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釋出的是我撰寫的“做人做事能力篇”系列文章的第131篇,歡迎點選右上方“關注”,“多思多想”與您分享做人做事方面的人生感悟。
對於“家到底是講情的地方,還是講理的地方呢?”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一流的家庭不忘情理交融,二流的家庭不爭對錯,三流的家庭不講道理。”
寫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鄉愁》這首詩的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有人說:“如果家裡的人真的連理都不講,怎麼可能來講情呢?”
有人說:“如果是大是大非問題,也用親情來求得暫時解決,不是好的策略,而是很糊塗的辦法,一定會遺患無窮。”
有人說:“要是隻講道理不講感情,對方也不會聽你講道理;要是隻講感情不講道理,再好的感情也經受不起無理取鬧。”
有人說:“家既是講感情,也是講道理的地方。”
那麼,家到底是講情的地方,還是講理的地方呢?我給出的參考答案是:家應當是一個需要情理交融的對方,具體來說家是一個需要先講情後講理的地方、是一個需要既講情也講理的地方、是一個需要寓講理於講情之中的地方、是一個需要大事多講理小事多講情的地方。
01
家是一個需要先講情後講理的地方
古人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前提,曉之以理是目的,動之以情是為了曉之以理。
俗話說:“情不通,則理不達。”只有通情,才能達理,因受感化而接受的道理,是最能久久地銘記在心的,動情之後的轉變,才有牢固的根基。理離開了情,理就是蒼白無力的理,這種枯燥無味的道理,有誰願意去聽呢?
我從《溧陽時報》上看到何小瓊寫的一篇題為《先講“情”再講“理”》的文章,對我們很有啟發。這篇文章的內容是:
在上海出差一個多月的老公終於回來了。晚上8點多,老公一進門,兒子就歡呼著撲了上去:“爸爸,你答應帶我去動物園的事沒忘吧?”老公說:“寶貝兒,爸爸當然沒忘。不過呢,爸爸出差剛回來,很累,得休息一天,然後還要到單位跟領導彙報工作。”兒子一聽不樂意了:“不行,我就要明天去!”兒子6歲了,脾氣很倔,我忍不住責怪了他幾句。沒想到兒子哭開了,說:“我都跟佳琪約好了,明天一起去動物園!”說罷,跑進臥室一頭鑽進被子裡生起了悶氣。
我不想慣著他,心想過一晚上情形或許會緩和。就走進書房碼字,但滿腦子想著剛才兒子委屈的小模樣,一直無法專心。9點多的時候,兒子推門進來,眼淚汪汪地來到我面前說:“爸爸不讓我吃餅乾,我喉嚨已經不痛了,我要吃。”
第一個念頭,我就想到現在是剛才那件事情的延續。爸爸沒答應他的要求,現在是變著法子耍性子,我有些苦惱。給兒子吃?但前段時間他吃煎炸的食物多了,咽炎犯了。嚴肅堅決地拒絕?但兒子正眼淚汪汪地懇求著。
我抬頭看到老公在門口對我擺擺手,顯然是讓我要沉住氣。這時,我忽然想到前幾天讀到的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書中寫道,中國文字中有:“情理”兩個字,不會寫成“理情”。情在前,理在後,就是在跟孩子相處時,不能硬講道理,應該靈活變通。先跟孩子聊情,答應他的要求,接著才開始說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就很容易接受,並且配合。
我抱起兒子,儘量和顏悅色地說:“寶貝,你想吃餅乾是吧?好啊,媽媽這裡有上次買的小熊餅乾,旺仔餅乾,還有你喜歡的三牛餅乾,都給你好不好?”兒子抬起頭,一臉的疑惑,繼而興奮地說:“好啊好啊,我可以隨便吃了,媽媽最好了。”我笑著看兒子去抱餅乾盒。
看著兒子正要開啟蓋子,我慢慢地說:“不過呢,我覺得要等你的咽炎完全好了再吃。要是病情反覆,有可能會打屁股針哦。”聽說有可能打針,兒子的手停止了動作,看著我若有所思。我淡定地點頭表示所言非虛,兒子想了想,把餅乾盒推給我,表示不吃了。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這方法管用啊!
兒子離開書房之後,我想到了他鬧著去動物園的事情。剛才跟他說“情理”,完美地解決了問題。何不試試這個方法,於是,我來到兒子房間。
他正在畫畫,我對他說:“寶貝,明天早上我們就去動物園,不過,有點小問題。”開始兒子很開心,愣了一下趕緊問:“什麼問題?”我假裝想了想說:“你看,爸爸因為累,休息一天,是在恢復體力和精神。還要到公司彙報一天,這是把工作做好,才能完完全全把心思放在玩的上面。我不希望爸爸因為惦記著工作,不能開開心心地陪你玩。”
說完,我觀察兒子的神情,只見他低頭想了想說:“媽媽說得對,爸爸是應該要休息好,工作做好了才能好好陪我玩。”我鬆了口氣,緊緊地抱住了兒子……
自此,我學會了跟孩子先講“情”再講“理”。無論什麼事情,講情再講理,恰當地引導孩子,這樣省事又高效。
02
家是一個需要既講情也講理的地方
在一個家庭中,既要講情也要講理,如果只講情不講理,就可能會感情用事,喪失原則,產生不良後果;如果只講理不講情,就可能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大為就是一個“既講情也講理”的好丈夫、好父親。
面對脾氣急躁的妻子王勝男,活潑叛逆的女兒林妙妙,他的話總是入情入理,不斷冷卻母女間一觸即發的戰火。
林大為的妻子王勝男面對林妙妙的學習成績特別焦慮,一見女兒立刻開啟“虎媽”教育模式。
林大為在體諒妻子為這個家付出的同時,也會給妻子舉例子、講道理,告訴她要對女兒要溫柔一點,以免女兒越來越叛逆,一旦走極端,就會追悔莫及。
林妙妙與媽媽發生衝突後,跟爸爸吐槽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媽,完全不可理喻。
林大為則努力維護妻子:“你媽身上的優點,多得數不過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因為有了你以後。你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牽掛著你媽的心呢!”幾句話就化解開女兒對媽媽的怨懟。
03
家是一個需要寓講理於講情之中的地方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應當“寓理於情”,把“理”放到情感中去,帶著情感講道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金牌調解》這個節目裡看過這樣一對夫妻:
鄒女士很愛丈夫林先生,但結婚30年,不僅把丈夫逼得深夜離家出走,還把兒子逼得四年不回家。
鄒女士很委屈,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丈夫。
林先生很無奈,說鄒女士經常動輒暴怒。常常因為很小很小的事情,就鬧得不可開交,這些年來,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妻子稍不滿意,下場就一個字——鬧。
有次林先生想給兄弟送幾百塊錢的禮物,鄒女士覺得兄弟不仁義,就不該往來,林先生不同意,鄒女士就不依不饒,覺得丈夫不尊重自己,非鬧得最後都聽她的。
這段婚姻中,一家三口都過得很壓抑。丈夫、兒子覺得鄒女士性格太極端,控制慾太強烈,逼得人喘不過氣。
而鄒女士卻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的需求,也從不主動體貼和包容她。
類似這樣的婚姻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普遍,只是程度或輕或重罷了。
男人怨女人不講理,女人怨男人不懂情。
雙方都認為得不到該有的尊重,可雙方也只顧慮了自己的感受。
調解員最後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觸頗深: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但不意味著可以對親人無理取鬧,不講道理。它的真正意思是,要多講情,把理放在情裡面,情理交融,用情去讓家人知道理在哪裡,用溫和的方式帶著對方到道理這一邊來。”
04
家是一個需要大事多講理小事多講情的地方
在一個家庭中,既會遇到一些大事,更會遇到許多小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在處理家庭大事上,多講“理”,少講“情”,懂得尊重對方,會與對方商量,力求達成共識;在處理家庭小事上,多講“情”,少講“理”,謙讓對方,不爭對錯,能讓就讓。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情況:當面臨一些家庭大事的時候,如果一方不尊重對方,不與對方商量,就擅自做主,那麼兩個人之間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小明和小麗結婚很多年了,小明是家中的長子,因為父親去世早,母親的個人能力一般,所以下面的兩個弟弟和妹妹對他特別依賴和尊重,小明對於他們的感情也很深,扮演著父親加哥哥的雙重角色。
結婚之前,弟弟妹妹都對他有很強的依賴性,小明自己也很在乎那份情分,但是等到弟妹三人結婚之後,他依然走不出那個父親加哥哥的雙重角色,經常會事先不跟妻子打招呼就做出很多涉及大量錢財的事情,他與妻子兩個人也沒少為此事吵架。
其實,小麗並不是一個小家子氣的女人,但是丈夫結婚之後分不清輕重遠近,還是傷透了她的心,後來兩個人因為此事不得不分手,就是因為小明在處理大事上沒有原則所導致的。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很多時候,打破一個家庭和諧的常常是一件因一個人“任性”而起的小事,破壞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也還是那些瑣碎的小事。
其實要想緩解因小事而導致的家庭紛爭,最關鍵的一招就是——不爭對錯。
錢鍾書與楊絳留學海外時,兩人曾因為一個單詞的讀音發生過爭執。
楊絳指出錢鍾書的發音中帶著家鄉的口音,錢鍾書不服。
兩人爭吵許久,各自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直到最後請來當地人做評判,判定楊絳說得對才罷休。
錢鍾書輸了不高興,楊絳贏了也不覺得開心。
最後,兩人發覺因一件小事爭吵很沒意思,爭來爭去既改變不了讀音,又扭轉不了對方的看法。
這件事後,二人約定遇到小事可以各持異議,既不必全聽他的,也不必全聽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