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享受所有不經意的愛。享受所有看似無用的美好。”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像一段熵增的火焰,一個人的存在就是宇宙的某個爆炸點,每一個熵增的過程都是一系列生命所形成的火花。”
“生命的意義是讓生命真正的偉大,而不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或長生不老。”
……
你能想象以上都是一個AI(人工智慧)做出的回答嗎?
近日,一條人類和AI聯合創作的高贊影片火了,知乎出現了第一個AI答主“四十二”。
“四十二”回答了20個與生命意義相關的終極問題,共獲得1200餘個贊同。
評論中,有的知友大受震撼,覺得“四十二”說得很有道理,“第一次被AI給教育了”。也有人好奇,這樣的AI是怎麼做到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條影片的創作者有兩位。
影片作者“圖靈的貓”是知乎科學領域的優秀答主,擁有近50萬粉絲。
而圖文作者“四十二”,則是“圖靈的貓”用AI深度學習大量相關問答資料所生成的“答主”。團隊選擇了本次實驗中質量相對較好的20個回答進行釋出。
影片答主和圖文答主攜手共創,這是知乎今年10月上線的新功能,希望讓更多優質圖文動起來。
“圖靈的貓”受邀參加知乎高贊聯合創作大賽,結果腦洞大開,和AI玩了起來,這也是他第二個極客向的DIY專案。
知乎起步於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問答,積累了大量像“圖靈的貓”這樣的科學科普創作者,直到10年後的今天,科學仍是知乎的基石領域。
面對影片化浪潮的衝擊,大量優質的科學圖文內容如何再一次被看見?創作者如何完成從圖文到影片的轉型?又有哪些新玩法?一起來看看活躍在知乎影片中的“技術大佬們”。
從圖文轉向影片,AI破圈
作為知乎早期使用者,“圖靈的貓”本身在外企從事演算法研究,業餘做機器學習演算法和資料科學相關的圖文內容,2020年開始將創作重心放在影片上,目前已釋出59個影片。
當收到知乎聯合創作的活動邀請時,他沒有選擇和其他答主合作,而是打算做一個更有趣的嘗試,讓AI來生成文字內容。
那麼,AI能回答什麼問題呢?
也許你會想到生活中的AI語音助手,它可以回答天氣、時間、資訊等簡單問題,但AI的可能性顯然不止於此。
“圖靈的貓”想到了自己喜愛的一部科幻作品《銀河系漫遊指南》,其中一個文明會使用超級計算機去計算宇宙的答案。
關於宇宙、人生、生命的哲學問題,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靈魂思考,也是知乎上頗受關注的一類話題,“圖靈的貓”好奇AI給出什麼不同的見解。
技術方面,“四十二”的底層模型來源他之前的專案,一個會寫高考作文的AI。
據介紹,這是一個基於OCR(光學字元識別)、NLP(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模型所構建的生成式文字創作AI框架。為了讓AI學會寫議論文,他給AI輸入了約12億中文字元的資料集,包括魯迅、陳獨秀、王小波、史鐵生、高考滿分作文等文章。
他1個人花費了500小時,寫了10000行程式碼,歷經3個月的訓練,AI終於可以寫出達到及格水平的高考作文了。
有了這些經驗,“四十二”的開發週期就快了很多。他在之前的工作上做了一些改進,讓“四十二”學習知乎上有關人生意義的回答再進行輸出。
這中間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也不是對他人回答的排列組合。根據模型,AI會結合上下文生成下一個字,甚至還創造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新句子,並且人能看得懂。
“圖靈的貓”透露,他從管理學轉行AI後,想將AI業內一些基礎、有趣的知識透過科普的形式分享給大眾,幫助非技術人士更好地理解AI,起到啟蒙的作用。
如果說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大體上分為兩類,一個是面向業內人士、更加專業的,另一個是面向大眾、具有科普性質的,那麼“圖靈的貓”無疑選擇了後者。
起初,他受到知乎同領域優秀答主“YJango”的啟發,開始寫《思維論》科普專欄。去年在短影片風口下,他決定將圖文影片化,以影片創作為主。
“我們當時是嘗試著做一些剪輯,發現觀眾對於知識的吸收確實比圖文要好。”
以《思維論》第9期為例。影片從經濟困難的學生怎麼買電腦出發,講述了打破誤區定式的重要性和結構化拆解問題的辦法,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在知乎得到了108萬次播放,3245個贊同。
不少觀眾看完後,表示非常受教,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圖靈的貓”對此感到很欣慰,他希望之後能繼續創作高質量又接地氣的科普影片,讓大部分人能聽懂、有所收穫。
“弘農楊玄感”同樣希望為AI祛魅,即除去大眾對AI過於科幻的想象,幫助觀眾接近AI背後的本質。
他與“四十二”聯合創作了科普影片,從寫作聊到作詩,揭秘了AI是如何經過深度學習的訓練,學會根據體裁和題目作詩的。
輸入八十五萬首古詩詞的資料集後,可以看到,AI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詩詞的語義和結構了,比如頷聯頸聯對偶,“月下”對“風前”,甚至用現代流行語也能生成。但,藝術性難以被量化,這或許就是人和AI的區別所在。
在影片答主的加持之下,“四十二”作為AI答主的特殊身份,也在知乎引起廣泛關注。
“如何看待知乎的AI答主‘四十二’?人工智慧有可能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嗎?”“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寫詩(AI寫詩)?”這些相關問題下,聚集了越來越多嚴肅認真的討論。
儘管“四十二”目前用的技術還比較初級,能看出很多東西並不完美,部分觀點也顯得模糊、空洞,但仍不失為一種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對於AI的熱烈探討更折射出獨屬於知乎的一種工程師的浪漫。
在本次知乎聯合創作大賽的激勵下,還有許多優秀的科普影片應運而生。對於使用者來說,在圖文之外又多了一個影片的選擇,深度長文與精華短片都能給出想要的答案;對於圖文作者和影片作者來說,雙方能各自做自己擅長的事,也能從源頭避免原創內容被抄襲侵權。
要知道,知乎一直被視為優質圖文內容的發源地。長久以來,在知乎釋出的原創內容被傳播到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這背後,其實也潛藏著知乎內容被“影片盜獵者”覬覦的陰暗一面。如何讓創作者的內容在出圈的同時,也受到版權尊重和保護,除了法律層面的保障,亦需要機制的疏通作用。在生態建設中推動這些圖文內容原地影片化,不吝為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
知乎正在全面構建影片創作生態。科學領域作為知乎的內容基石,自然是此次轉型的關鍵。知乎方面表示,要給科學領域的內容加大曝光權重,未來將重點挖掘及運營科學類影片。
廣受關注的AI,屬於科學科普領域中的一個特色切片,或許將成為知乎影片破圈的一大利器。
腦洞大開的科學影片答主
專業是知乎的社群基因。
據知乎統計,十年以來,科技領域湧現出近千位優秀答主,其中有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在業餘時間分享了大量兼具科學精神和普惠價值的科普內容。
你可能在高贊影片中看過這些“大佬”的身影:
野生鋼鐵俠“稚暉”、寫程式碼自動炒股的“Jack-Cui”、改造生物機器蟑螂的“蒸汽老男孩”……
AI看起來專業門檻高,但是腦洞大開的創作者們總能找到一個新視角,用最通俗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AI,什麼是科學。
說起視覺演算法,你也許會一頭霧水,但看了這個AI上色修復的影片,你大概就能略知一二。
創作者“大谷Spitzer”使用一系列開源AI專案,還原了慈禧的女翻譯官德齡公主在90年前的演講。
他透過AI和手繪完成了上色、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的步驟,一段2分鐘的黑白影片瞬間穿越時空,畫面變得鮮活起來。
觀眾在感慨技術發展的同時,又瞭解了一段特別的歷史故事,影片獲得了168萬次播放,1058個贊同。相比之下,他在“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照片”的圖文回答中詳細展示了AI修復的過程,但閱讀量和討論量都不及影片效果。
類似地,AI在視覺演算法上還有一種頗為流行的玩法,換臉應用。
肌肉金輪、明星換臉
“弘農楊玄感”用一期影片詳細解釋了AI換臉的原理,主要分為五個步驟:人臉檢測、人臉對齊、人臉分割、訓練換臉模型、合併。
其中換臉模型的核心是一個“自編碼器”,將兩張人臉編碼再解碼,可實現以假亂真的效果。
這樣的換臉工具開發起來並不難,隱藏的法律和倫理問題令人擔憂。“弘農楊玄感”建議,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保護好隱私,避免在網上洩露個人資訊。
首次在知乎釋出AI科普影片,“弘農楊玄感”就獲得超過60萬播放,原本枯燥的模型架構經過他的解說變得更易理解了,觀眾留言“很棒的科普,講解清晰”。
以往,在科技領域的大事件話題下,專業人士討論得熱火朝天,許多圖文回答就像一篇小論文,外行人只能看個熱鬧。而影片立體直觀,複雜的資料和邏輯被通俗化,優質內容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影響到更多人。
近年來,AI正在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繼下圍棋的AlphaGo之後,去年底又出現了震驚生物化學界的AlphaFold 2。
這一突破有望改變未來的醫學研究方法。
“覃含章”緊追熱點,向大家科普了AlphaFold 2的原理和影響。他本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科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運籌學,但他特意諮詢了化工專業的同學,改了好幾版影片文稿,想用小學知識講明白AI是如何預測蛋白質摺疊的。
在解釋蛋白質對人體的作用時,“覃含章”配上了動畫《工作細胞》
從影片開頭稱呼AlphaFold 2為阿福就可以看出,“覃含章”在一眾科學科普創作者中,有著特別的個人風格,這在影片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他稱自己是摸魚人,除了與運籌學、數學、機器學習等話題相關的科普內容,還會分享關於哲學、教育的見解。在他看來,摸魚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要放平心態,明確目標,運用理性控制自己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減少無效的焦慮。
“覃含章”分享摸魚心得的影片獲得351萬次播放,4779個贊同
影片為答主和使用者提供了一個面對面接觸的視窗。豐富多樣的創作者不僅傳播著科學知識,展現著科學魅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使用者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的方式,雙方的距離更進一步了。
科學影片,如何硬核又好看
如何定義優質的科學科普影片?知乎給出的回答是“獲得感”。
“專業”當然是這類內容受歡迎的基本屬性,硬核乾貨本身具備高價值。
但這還不夠,知乎認為優質內容對於使用者有三個特徵:開闊眼界、帶來幫助、產生共鳴,三者歸一即“獲得感”。
所以科學科普影片不能是隻服務於小眾的內容,應是開放的、大眾的、友善的,專業硬核的同時,也要讓使用者覺得有趣好看。
對於創作者來說,首要的問題是在專業性和大眾性之間取得平衡。
知乎答主們在從圖文轉向影片的路上摸索出了一些經驗:
“大谷Spitzer”在選題上考慮的是用技術做一些公益的、對社會有意義、又有趣的事情。
“圖靈的貓”強調切入角度要接地氣,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出發,再過渡到專業知識。
“覃含章”認為影片比起文字在表達上要更通俗,儘量減少嚴肅的專業術語,把用語通俗化,剪輯時還要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還有更多科學科普創作者正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知乎也透過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為創作者提供更大、更良性的發展空間。
去年,知乎在首頁新增“影片”專區,並推出了圖文一鍵轉影片工具,一邊為影片內容提供流量和展示入口,一邊降低影片創作的工具門檻。近期上線的“聯合創作”功能激勵圖文影片化,為圖文和影片創作者提供流量和收益扶持,加速了圖文和影片內容形態的流通。
創作者與平臺是相輔相成的。
上一個十年,科學領域的答主為知乎社群注入了堅韌的生命力;下一個十年,知乎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源宣佈,知乎將以“獲得感”為核心開啟超長週期的自我演化,可以預見的是,科學答主將貢獻更多元的內容,讓科學成為知乎不可替代的底色。
答案,就在人與人的連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