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因論文致謝而走紅的中科院博士黃國平受邀回到本科母校西南大學,在學校畢業典禮上演講,以自己的成長經歷鼓勵大學畢業生做命運的博弈者。黃國平說:“雖然起點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是終點由我不由天。”話音未落,全場掌聲四起。
“終點由我不由天”大力弘揚了銳意進取的拼搏精神。黃國平始終以一種昂揚向上和鍥而不捨的精神面對社會和生活。他下定決心“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立志“要做出點讓別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12歲母親離家”“17歲父親離世”等常人難以承受的悲劇沒有壓垮他,“煤油燈下寫作業”“竹筍殼塞瓦縫防漏”等家徒四壁的困境沒有難住他,“拖欠學費的約談”“胃潰瘍的出血”等身“心”折磨沒有擊倒他。
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黃國平從大一開始,就少有周末和節假日,數學建模比賽就參加了十次,做專案的程式碼超過了20萬行,最終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終點由我不由天”,既是黃國平過去發憤圖強的經驗總結,更是黃國平未來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正如網友所說:“沒有什麼比一個親身經歷者口中說出的話更打動人,言語之中是我們每個人的影子,也是我們想要找到的力量。”
“終點由我不由天”深刻揭示了事在人為的樸素真理。黃國平的經歷昭示我們,事情是靠人去做的,在一定條件下,成功與否決定於個人的主觀努力。“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強,斯召辱矣”,自立、自重和自強,理當成為有志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具備自立而不盲從他人的性格、自重而不作踐自己的氣度和自強而不畏懼坎坷的膽略,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站穩自己的腳跟,贏得他人的尊重。
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有“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蹉跎歲月,盡此身汙穢乾坤”和“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為”的雄心壯志,尤其要有“寧能我食,不食於人;復食於人,是食其身”和“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的實際行動。古今中外,千千萬萬的黃國平以不懈奮鬥和輝煌人生告訴我們:事在人為,人可勝天。
“終點由我不由天”無情鞭笞了怨天尤人的處世哲學。現實生活中,一些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是在客觀條件上“生悶氣”,從不在主觀世界上“挖根子”,一味埋怨老天和歸罪他人。有人在不得志時,既怪時運不佳,又怪機會不好,更怪背景不硬;有人在經濟不寬裕時,既怪國家政策不優,又怪父母支援不夠,更怪自己報酬不高;有人在工作不順時,既怪上級“指導不明”,又怪同級“配合不緊”,更怪下級“執行不力”,等等。這些人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不努力和自己不爭氣。
這些現象的產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心態上出了問題。有人不滿自己的生活或羨慕嫉妒別人看起來很好的生活,走到哪裡都是怨氣沖天。人生在世應該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我們用一朵花看世界,世界就在花中;我們用一雙眼看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我們用一顆心看世界,世界就在心裡。擁有美麗的風景,不如擁有美麗的心情;擁有美麗的心情,不如擁有美麗的心態。
當你懂得天空不會因為你抱怨而放晴,世界不會因為你抱怨而安寧,生活不會因為你抱怨而完美,困難不會因為你抱怨而告停,你就會感到,任何怨天尤人和悲觀喪氣皆不可取,唯有自強不息和發奮有為才能成就自己。這也正是“終點由我不由天”給我們的豐富啟迪。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