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在唐代特別流行。北方以邢窯為主的窯口,燒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優質白瓷。其中一些精品,甚至成了皇家御用。瓷器逐漸成為了繼陶器、銅器、漆器之後,主流的日常生活用品。
不過,陸羽好像對此不以為然。他在《茶經》裡評論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文人對器物的理解,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起碼在當時,青瓷也許的確比白瓷更受歡迎。之後的宋代,更是把青瓷推上了巔峰。
白色是一種顏色,也是沒有顏色。唐代白瓷很玄妙地繼承了這一特色。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唐白瓷,都非常“素”。一方面是顏色本身的素,另一方面是器物少有其它裝飾。唐代是個個性十足、瀟灑奔放的時代,同時期的唐三彩、長沙窯、魯山花釉、絞胎瓷,無不在尋找個性的表達。甚至同樣略顯樸素的越窯青瓷,也在有意追求金銀器的造型、質感。而邢窯為首的白瓷,卻是反常的簡單。
或許這個時期,才是對白釉最純粹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有一些帶有款識的白瓷,質量普遍高於同時期的產品。這類器物據推測是皇家用器。比如,“盈”字款是百寶大盈庫專用,“翰林”款是翰林院所用。這類帶有款識的器物,比例比較小。後人多有後刻款,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