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出汗中醫稱為盜汗,也稱寢汗。指入睡時汗出,醒來即止而言。《景嶽全書.汗證》說:"……,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即指此證。
臨床對於盜汗辯證常先分虛實,虛者源於心血不足和陰虛內熱,實者為脾虛溼阻和邪鬱腠理。
心血不足盜汗是由於勞傷血虧,心血過耗。中醫稱汗為心液,心血不足,則心氣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洩,故盜汗常作;同時,氣血不足則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脈虛等血虛之徵。治宜補血養心斂汗,方選歸脾湯加減。
陰虛內熱盜汗則是由於亡血失精,或肺癆久咳,導致陰血虧損,就像鍋中水少發熱一樣,陰虛則內熱生,虛火蒸騰陰液則盜汗頻作,同時又會有午後潮熱,兩顴發紅,五心煩熱兼證。並見舌紅少苔、脈細數之象。治宜滋陰降火斂汗,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
脾虛溼阻盜汗,多因喜食生冷、肥甘厚膩,或飢飽失時,損傷脾胃,脾虛運化失常,溼濁內生,阻遏氣機,升降失常而致盜汗常作,兼有頭痛如裹,肢體睏倦,納呆口膩,舌苔薄白膩,舌淡,脈濡緩等症。治宜化溼和中,宣通氣機,方選藿樸夏苓湯加減。
邪鬱腠理盜汗,多由外邪侵襲,表邪失於疏解,循傳少陽,阻於半表半里,欲達不出,正邪交爭,逼津於外,故見目合則汗,兼寒熱往來,滿悶口苦,舌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治宜和解少陽,用小柴胡湯加減。
桑葉為桑科植物桑的葉。具有疏散風熱,清熱潤燥,平肝明目的功效。在《神農本草經》卷二桑根白皮下,雲:“葉主除寒 熱出汗。”這是講桑葉能止汗。金元大醫家朱震亨《丹溪心法•卷三•盜汗》雲: “青桑第二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盜汗”。宋代洪邁《夷堅志》中記載:"嚴州山寺有 一遊僧,形體羸瘦,飲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溼透。如此二十 年,無藥能治療期待盡耳。監寺僧曰:吾有藥絕驗,為汝治之。三日宿疾頓愈, 單用桑葉一味,乘露採摘,焙乾為末。每用兩錢,空腹溫米飲調服。或值桑落時,幹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採者。臨床可用桑葉治療汗出證,則無論自汗、盜汗,均可選用。在具體應用時,須要量大。以上這些經驗之談,若遇到大汗,可以效法。如配伍黃芪則能固表清宣止汗,用治各種虛證的自汗、盜汗,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