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它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鍊、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絢麗的藝術風采。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華麗繁複的紋樣、鮮豔絢麗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是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
景泰藍的製作首先在燒製而成的銅製器物或胎體上描繪出圖案紋樣的輪廓線,然後以細扁的銅絲或金銀絲在銅器表面上掐成各種花紋焊接或黏合在圖案的輪廓線上,再將紋樣圖案的空白處充填各色琺琅質色釉,用高火熔燒,燒好後磨光鍍金而成。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明宣德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發展到景泰年間,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景泰皇帝即位後,在繼承宣德時期製作工藝的優點上,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案出奇制勝,使其更為精美絕倫。由於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更因為這種工藝達到了新的水平,所以人們將這種精美的掐絲琺琅稱為“景泰藍”。
明代中葉後的景泰藍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造型大多為歷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樣式。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枝蔓形狀層次豐富,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圖案既有二龍戲珠、夔(kuí)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也有云鶴、火焰等題材。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紅、白、綠、黃等色。釉色也出現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藍(天藍、寶藍的中間色)和紫紅(玫瑰色)新色,放射出寶石般的光芒。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宮廷舊藏景泰藍,其中有一件景泰款花插,高18.9釐米,口徑為8.0釐米它以3只瑞獸狻猊(suān ní)為足,通體用簡潔的銅絲勾勒的雲朵做底紋,圖案中有1對仙鶴,1對鹿,以及芭蕉、竹石、靈芝等吉祥物,寓意“鹿鶴長春”。花插儲存至今,仍光彩耀眼,金碧輝煌。足見明代景泰藍製作工藝之高。
清朝時期,景泰藍的製作達到了頂峰。康熙初年,清廷在武英殿附設的造辦處中專設“琺琅作”,用以製造宮廷專用器皿。這時的景泰藍,不僅繼承了明代豪華、古典、雅緻的風格,而且鍍金技術更為發展,器物表面多飾以珍貴寶石,鍍金厚重光亮、寶石燦爛奪目,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富貴氣派和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景泰藍是明清宮廷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新中國成立後,景泰藍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一件件精美的景泰藍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和長久不衰的工藝品。景泰藍,也逐漸從器物的代稱而成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
(來源:《北京歷史故事》;作者:路 遠;圖片: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