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表示關心的詞語當中,唯獨“我是為你好”最沒有分寸感,你覺得呢?
你的關心,缺乏分寸感
有一個話題曾經引爆過輿論,“北大博士後王永強失聯20年,拒絕回國探望生病的老母親”,當時網上一片譁然,大多數人看到之後的本能反應是指責王永強的不孝,但是透過這層看似合理的推斷,才逐漸揭開中國式家庭的痛。
一出生就被迫揹負‘打工掙錢’的責任,全家的希望,卻從來沒有感受過與之匹配的愛和溫暖。
因為當一個人被賦予了商業價值的時候,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溫度,那就不難理解後來發生的一切。
初中畢業之後,家裡就不打算讓他再繼續唸書,因為同村的同齡人已經開始打工掙錢了;但早已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王永強一再和父母討論,才終於開始半工半讀的高中生涯。
好不容易高中畢業,考上了蘇州大學,父母卻再次表明態度,希望他出來打工掙錢,因為隔壁老張家的孩子早已經工作多年,每個月都往家裡打錢,減輕負擔。
可一張錄取通知書讓看到希望的王永強再次爭取,不但選擇半工半讀,還會往家裡寄錢,至於自己能否吃得飽穿得暖,根本不在父母的考慮範圍之內。
可即便如此,爭氣的王永強也一路爬到了研究生,恰逢適婚的年紀,就打算給自己留點錢用於社交,這也是人之常情。
可沒想到,得知此事的母親非但不理解,還不管不顧跑來學校又哭又鬧,讓他在全校師生面前顏面盡失,恨不得挖個地縫鑽進去,而且一罵就是三年。
不依不饒也就算了,甚至後來還變本加厲,要求無權無勢的王永強給大哥安排工作,幫親戚家的孩子引進蘇州的學校,做不到就一頓數落。
直到戀愛結婚,日本工作,都沒能打消父母要錢的念頭,甚至愈演愈烈,每一次來電就跟催債一樣。
最初還能理解的妻子,也不堪忍受生活被打擾,提出了離婚,最終發生了網路上的一幕,定居美國,不再相見。
其實,這還僅僅是個縮影,中國式父母的關心往往是不帶分寸感的,從孩子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安排得明明白白,卻從未問過孩子一句:“你想要的是什麼?”
披著‘為你好’的美麗外衣,實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曾經無法完成的心願,希望孩子能幫其完成,卻忘了他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也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所以中國式父母的愛,也往往是帶刺的,刺傷了孩子卻不以為然。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朋友之間,你只是想簡單吐槽一下,她卻說“我就說嘛,你那個垃圾公司,趕緊離職吧,別被坑了還給人數錢”。
“你那個男朋友一看就不靠譜,趕緊分了,別被騙了,下一個更乖”。
情侶之間,你想做喜歡的事情,他說“你做這些沒什麼前途的,我已經給你安排好工作了,工資高,福利多,你下週就入職吧”。
回家過年,七大姑八大姨更是圍過來一番‘熱情’的問候:“都快三十了還沒男朋友呀?女孩子年齡大了就不好找了,我這邊有個男孩子挺合適的,你可以看看”。
但其實,人與人之間在感情之外,彼此還擁有獨立的人格,會思考,會規劃,會權衡利弊,有愛有溫度。
我也從不質疑你的關心,只是,你的關心需要帶點分寸感,因為這是我的人生。
長久的關係都要帶點分寸感
身邊有個朋友,她和男朋友的相處模式一直都讓我比較羨慕,儘管是情侶,但相互之間並沒有過多的約束感。
朋友喜歡畫畫,吉他,攝影等,並且都發展成了一項技能,大部分收入也都來源於此,生活自由自在;我就問她:“你男朋友會反對你做喜歡的事情嗎”?會建議你找個穩定的工作嗎”?
她略帶驕傲地說:“我男朋友從來不限制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說只要我做的不是什麼壞事,他都會支援我幫助我,只要我開心就好,而且他還會來跟我學攝影,這樣可以跟我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還能幫我拍照”。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感嘆:‘別人家的男朋友從來沒讓我失望過’。
所以,好的關係都會帶點分寸感,都會尊重對方獨立的人格表現,都有邊界的意識,正如那句話說的: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這一點也可用於偶像和粉絲之間,假設有一天,你的偶像要給你微信,你加不加?
相信大部分人先是受寵若驚,接著平復心情,最後加上微信,想著要發什麼訊息呢?打了字又刪掉,心跳加速,反反覆覆。
而相聲演員岳雲鵬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就提到了這個話題,今年芒果衛視新推出了一檔綜藝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
錄製期間,岳雲鵬回憶起自己的一段往事,他一直都是王菲的小迷弟,喜歡她的歌,幾乎每首歌都會唱,在很多場合也都大方表示過對王菲的喜歡。
甚至在一次和王菲的同臺中,還特意在衣服上繡著‘為見王菲專門做的’幾個字,以表誠意。
可就當王菲透過朋友詢問岳雲鵬要不要聯絡方式時,他卻一反常態地拒絕了,聽到這裡的各位嘉賓都是一臉問號,表示震驚。
岳雲鵬接著說:“這不是我和她之間的橋樑,我不需要任何東西去搭,遠遠看著她就行,舞臺到觀眾席才是最好的距離”。
所以你想,分寸感是什麼?是我用你的方式對你好,是我能讀懂你的潛在需求並且給予回應,是培養高情商的底層邏輯,更是恰到好處的善良。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也曾提出過“交際距離理論”:人與人相處,彼此之間都有一個特定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每種型別都有具體到釐米的劃分,而親密距離則是0~45cm。
也就是說,即便親密無間,也要保持距離,我們相互依賴,但又彼此獨立。
如何做一個有分寸感的人
永遠不要代替對方做決定
我媽媽向來比較強勢,像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喜歡打著‘為我好’的名義幫我做決定,曾經有一段時間也讓我非常困擾。
直到大學實習,她希望我考公務員或者做老師,穩定且體面,但僅僅這一句話,就已經讓我產生了束縛感。
慶幸的是,我從上大學就經常跟她強調: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會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就這樣,她從開始的排斥到最後的接納,漸漸意識到一個客觀事實,就是確實不能再強迫著我去做任何事情了。
所以對於我來上海這件事,她也只是說:你想清楚了就行,你覺得好就行。
所謂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人所處的環境和立場,僅僅以愛之名就隨意指點別人的人生,代替他人感知這個世界。
對於過程的參與表現得十分積極和熱情,卻在結果到來之時悄然退場,留下對方孤獨面對,不知所措。
知名商業顧問劉潤,曾經說到該如何提建議?你只需要提供兩個東西即可。
第一,資訊環境。往往來尋求建議的人,都是帶有情緒以及強烈的主觀意識,容易模糊周遭環境,視野變得狹窄。
所以你只需要把客觀環境和事實,從多個維度,由此及彼幫他梳理清楚就行,這個時候他基本上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二,決策模型。如果一個人已經做出了決定,但是不夠自信,或者出於謹慎,還想看看是否有更合適的方案,那麼先讓他描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透過不斷地溝通,你基本瞭解這件事產生的背景,那麼你就可以說:如果我是你,我會怎麼做?給出B方案僅供參考;一定不能說:你可以這樣做,這就叫代替對方做決定了。
我不代替你做決定,是因為我尊重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有的自主判斷權,我沒有資格剝奪你獨立思考,承擔責任的能力,我不能捧殺你。
我不代替你做決定,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對自己的定位保持清晰的認知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無數遍關心問候的話,但最為扎心卻又讓人無力反駁的是:“我是你媽,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你嗎?
“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最瞭解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我是你男朋友,我比你更瞭解市場行情,你就按照我說的去做就行”。
你看,沒有分寸感的本質,恰恰在於我們無法認清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又怎能做出有分寸感的行為呢?
為人父母,當你每一次想幹涉孩子的事情之前,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只是他的父母,我只負責讓他衣食無憂,養大成人即可。
至於他的工作,生活,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能想清楚就好,自己喜歡就夠了。
其實,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意味著你只需要盡到這個身份賦予的責任就夠了。父母,就負責讓孩子平安健康長大至成年。
朋友,就來陪你開心陪你哭;情侶,就要照顧好你的生活,支援和幫助你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任何超出身份以外的建議,都要學著讓自己閉嘴,把決定權留給他,把未知的人生讓他自己去經歷,我們只要在背後默默看著就夠了。
做一個有分寸感的人,讓這個世界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