不把此戰看作第一戰,不看此戰所必然引起的變化,而貿然進攻不可必勝的硝石。
開腳一步就喪失了主動權,真是最蠢最壞的打法。
第二,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
1、有計劃。序幕拉開,必須打好,必須有全戰役的計劃。
2、無計劃。序戰,沒有全戰役的計劃。雖勝,若對全戰役不利,對全戰役有害,雖勝也只算是失敗。
3、全域性變化。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仗、第三仗、到最後一仗如何打法,
一仗勝了,全域性如何變化。
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
必須依據雙方全域性,仔細地想明白。
沒有全域性在胸,是不會打好下一仗的。
第三,還要想到下一戰略階段。
一、戰略指導者的責任:
1,反攻勝利後,下一步如何做法。
2,反攻失敗後,下一步如何做法。
二、戰略指導者的戰略眼光。眼界要開闊,要長遠:
1,走一步看三步的指導方式,才是可取的,最少要看到下一步。應該計算到往後的多個階段。應該預測到下一階段的前途或遠景。
2、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導方式,對於政治不利,對於戰爭也不利。
3、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是相通的。
4、長時期的戰略方針,決不可少。
四、勝利之道:
1、退卻階段,必須計算到反攻階段。
2、反攻階段,必須計算到進攻階段。
3、進攻階段,又須計算到退卻階段。
沒有這種計算,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就是失敗之道。
打第一仗(初戰 / 序戰)的三個原則 |
1、必須打勝。 |
2、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 |
3、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