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蘇聯軍事理論
下面我們介紹蘇聯軍事建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軍事理論建設。對蘇聯軍事理論,我們前已述及。革命導師列寧是這一理論的奠基人,他為這一理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基礎。著名軍事家伏龍芝繼承列寧的遺志,對未來戰爭性質進行了深刻論述,他指出未來戰爭將是一場全面動員、目的無限、空間廣闊、時間漫長的殘酷戰爭,我們只有全力以赴,把全國變成一個統一的軍營,才能贏得這場戰爭。闡述戰爭性質就是要解決未來戰爭將是一場什麼樣戰爭的問題,明確了這個問題,就從根本上明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方向,因此這是一個對軍隊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理論問題。
在三十年代上半期,根據現代戰爭新的物質基礎,蘇聯軍事理論家們創立大縱深作戰理論。進入三十年代下半期,在蘇軍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摩托化、機械化作戰能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蘇聯軍事理論家們繼續推動這一理論深入發展。大縱深作戰理論是軍事學術理論的核心部分,它儘管主要論述戰役和戰術問題,但是也深刻地影響到了戰略理論。這一理論在肯定未來戰爭目的無限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戰爭的具體特徵和具體形式,明確了應對這一戰爭蘇軍應採取的戰役戰術方法。
第一節 戰略問題研究
三十年代下半期,情形已經非常明朗了,蘇聯的主要敵人就是法西斯,與法西斯的戰爭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法西斯的戰略意圖就是奴役世界人民,滅亡社會主義蘇聯當然更在其意圖中。蘇聯必須估計到形勢的嚴重性,做最壞的打算,聯合一切和平正義力量反對法西斯(儘管此時的“綏靖”派還拒絕這樣做),打擊蘇聯最危險的敵人。鑑於此,蘇聯軍事理論對聯盟戰爭和兩線作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蘇聯既要做好與盟國協同作戰的準備,更要做好孤軍奮戰、兩線對敵的準備,確保蘇聯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蘇聯的主要敵人就是德國法西斯,主要戰場就是歐洲,蘇聯武裝力量的主要部分將配置在這裡,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日本法西斯對蘇聯的威脅。【注:儘管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對敵友我的基本認識始終未變,只是後來一時被互不侵犯條約迷住眼睛。】
關於未來戰爭的前景,蘇聯認為不能把未來戰爭簡單地理解為反法西斯戰爭,它極有可能演變為一場世界人民大解放的戰爭,蘇聯應承擔起自己的階級責任,積極爭取這一前景,推動人類的發展進步。【注:這是蘇聯對未來戰爭性質認識的一個創新之處。】
戰爭初期問題是一個重要戰略問題,是大縱深作戰理論需要深入探討的一個問題。蘇聯軍事理論家已經認識到戰爭初期問題的重要性,對此多有論述。未來戰爭將是一場機械化的戰爭,軍隊的機動性和突擊力將極大增強,戰爭程序加快。敵人極有可能利用最新的技術成果武裝其軍隊,秘密動員,不宣而戰,突然發動進攻。
動員將先於戰爭,戰爭一爆發就進入了一個決定命運的、激烈爭奪的階段,軍事行動將在廣大戰區的正面、縱深和空中同時展開,將一下子席捲縱深數百公里,給己方交通線、軍用倉庫和基地帶來很大損失。敵人實施這種突擊能夠消滅掩護部隊,妨礙軍隊的展開,佔領經濟上的重要地區。
總之一點,戰爭初期問題不再是一個如何掩護戰爭動員和準備的問題,而極有可能變成一個決定戰爭命運的問題。蘇聯軍事理論家已經觸及到這個問題的底蘊,並且有過一些正確的論述,但是未引起蘇聯最高軍事當局的足夠重視。蘇聯最高軍事當局只想把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研究侷限在戰役戰術範圍,不想讓它深入到戰略領域。這一理論的研究只能在他們定下的戰略意圖下展開研究,而不能有所超越,而這一戰略意圖對戰爭初期問題的認識實際上並沒有超越一戰的水平,並沒有真正認識到戰爭初期問題的嚴重性。沒有蘇聯最高軍事當局的支援,對戰爭初期問題的正確認識只能是初步的,獲得不了強有力的實踐支援。看來,戰爭初期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學術問題,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其實在肅反擴大化之前,蘇聯軍事理論研究領域就存在著壓制學術民主的霸道作風,當然,如果擴大考察範圍,我們會發現蘇聯整個學術研究領域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而肅反擴大化把這個問題發展到了極致,某個學術問題一旦被宣佈為非法,那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禁區,《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在全面擴充套件其影響力。
戰略進攻和戰略防禦是戰略問題研究的基本方面。蘇聯軍事理論認為戰略行動的主要型別是進攻,戰略進攻行動是由一系列連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組成,這些戰役由數個集團軍和航空兵大兵團組成的方面軍完成。蘇聯軍事理論一貫認為透過搞閃電式襲擊畢功於一役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戰爭的勝負最終決定於人心的向背,決定於敵我雙方擁有的物質和精神實力。最終戰略目的只能透過一系列戰略性戰役逐步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逐步改變,直至敵人被徹底打敗。這一認識也是大縱深作戰理論展開研究一個重要戰略前提。大縱深作戰理論的研究物件大縱深戰役就是被當作實現最終戰略目的的工具和必然途徑來看待的。
蘇聯軍事理論不重視戰略防禦,認為防禦主要在戰役戰術環節實施,是服從於進攻的從屬行動。蘇聯軍事理論戰略上重進攻輕防禦的錯誤傾向也對戰爭初期問題的認識產生不良影響。這一理論就想當然地認為戰爭爆發後,可以用自己的進攻擊退敵人的進攻,迅速扭轉局面,然後在敵人的國土作戰,這樣戰爭初期問題就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敵人的身上。之前我們已經提及,重進攻輕防禦的戰略思想實質上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急於求成的“左”傾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建設急於求成,妄想著這一建設可以一蹴而就,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表現在軍事上就是脫離實際片面認為蘇聯紅軍只可進攻不可防禦。看來,蘇聯的軍事思想與英法的思想正好相反,一個眼裡只有進攻拒絕防禦,一個眼裡只有防禦拒絕進攻,明顯是兩個極端,而這恰恰給了法西斯勝利的可乘之機,而蘇聯軍事思想的缺陷再次向我們反映了正義進步力量的不成熟和不強大,不能有力有效地抗衡反動邪惡勢力。
第二節 戰役法和戰術理論
戰役法和戰術理論主要研究旨在保障達到戰略目的的方面軍和集團軍戰役組織和實施問題,這才是大縱深作戰理論研究的真正“主業”。所謂大縱深作戰理論,其實就是針對一戰中克服綿亙防線這個老大難問題提出的,法國軍事理論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存在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認為這個問題不可克服。綿亙防線出現後以外線包圍方式消滅敵人已經沒有可能,只有正面突破防線,在縱深內消滅敵人,而坦克和飛機這些新技術兵器的大規模裝備,軍隊摩托化、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為實現這一點提供了可能性。大縱深作戰理論正是以這些新的物質技術手段為基礎開展研究的,它開創了從線式作戰方式向大縱深作戰方式的轉變,對敵打擊方式從線的接觸向面的接觸轉變。物質技術手段只是具備某種潛能,有某種可能性,但是能不能把這種潛能挖掘出來,能不能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這就需要我們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法國軍事理論拒絕這種探索,否認這種可能性,因而只能在老路上徘徊。大縱深作戰理論正視這種可能性,以積極的探索把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
三十年代下半期,蘇聯大縱深戰役和戰鬥理論獲得了新的發展,對未來戰役戰鬥樣式已經形成了具體明確認識。縱深戰鬥理論包括戰術兵團和部隊【注1】的戰鬥方法,它著重解決戰術兵團和部隊如何突破敵人戰術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是敵人防禦體系中最堅固的部分,是進攻部隊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線——的問題。它強調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協同行動,後三個兵種依靠其遠戰效能,對敵戰術防禦體系實施全縱深突擊,為步兵突破防禦提供有利條件。炮兵依靠其射程,航空兵依靠其機動性,對敵實施全縱深火力壓制,坦克兵則依靠其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集於一身的優勢,迅速向縱深推進,直接引導步兵突破敵防禦。這種打擊模式和突破敵人防禦方式上的創新徹底改變了一戰中防禦遠強於進攻的一邊倒局面,重新恢復了進攻與防禦的平衡關係,戰爭機動性獲得再生。當然,大縱深戰鬥只是實現了對敵戰術防禦的突破,如何把這一戰術勝利發展戰役勝利,這就屬於大縱深戰役理論所要研究的問題。大縱深戰鬥只是大縱深戰役的第一階段,前者為後者創造了條件,最終的勝利還得後者來實現。【注1:戰術兵團和部隊一般是指軍或師及其以下的作戰單位。】
縱深戰役理論包括方面軍和集團軍戰役理論。方面軍戰役是為達到一個戰區的戰略目的而實施的戰役,戰役的具體實施由方面軍下轄的數個集團軍、坦克摩托化軍隊、空軍軍團、有時還包括海軍協同完成。集團軍戰役被看作方面軍戰役的一部分,通常在一個戰役方向實施,解決部分戰役任務。在方面軍戰役範圍內,裝備精良的突擊集團軍用於主要方向,而輔助方向則使用常規編制的集團軍。
進攻戰役是戰役的主要型別,它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透過全縱深突擊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體系——這就是大縱深戰鬥理論要研究的內容,二是透過坦克摩托化部隊、空降兵和航空兵的迅速行動把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對於具有堅定目標的進攻,部隊要做深遠的戰役佈勢,由第一地面梯隊(攻擊梯隊)、第二地面梯隊(發展突破梯隊)、活動半徑300-500公里的空中梯隊和後續梯隊——戰役預備隊組成。第一地面梯隊由突擊集團軍構成,它裝備精良,得到上級兵力兵器的全面加強,任務是正面突破敵人的戰術防禦體系,為發展突破梯隊進入戰役縱深開啟缺口。發展突破梯隊是以坦克摩托化部隊為主力,航空兵和空降兵予以協助,利用第一梯隊開啟的突破口,依靠其強大的機動力和突擊力在戰役縱深內迅猛行動,把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主力部隊最終在戰役縱深內合圍消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大縱深戰役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理解為規模擴大了的大縱深戰鬥,依然需要各兵種的協同。此時在航空兵大兵團協同下,以坦克摩托化部隊為主力的發展突破梯隊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主力部隊向敵戰役縱深的廣闊區域迅速推進,不給敵人重建防禦體系的機會。
進攻戰役的寬度、深度和速度被理解為大縱深戰役的三要素,寬度越大、深度越廣、速度越快,取得的戰果——攻城略地和消滅敵人軍隊——也就越大,因為越是這樣,敵人越無力恢復它的防禦體系。根據戰前的估計,方面軍進攻地帶的寬度為300-400公里,縱深為200-300公里,在敵戰役縱深內,普通軍隊的進攻速度為每晝夜10-15公里,快速軍隊的進攻速度為每晝夜40公里,戰役持續時間為15-20晝夜。突擊集團軍突破敵戰術防禦時,進攻地帶的寬度為50-80公里,突破地頻寬度為20-30公里,持續時間5-6個晝夜,每晝夜平均進攻速度為5-6公里。
方面軍戰役的具體形式有:用兩三個相鄰集團軍集中兵力突擊一個地段,用兩個相鄰方面軍的幾個集團軍集中兵力對寬廣正面上的幾個方向同時實施分割突擊或對向心方向實施突擊。在集團軍戰役中,當集團軍在方面軍主要方向上的狹窄地段進攻時,可以用整個集團軍的兵力從防禦地帶的中央或一翼實施突擊;特殊情況下,一個集團軍可以在兩翼實施突擊。
在重視進攻的同時,蘇聯軍事理論並沒有忽視戰役戰鬥防禦的重要性。在機械化戰爭時代,進攻是縱深的,防禦同樣也是縱深的,防禦必須能夠“抗擊一舉向全縱深攻擊的敵軍優勢兵力”。防禦分為建立在正常正面或寬大正面上的頑強(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集團軍防禦地頻寬70-100公里,深100-150公里,有四個防禦地幅組成:前沿地幅、戰術地幅、戰役地幅和後方地幅。前沿地幅是一個佈滿工程障礙物的地帶,戰術地幅由基本地帶和後方(第二)地帶組成,戰役地幅有攔阻地帶,而後方地幅供集團軍後方機關配置和活動之用。
第三節 各兵種在大縱深戰役中的作用
坦克兵無疑是大縱深戰役的關鍵性兵種,無論是突破敵人戰術防禦體系還是在敵人戰役縱深內迅速推進,都離不開坦克部隊,也正是根據上述兩種作用,坦克部隊被分為用於突破敵戰術防禦的支援步兵的坦克部隊和在戰役縱深內獨立發揮作用的坦克部隊。在支援步兵的坦克部隊方面,最早蘇軍主要採取三種坦克群支援步兵:同參加衝擊的步兵合同行動的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同縱深1.5-3公里的敵人火器作戰的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用於消滅敵人炮兵、指揮所和淺近預備隊的遠距離活動坦克群。然而隨著對坦克防禦能力的日益增強,這種做法已經不能保障完成戰鬥任務,新的做法是取消後兩種坦克群,代之以坦克預備隊,坦克預備隊必要時用來加強支援步兵坦克群,或者當衝擊順利時向敵人戰術防禦的全縱深發展攻擊。在戰役縱深內獨立發揮作用的坦克部隊由坦克大兵團承擔,它們一般與摩托化部隊共同構成更大規模的機械化軍團,它們利用第一梯隊在敵戰術防禦體系開啟的突破口,進入敵人戰役縱深,快速擴充套件戰果,把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
炮兵是所有地面部隊中威力最大、射距最遠的兵種,它的任務是用密集突擊摧毀敵人的防禦體系,為進攻部隊掃清道路。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戰鬥雙方的火力比賽,參加比賽的有大量各式各樣火器,為了消滅和壓制敵人部署在縱深各處的火器,炮兵需要各種戰鬥用途的移動遠戰炮。在突破敵戰術防禦的戰鬥中,炮兵一般組成功能各異的戰鬥群發揮作用,如近距離支援步兵炮兵群、遠戰炮兵群、破壞炮兵群、高射炮兵群等。為了有力地支援突破戰鬥,每公里衝擊正面的火炮密度可達上百門之多。而且火炮支援要貫穿於整個突破過程,密切協同衝擊部隊,不能有絲毫的停頓:部隊發起衝擊前要實施炮火準備,衝擊過程中要實施炮火支援,縱深行動要實施炮火護送等等。
在大縱深戰役中,空軍的中心任務是支援地面作戰。空軍使用應遵循如下兩個原則:一是航空兵要大量集中使用,只有這樣才能協助地面部隊在主要方向上獲得戰鬥戰役勝利。二是航空兵對敵打擊應不間斷進行,在戰役準備時節要奪取制空權,破壞敵人運輸,疲勞敵軍和破壞其指揮系統;在突破敵戰術防禦體系的時節,首先同炮兵密切協同動作,實施進攻的航空火力準備,而後轉為支援部隊衝擊,向縱深轉移火力,破壞敵指揮系統和通訊聯絡,殺傷其預備隊,破壞反衝擊和阻止敵人佔領後方新的防禦地帶。我方突破敵人戰術防禦後,快速軍隊進入敵戰役縱深,此時航空兵要集中力量支援快速軍隊。
總體來說,蘇聯大縱深戰役戰鬥理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對未來戰爭的具體作戰樣式作出了較為科學系統的認識,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當然,大縱深作戰理論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對未來作戰樣式一些具體細節的認識還不夠明確、不夠清晰,這一般屬於戰前軍事理論研究的通病,因為沒有具體的實踐,理論認識很多時候只能停留在大框架上。當然這也和它的命運多舛有關,若沒有肅反擴大化運動的中途打斷,它本來可以更順利地發展下去而愈加完善。這一運動迅速造成了蘇聯軍事理論研究的混亂、停滯和無所適從,雖然後來正確的理論又得到了認可,正常的研究秩序又得到了恢復,但是它對人們精神心理上的打擊絕不是短期內可以恢復的,理論研究的一些禁區和偏差產生了並得到加固,長期得不到糾正。但是,蘇聯在戰略理論上存在的問題——戰爭初期和戰略防禦問題——在肅反擴大化以前就存在,這顯然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而肅反擴大化又把它加固了。另外,在未來的戰爭實踐中,大縱深作戰理論又與蘇聯重量不重質的軍隊建設思想、急於求成的作戰思想以及戰爭初期的巨大失利結合在一起,使蘇軍的作戰往往變成一種傷亡巨大、損失巨大的高消耗作戰,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的先進性也就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