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業也。”古有曲轅犁助本興農,現有國策合時惠農,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既是安民之基,也是治國之要。而在中國農業不斷髮展的高歌中,有一所以生物科技為特色,農業科技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它始終帶著“一抔土的忠貞,一汪水的純淨,一片情的熾熱”,與祖國農業發展共榮共生、同向而行,用爍爍之輝光耀著這條風雨坎坷路。這,就是四川農業大學。
一抔土——
土中孕育,伴忠貞之品,向上之
一粒種子,隨風落於土壤之中,以勢不可擋之姿,終會等到破土而出、放肆生長的那一天。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115載風雨滄桑,讓四川農業大學得以在天府之國的沃土之中孕育成長。歷史崢嶸,歲月更替,它始終向著光明昂首向上,不捨忠貞之品。
回顧川農大的一路成長,唯有忠貞之品始終不渝。從1906年創辦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到西行遷雅建立四川農學院,再到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農學院正式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學校的向上發展之勢,令人驚歎。因為這不僅僅是學校名稱的升格,也是學校發展定位及社會各界重新認識川農大的一次重要躍遷,這標誌著學校在從單科性學院向多科性、綜合性大學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5年12月1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為學校題寫校名)
與此同時,川農大突飛猛進的發展也離不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澤民曾先後兩次來學校視察,對學校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讚賞;2007年10月,溫家寶曾批示:川農大工作很有成績,辦學經驗值得重視;2001年10月,李嵐清來到學校視察,高度評價“川農大精神”,充分肯定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
土中孕育,成長可期;春華秋實,歲物豐成。正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建設之下,川農大的學科門類日漸齊全、特色鮮明,如同葵子,向陽而生,只為明媚,溫暖前行——
根據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綜合計分,學校在全國農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別位居第7和第4。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4個學科ESI排名近年持續穩定保持在世界前1%。
今年10月,學校共有14個學科入榜“2021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其中,畜牧學排名最高,為全國第二,作物學進入前20%,草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和食品科學與工程進入前30%,水產、農業資源與環境、風景園林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和生物學進入前40%,林學和城鄉規劃學進入前50%;
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批准,學校共有9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增列。截止目前,學校共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二級學科4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二級學科8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類別16個,本科招生專業73個;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省重點學科20個。
回望來路,忠貞不移;心中有蓮,則步步生花。這就是它,這就是步履不停、一心向上的川農大。它在土中孕育,以勢不可擋之姿,終等到了屬於自己破土而出、肆意生長的最美時節。
一汪水——
水中博發,帶純淨之心,進取之
一滴水,純淨無暇,以涓涓細流匯成磅礴偉力,終鑄就了川農大內有的強大廉潔基因。
“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在川農大百年的辦學歷程中,水以至柔至剛、至純至淨的本心,讓學校在廉潔奉公、昂揚奮鬥的創業氛圍下孕育形成了“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精神”。其內在獨有的廉潔基因,不僅是學校風清氣正的歷史因緣,還是學校在新時代銳意進取的勇氣之源。
在學校初創之際,即使面臨政治紊亂、經費拮据的難題,川農大教師們依舊秉持著一顆廉潔從教、教育救國的純淨之心,不計酬勞,安心辦學。他們就如同荒漠中的一汪甘泉,讓貧瘠之地芬芳遍野。他們不僅在困苦環境下培養出了一批農業專才,更為之後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時期、遷雅建院的四川農學院草創時代的川農大師生們,鑄就了一種清廉治校、廉潔從教的品質。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西行遷雅的老一輩川農人偏隅一地、潛心科教、因地制宜,以楊開渠、楊允奎、楊鳳等三位院長帶領川農大師生團結拼搏,孕育了全校師生在艱苦時代的和諧風氣,讓知識的長河奔流不息,綿延而去。
在這片遼闊無際的汪洋之中,你似乎看到了四川第一個農業科技界的院士——周開達教授主持的“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岡·D型雜交稻”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的閃耀瞬間;看到了改革開放後首位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任正隆教授的卓越風采;看到了玉米所盧豔麗、動科院李明洲教授成為學校第一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的難忘場面……
如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高階專家、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等師者楷模紛紛盡己所能,為學校的長足發展注入了一條條清冽、純淨的源泉活水。在此助力之下,近年來川農大已包攬了多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等。其中,70%左右的獲獎成果得到推廣轉化,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從朱慶教授成果代表四川省在科學普及方面的新突破,斬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到學校75個專案獲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並獲批3714萬經費,實現雙突破;再到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研究所李仕貴與欽鵬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團隊在水稻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被Cell審稿人評價為“泛基因組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從古至今,這些川農師者奔湧向前的腳步從未停下,只因他們追逐的是遠方的星辰大海。
芝蘭生於幽谷,不因無人問津而不芳;流水繞石而過,不因山石之阻而紛爭。放眼現在,廉潔文化已然成為一種引領社會風尚的先進文化。從艱難起步到百川歸海,代代川農人始終無愧於祖國人民,用涓涓之流,匯成了一篇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齊奮進的教師禮讚。
一片情——
情中致遠,攜熾熱之魂,共勉之
一片情,遊歷過山川湖海,注以熱愛,攜熾熱之魂,終可抵漫長歲月,亦不畏世間無常。與君共勉,來日方長。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從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帶入百姓家,到聚焦“10+3”產業,在人才供給、科技供給上下功夫下力氣,在鄉村振興中有所擔當、有所作為,再到用一個又一個新業績新成效,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新貢獻,不變的是把我國早日建設成為“農業強國”的堅定信仰。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看見,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期待。
當下的中國以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指日可待,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保持穩定。對四川省而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成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美好藍圖徐徐鋪開,“一干多支”的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新態勢加快形成。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川農大將攜熾熱之魂,繼續奔赴在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一流農業大學的路上。
這既是川農大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機遇,也是未來建設的現實挑戰。面對“十四五”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決勝時期,四川農業大學需要進一步應對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惡化等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發展建立在科技創新、資源節約、智慧智慧等基礎上的現代農業;需要進一步研判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擴大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科學分析各項事業發展的優勢與差距,重新審視並定位自身的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和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新時代、新使命、新目標、新徵程。奮鬥之情不滅,堅毅之情不棄,川農大將以奮起拼搏、一干到底的魄力和勇氣,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凝心聚力再向遠方出發,共勉之。
歲月如歌,初心如磐。建設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一流農大是四川農業大學全體師生的光榮與夢想。他們將繼續帶著“一抔土的忠貞,一汪水的純淨,一片情的熾熱”勇敢奔赴,無問東西;他們也將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中,奮力譜寫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華彩之篇。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四川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四川農業大學官網、四川農業大學官微、微觀川農官微、新華社、四川日報、SICAU川農大校史文化官微、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