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在眾多家電企業和商家們,紛紛追求流量、追求話題、追求熱鬧的背後,折射出企業自身發展、轉型過程中的焦慮與痛苦,更釋放出企業經營管理層思路、手段和方法的匱乏。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追求流量、熱鬧而丟掉商業本質。
華辛||撰稿
要流量,還是要銷量?
面對這一問題,相信很多家電廠商的選擇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銷量。不過,現實的尷尬在於,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企業和網際網路思維的影響下,很多家電企業則發現,想要有銷量,第一步就是要擁有流量。因為,只有有了流量,才能轉化為銷量。
不過短短2年,殘酷的現實再度上演:一是,流量的成本水漲船高,在家家都爭流量的背景下,很多家電企業的引流成本直線上升,很多時候是為了流量而買流量,反而忽視了為什麼而買流量;二是,流量與銷量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很多家電企業突然發現,流量有了,一場直播、一場賣貨幾千萬的觀看量,但卻沒有多少的銷量,最後認識到原來流量也得篩選,也有泡沫;三是,流量思維的主體是網際網路企業,他們玩的那一套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卻由狗買單”,繞來繞去並不急於流量的變現,而家電企業作為傳統的製造商,投入就得有回報,沒有那麼多的模式來支撐“彎彎道”。
比如說,這些年一些家電企業為了追求流量,不只是一場線上的新品釋出會需要考核觀看量,從最初的幾百萬、幾千萬步步升級考核量;卻從來不思考,就是釋出一款家電產品,哪裡有多少使用者去關心?又有多少資料是人為流水的?同樣,一些家電企業為了搞流量創新,居然還要考核每一篇宣傳文章的閱讀量,逼著企業與公關公司、媒體一起刷單製造“10萬+”的爆款文章。卻從來不思考,憑什麼一篇不痛不癢的軟文能有這麼大的閱讀量?
當然,對於家電企業來說,追求流量的初衷不能否定,就是要建立起“投入產出比”的意識,形成精準投放的監測體系,以及細分經營管理的精準思維。但,在這一過程中絕對不能完全唯“流量論”,要尋找真正有價值的流量,而不能追求所謂的“數字漂亮”。
當然,說了這麼多的流量,對於家電企業來說,最核心的就是“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而忘記了商業的本質和企業的初心”。商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在家電圈看來,不管是賣什麼的,造什麼的,都得能賺錢。而賺錢的最高境界,不是讓消費者開心的幫你數錢,而是與消費者形成一輩子、甚至幾代人的持續交易關係。比如說,對於很多家庭而言,從爺爺、爸爸到兒子、孫子,都選擇一個品牌、信賴這家企業的產品。這才是商業的本質,賺到錢、獲得使用者信任。
過去幾年,很多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有一個說法:企業做生意的第一位,是流量,利潤率並不重要。這種只看流量、不看利潤的生意,本質上不是商業,而是惡性迴圈的炒作。因為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透過流量形成市場的領先地位或者壟斷地位後,最後還是要利用這種領先優勢獲取利潤,才能彌補前期的虧損。這種玩法,其實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先利用投資者的錢,在市場上燒起來,燒掉很多對手和同行之後形成自己的商業地位,然後再加價,或者收會員費,或者是超前點播費等方式賺錢。而且往往讓消費者無法選擇,不得不買。
這種“先燒錢再賺錢”的玩法,並不適合家電等製造產業,更不適合眾多民生行業。因為千百年來,開店開廠做生意,都是在商言商,一定是要有利潤。有利潤才能投入擴大規模、才能投入技術研發、員工福利,以及市場營銷。不賺錢,或者不想著賺錢的生意,別碰。因為,免費的,永遠都是最貴。
同樣,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商業本質是要賺錢,而商業模式則是,越簡單的生意越賺錢。比如說,賣家電賺差價,這種商業模式很簡單,如今還在繼續使用。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由狗埋單”,看上去這種模式很炫酷,實際上最終將企業推向深淵。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