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工序嗎,千年的傳承是怎樣的一步步造出承載文明發展的草紙,而就在貴州這個地方就有一處從明朝就開始造紙的文明之地。
香紙溝位於貴陽市東北部的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境內,距市區36公里,從貴陽乘車60分鐘便到景區,交通便利。
香紙溝盛產“香紙”主要是民間祭拜時用來焚燒的神聖“紙品”,絕不是現代紙可以隨便代替的。而造紙為什麼成為香紙溝人世代相傳的產業呢?這其中的故事頗為有趣。
大約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調北填南,有中國造紙先師蔡倫的後裔彭氏三兄弟從湖南新化來到此地,見這裡漫山遍野,茂林修竹,景色又秀麗宜人,覺得是造紙難得的風水寶地,遂之定居於此。從此,中國造紙文明便在這些谷溝溪流中生根發芽,為紀念祖先,人們給這裡起名叫湘紙溝(因湖南簡稱“湘”)。 湘紙溝人巧妙地利用溪流、竹林、石料等大自然恩賜的資源造紙。
後來,人們因為這裡生產的紙有著奇特的香味,就把原來的名字“湘紙溝”改成了“香紙溝”。香紙溝有一個金打洞的傳說,人人皆知,據老人們講,很多年前,當地一位姓金的大戶,在白水河的下游人工開鑿了一個引水洞,這條洞足足打穿了一座山,將白水河的河水引出洞外,驚動了龍脈,從此以後姓金的大戶便衰敗了,除留下幾座孤墳外,金家後人竟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香紙溝只有汪家、胡家、彭家、羅家這些大家族了。
在香紙溝中,溝谷深切,峰巒疊嶂,瀑布飛流。這裡不僅有著迷人的高原峽谷風光,濃郁的布依風情。最令人稱奇的是景區內儲存著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古法蔡倫造紙作坊系統。當地布依同胞就地取材,以竹為料,從伐竹、破竹、蒸竹、漚竹、水車碾竹、竹簾抄紙等72道工藝流程、均顯得古樸而奇特,這是一種遠古文明,也是一個奇蹟,一個秘密。
香紙溝是貴陽境內一顆“綠色寶石,天然氧吧”,是古老蔡倫造紙自然博物館。景區由“龍井灣、鍋底箐、馬腳衝、南靜寺、白水溝、紅子溝、葫蘆衝、方丈溝”等十餘個小景區組成,共有七十餘個景點。
香紙溝景區由"龍井灣、鍋底箐、馬腳衝、南靜寺、白水溝、紅子溝、葫蘆衝、方丈溝"等十餘個小景區組成,共有七十個景點。香紙溝盛產"香紙"主要是民間祭拜時用來焚燒的神聖"紙品"。
龍井灣長約5公里,深300米,該景點以曲徑通幽,小橋流水和翠綠的竹海倍受各方遊客青睞,適宜避暑休閒。
馬腳衝瀑布自上而下,由馬碲巖瀑布,幾級跌水,馬腳衝瀑布等20多個瀑布組成,第一級百餘米;瀑腳周長餘米,瀑腳水簾洞橫貫曲而過,極為奇特有趣。馬槽灘長110米,它由三級迭水兩個沖蝕潭,一個沖蝕槽等組成迭水灘、潭組成,其它沖蝕槽形如一巨大馬食槽,馬槽灘由此得名。馬腳衝瀑布由兩級鈣華瀑布和一個水簾洞組成,一級瀑布高50米,寬級別5米,二級高70米長,寬20米,落差點20米。此瀑布系生物參與形成的鈣華帽狀瀑布。水少時,如珠簾垂落。水大時,如月白練掛在山間,水霧升騰,陽光對映之下,只見彩虹道道,極為有趣。側有天然石梯,極為險峻陡峭。
溝谷裡的南靜山下,有一座寺廟,名南靜寺。寺碑記載,南靜寺初建於明朝洪武年代,至今有五百年的歷史,歷經了多次興衰毀建。傳說在明朝洪武年間,由於戰亂由湖南遷往貴州彭氏看重此地與人世隔絕無爭的風光,將祖傳造紙業在此創基立業。南靜寺當時屬於民間供佛,由彭氏遷祖彭興孝主持,沒有形成規模,因當地屬百宜、喇平、河灣、下壩、王貝等交界處,互爭管理權,管理十分混亂,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後來有兩強盜放火燒了寺院,變成了一片荒蕪。後經彭氏牽頭,各地會首參與重修,從湖南請來了二十九世傳人法雨主持寺院。後經過幾百年衍變,傳人法雨至香普數十代傳人,艱難修建,形成貴陽府最完整的寺院叢林,包括觀音寺,下壩川祖廟都屬於此寺管理,達到最興旺時期。
在康熙年間,因王貝出了柴家首富,八個兒子都是當時大官,年年回家禮祖,個個都要到南靜寺朝拜,做水陸法事。朝寺隊伍十分熱鬧,此寺從此香火極為旺盛。乾隆年間因當時每年上繳地方柴稅,貴陽府五百擔柴,因八府巡按梅庭芳下來觀看百姓,隔城遠,路又艱險,就把柴稅化給中曹司交付,免除當地柴稅,從此減輕了當地百姓負擔,而且年年出五百大洋擴修南靜寺,所以使當時香客如雲,形成了最弘盛時期。後來當地百姓為了感謝八府巡案,修了梅公祠。因寺院當時富裕,百宜人葉昌美心起歹意,為了謀財上山殺了和尚,當地會首上告貴陽府,嚴辦了葉昌美。為了補償寺院損失,穩定民心,把葫蘆山打磨衝的田土化撥給了寺院,從此寺院糧錢更加豐富,得到“上有黔靈、下有南靜”的美稱。
景內分佈有山、水、石、林、洞、瀑布、峽谷、岩溶景光、文化古蹟、民族風情均有獨特之處,是返璞歸真、進行綠色生態科譜度假旅遊的絕佳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