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減輕作業負擔已經從“壓總量、控時間”的初期階段,進入“調結構、提質量”的深化階段。“智慧作業”作為將大資料、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應用於作業設計與管理,實現作業育人目標的一種新的作業實踐形式,有助於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是實現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有效手段。那麼如何建好用好智慧作業呢?
智慧作業建設要與學校資訊化基礎設施整合
智慧作業建設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現有的數字校園等資訊化基礎設施,避免重複建設。智慧作業在設計、建設和使用過程中,要做到與學校現有資訊化基礎設施的頂層整合,實現彼此之間資料、資源和功能的互通、使用習慣的一致以及功能設計的細化。
智慧作業要注意與現有資訊化系統之間教學資料和資源的互通。這種互通一方面使教學活動和作業活動可以連貫開展,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被更為完整地記錄。
智慧作業系統設計和使用要與教師、學生日常的工具使用習慣相一致,儘量降低智慧作業在技術使用上的學習成本,做到智慧作業的“即插即用”。
智慧作業與以往的系統最為關鍵的區別是在作業功能上的細化。為使智慧作業可以支援“雙減”背景下個性化、多樣化的高質量作業要求,需要延展現有資訊化教學系統中與智慧作業相關的功能,全面細緻挖掘教師和學生在作業設計、收發、指導、評價和反饋過程所需要的使用需求,豐富和最佳化相關的功能和流程,使智慧作業系統能用、好用。
智慧作業要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教師是設計作業和管理作業的主體。要讓智慧作業充分賦能教師的作業設計與作業管理,就要明確教師的主體性和智慧作業的工具性,特別要避免給教師增加新的負擔。
尊重教師對作業設計的創造力。高質量的作業設計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進行適當的設計。雖然智慧作業提供的組卷、出題等功能“多快好省”,但作業設計絕不是在已有的題目中進行簡單篩選和組合,需要教師在已有資源上進行“再創造”。在實施智慧作業時不能讓教師過分依賴資源庫,也不能讓教師選擇已有的題目進行“一鍵組卷”,而是要注重教師的創造力,鼓勵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設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作業庫”。
尊重教師對技術使用的靈活性。智慧作業可以支援選擇、填空、問答等多種型別的作業,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智慧作業並不適用所有的作業形式。例如,對於閱讀作業,紙質閱讀會更合適;對於動手操作類作業,學生就需要進行實際操作。因此,應用智慧作業時應該尊重教師對技術使用的靈活性,讓教師自主選用適切的作業形式和與之匹配的技術。
尊重教師對作業功能的體驗感。在智慧作業使用過程中,很多工具功能的豐富性有餘、實用性不足。這使得智慧作業看上去有許多功能,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教師因為覺得“不好用”而最終放棄使用這些工具。我們在進行智慧作業設計時,要更多調查一線教師的使用需求、使用習慣,提升教師的使用體驗,讓教師容易用,喜歡用,用得好。
智慧作業要減少技術對學生的干擾
在實踐中,由於技術過度使用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出現視力等健康問題的情況並不少見,採用技術進行過量習題訓練等新技術強化舊教育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們在智慧作業應用中要辯證看待技術,既要關注其便捷性和先進性,也要充分注意其侷限性,多考慮育人,少考慮技術,從作業內容、形式,支援工具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避免技術的濫用。
作業內容要多做減法,形式不宜過於豐富。採用智慧作業,要防止作業內容由於技術無序介入產生的“重複訓練”和“資訊過載”等問題。例如,過多知識性練習的推薦,會使學生陷入無休止的機械訓練,弱化作業的育人效果。再比如,智慧作業中如果沒有邊界或不能有節制地推薦相關學習內容,反而容易使學生關注點偏移。同時,要思考作業形式與作業內容、目標的適切性。
支援工具要適宜學生身心發展。智慧作業的優勢之一,就是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讓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技術支援和反饋。然而,無紙化作業、自動解題等作業支援技術“智慧”的背後也存在著“過度”支援的隱患。過多使用螢幕對學生的視力、體質等健康會有影響。因此在使用智慧作業時,要關注掃描、列印、點讀等物理互動技術的使用,最大限度減少技術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自動化評價要防止單維化。現在很多智慧作業標榜智慧評價,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評價只能進行知識和行為等表層的、單一維度的評價,難以對學生的解題過程、情感狀態等內在因素進行評價。我們要合理認識自動化評價,不能迷信機器的評價結果,在作業評價中要採用機器與教師相結合、量化與質性相結合、單次作業與全過程評價相結合,對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進行綜合、立體和精準評價。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課堂育人質量評價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專案編號:GYJ2021018)
《中國教師報》2021年12月01日第4版
作者:包昊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