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候,我軍有著層出不窮的兵法戰術,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地道戰、游擊戰還有地雷戰等等的方式。還有一種在抗戰的時候也是經常使用的,這便是“麻雀戰”,聽上去感覺有點抽象的樣子,但其實非常實用,這是一種怎麼樣的戰術呢?
兵事網——地道戰追溯到古代,他們怎麼發現地道的?又會怎麼對敵?
我們能夠看到麻雀在覓食的時候並不會成群結隊地飛在一起,經常只是個位數或者十幾只,一下東一下西,一下聚一下散,它們個頭都很小,飛的速度也很快,行動十分靈活。
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在抗日戰爭當中經常使用的以弱勝強的一種游擊戰法。就跟麻雀覓食一樣,讓幾名民兵組成一個戰鬥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靈活性很強,經常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打擊敵人。
他們有時幾個人一起,有時有大群人聚在一起,會出沒在山谷當中、密林裡面,還有其他各種地方,出其不意地對著敵人猛打。要是敵人開始了反擊,就會馬上撤離並且隱蔽起來;要是敵人開始撤退了,就又會出來暴擊敵人。就這樣讓敵人打也打不到,追也追不到,時時刻刻都要保持一個警惕的狀態,狼狽萬分。
麻雀戰的實施有三種手段:
第一種是襲擊。民兵們會憑藉自己對地形熟悉的優勢,將駐守在一個地方的敵人的情況摸清楚,再找合適的時機對他們進行打擊。
第二種是伏擊。民兵們會提前在敵人的必經之地做下埋伏,攔頭斬腰打尾巴;還會讓幾個人去將敵人引到自己設下的套裡面,最後用排槍以及地雷消滅敵人。
第三種是阻擊。民兵分散開來隱蔽好,找準好了時機就會使用冷槍把敵人殺傷。敵人根本就沒辦法知道子彈到底是從哪裡射出來的,而且要是有敵人掉隊或者離隊了,馬上就會有民兵實行麻雀戰手的戰術來捕捉或者消滅敵人。
麻雀戰是在一次範村戰鬥當中劉伯承指揮出的一種戰術,後來他在《129師抗戰一週年戰術報告》當中稱這次戰役“發明了打麻雀仗”,這就有了麻雀戰的名稱。有次戰術以後,我國各地的游擊隊還有民兵們頻繁出現在敵人行軍的周邊地區,他們把自己的兵力布得非常開,隨著做的很好的隱蔽工作不斷襲擊敵人,讓敵人防不勝防。
就像《歌唱李殿冰》當中唱的一樣:敲起鼓來咚格隆咚,聽我來歌唱李殿冰。麻雀戰術運用得好,機動靈活象飛鷹。抓住了敵人不放手,一槍一個彈穿胸……為什麼會有這麼一首歌曲呢?最主要的就是他憑藉著麻雀戰得到了非常大的戰果。
一九四一年八月,他憑藉著自己製作出來的“大抬杆”將三十多名日軍炸死炸傷。一九四三年九月,一千多名日軍將曲陽縣尖地角附近的好幾個村莊包圍了,李殿冰趁機混到了被日偽軍驅趕的民工人群裡面,探知到了敵人會偷襲駐武家灣村發八路軍2團,馬上就想辦法將資訊傳遞過去。隨後他帶領民兵佔據有利地形,提前設下埋伏,並且同時對南、北兩邊進攻的日偽軍開火,引發日偽軍兩方的誤會並讓他們互相攻擊。讓他們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總的來說,麻雀戰用的得當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也為抗戰的勝利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