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侯雋 | 連線德國報道
穿著各種職業制服、精神抖擻的年輕人,面帶微笑,驕傲地說著:“我是學徒工(Ich bin Azubi)。”
這是幾年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跟隨中國媒體團去德國採訪時,在斯圖加特市(多家德國車企總部在此)的地鐵和大街上,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則廣告。
我們中國對手藝精深的製造業者尊稱為“師傅”,德國叫“meister”,在義大利稱之為“maestro”。
“在德國,職業教育是我們企業發現人才最主要的途徑,我們的汽車製造業、酒店、金融和服務業,都依賴職業教育給我們輸送最專業的優秀人才。”在參觀中,不論是賓士還是博世的高管,都對德國的職業教育讚譽有加。
根據媒體的整理,德國的中學教育體系可以大致分為四類:文理中學(Gymnasium)、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職業預科(Hauptschule)。
根據德國教育與科研部(bmbf)2019年的資料,2018年全德八年級學生的人數分佈為:職業預科佔比9%,實科中學佔比19%,職業預科和實科混合制中學佔比13%,包含了職業預科班、實科中學班和文理班的綜合中學佔比21%,完全以學術教育為主的文理中學學生佔比僅為38%。
在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接納程度非常高,教育體系也非常完善。
長期在德國生活的華人Sasa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德國其實在小學就進行了分流,“德國小學學制均為四年制,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校就會評估每名學生的核心科目成績、學科表現以及綜合表現,建議上相應的中學。我女兒成績一般,動手能力很強,當時建議讓她去實科中學走職業教育路徑,一開始我根本接受不了”。
相較於文理中學,實科中學與職業預科的課程設定大致相同,文化課相對簡單,課程壓力相對小。這樣的學生以後很可能拿到職業預科畢業證書或者實科中學畢業證書,將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
“但是後來透過身邊的人,我瞭解到更多,發現德國職業教育很完善,並不一定一次定終身。德國雙元制教育可以一邊在學校學文化,一邊在企業接受技能培訓(做學徒),理論實踐兩手抓。同時一個人的教育上升渠道不完全封死,如果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不想直接在企業留用,而是進一步接受教育培訓的話,在參加了相應的考試以後,也可以進入高等職業學校乃至專科院校,甚至是應用技術類大學進行深造,雖然和我國的自考相似,但是在應聘時不會受到國內所謂只招收全日制本科學歷之類的學歷歧視。”Sasa說。
《中國經濟週刊》在採訪時發現,德國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非常高,德國著名企業博世、賓士、寶馬的很多高管都來自職業教育。
博世的公關表示,德國有200多萬家企業,接近50萬家聯辦職業教育(比例高達近20% ),培養成本非常高,其中包括西門子、博世、寶馬、保時捷等知名企業,這些畢業生畢業後留在企業的比例高達70%以上,完全是“用人單位搶著要”。
《中國經濟週刊》參觀過德國萊比錫保時捷汽車分廠,這裡絕大部分工人都是由職業教育培養,每個人培養成本都達到3萬歐元以上。而且,很多人在學徒的時候就被企業鎖定,不用擔心自己去找工作的問題。
據介紹,德國的企業都會和學徒們簽訂合同,根據合同規定,學生在職業學校期間,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企業參加實踐活動,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就是企業的準員工,企業根據規定要向學生支付每月600~800歐元不等的津貼。企業辦學還會得到政府的津貼,來自聯邦政府、州政府,會按學校的學生數量給學校撥款,每名學生一年可獲得政府撥款幾千歐元。
德國藍領工資可能不比白領低,尤其是剛剛進入社會時。
Sasa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一名大學畢業生白領的平均年薪3萬歐元左右,而技術工人的平均年薪則是4萬歐元左右。此外,在企業工作幾年後技術工人可以透過考試晉升為高階技工。高階技工不但收入比一般白領高很多,而且可以作為法人獨立經營企業,開店辦廠。當然,晉升高階技工的條件很苛刻,技工要有4~6年的實際工作經驗,還要經過1000小時的再培訓,最後須透過專業技術、現代經濟理論、法律基本常識和企業管理等4個方面的考試。
德國博世創始人羅伯特·博世就是技工出身,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14歲就開始在五金店當零售學徒。
“令我感慨最深的是,在德國大家都不會歧視去接受職業教育路徑的孩子,父母也不會覺得沒面子和無能,因為哪怕成為工人也有向上的通道,也很有可能成為企業的高管收入無憂,更不會一下定終身,再也無法實現階層跨越。” Sasa如是表示。
責編:姚坤
本文來自【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