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生率跌破1%”“5個年輕人要養1個老人”又登上了熱搜。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的資料,2020年全國登記結婚814.33萬對,創17年以來新低;全國人口出生率僅有0.852%,首次跌破1%,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排名也全球墊底。
與此同時,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每100個打工人需要贍養近20名老年人,即5名年輕人必須承擔1名老年人。專家預測,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可能提前到來。
中國人口出生情況
面對日趨嚴峻的人口形勢,近年來國家也積極出臺相關政策,試圖扭轉局面。從2011年的“雙獨二孩”,到2015年的“全面二孩”,再到2021年全面開放的“三孩”政策,生育許可權逐步放開。如今還有部分地區對生育進行鼓勵補貼,涉及現金鼓勵、購房補貼、育兒支援、生育假延長等,近期更有專家稱“應建立國家生育基金”,將“人口生育”的相關話題,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年輕人為何不願生孩子?
2015年10月,中國出臺了全面放開二胎的政策,當時許多專家預測中國出生人口將迎來一場大爆發,但結果很讓人失望,在2016年之後的三年裡,全國出生人口迎來“三連降”。2021年5月,中國又出臺了放開三胎及更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很多網友依舊錶示“不想生”“不敢生”“要讓國家失望了”。究其原因,則是迫於高昂的住房、婚戀、生養成本,以及工作壓力、觀點等方面轉變。
據相關機構調研,4個一線城市的育兒成本超過200萬,二三線城市的成本也上升超百萬。《2020年母嬰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每月分別在育兒方面支出的44%和30%。假設每個家庭的月收入是1萬元,平均花費在孩子身上的費用接近4000元。
另外,早教、幼兒園、義務教育和大學的費用中還不包括補習班、興趣班等,撫養孩子所要付出的精力比費用更多,再加上日常生活開支、房貸、車貸和家庭保險,經濟方面壓力巨大。
還有就是房子問題。如今的房子不僅能解決住房問題,還能解決愛情、婚姻、教育、醫療、戶籍、經濟屬性、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的問題。
根據58同城、安居客近期釋出的《2021年婚房置業報告》,擁有房產的90後結婚率為65%,沒有房產的90後結婚率僅為25%。而76.6%的受訪者不願意接受租房結婚,16.6%的人希望男方全款買房,42.7%的人希望男方支付首付。很明顯,沒有房子就很難結婚,而結婚率降低又必然影響生育率下降。
雖然目前國家已出臺多項調控房價的政策措施,但相對於居民收入,房價依舊是個大負擔,很多普通人不吃不喝一輩子,都買不起一套大城市的房子。
另外,年輕人的想法也在改變。如今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經濟和思想都更加獨立。相對而言,她們對男性的依賴程度並不高,都開始選擇晚婚晚育,甚至是不婚不育。即便是結婚的年輕人,也更關注孩子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通常,只有當年輕人的經濟能力允許時,才會考慮孩子的事情。
嬰兒潮退後的確定性機會
目前中國同時面臨“人口出生率低”與“人口老齡化”的嚴峻現實,疊加全球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中國未來面臨巨大的養老保障壓力,老年撫養比上升、勞動力人口比減小、人口紅利趨減等現象將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來自於“人口紅利”,尤其1970年左右迎來第一波“嬰兒潮”高峰,此後在1987年迎來“回聲潮”高峰,推動了中國勞動力資源的高速增長,更是創造中國奇蹟的重要源泉。
在經濟學中,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人口數量、質量影響勞動投入,人口結構、人口素質影響經濟要素生產率。據人民銀行今年3月發表的《“十四五”期間我國潛在產出和增長動力的測算研究》,我國近年來潛在經濟產出增速不斷下滑,與老齡佔比提升、人口紅利趨減等大背景下,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數量的拉動效應趨勢性下降有很大關係。
中國人口增速/結構與GDP增速
目前我國人口現狀主要從兩方面影響經濟:
首先是生產端。從人口規模來看,嬰兒潮退,我國進入人口紅利末期,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難以為繼,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驅動經濟發展。另外,從人口結構看,老齡化趨勢將引發勞動效率的下滑,拖累整體產出水平,疊加年輕人的贍養負擔加重,最終會拖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但同時會倒逼企業生產方式加速智慧化轉型。
在這個基礎邏輯下,未來人工智慧、高階製造業(通訊、電子、計算機、汽車、高階機械裝置、新材料、工控自動化)、硬科技、新能源、精細化專業化的生產領域大有可為。
其次,從消費端來看,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影響社會整體消費結構和特徵變化。我國當前的消費理念及環境與80-90年代的日本相似,正處於個性化、高階化、品質化消費時代。且由於經濟實力及文化自信的提升,國貨認同感提高。
未來隨著老齡人口占比的逐步提升,其消費需求和習慣將催生更大的“銀髮經濟”市場。有機構認為,未來十年裡“60後”將逐漸邁入老年,醫療、養老、健康產業將迎來風口。
具體來看,可關注消費端的“吃用行”領域帶來的機會,比如“吃”的領域,近年來崛起的預製菜(消費便捷化、個人消費經濟崛起);“用”的領域涉及個護家電、智慧家電(消費品質化、便捷化、老齡化);“行”的領域如智慧汽車及智慧代步工具。此外,還有健康支出領域的自檢測醫療器械、創新藥、高階醫療耗材、康復醫療(老齡化、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休閒支出領域的醫療美容(悅己型消費提升)、寵物經濟(陪伴性需求上升)等。
做好養老規劃,從資產配置開始
前面我們提到了,我國的老齡化不斷程度加深,這意味著養老產業及養老金體系將面臨巨大挑戰。公開資料顯示,當前我國推行的養老模式主要為“9073”,即 90%居家養老,7%享受社群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成本依次升高。
而在2019 年《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我國養老服務體系預計於2022年才能夠基本建成,於2035年才可成熟定型。然而老齡化人口已然處於快速增加階段,供需存在較大的錯配缺口,有相當數量的養老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鑑於我國目前的養老產業仍處於市場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居家養老模式中,養老護理人才具較大缺口,“阿姨荒”近年頻頻出現,且尚未形成具較大規模並且規範的服務體系;機構養老服務仍以公辦機構提供為主,市場化程度不足;多數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尚未考慮老年人需求。
由於我國養老金體系中的基本養老保險(佔比約為 80%),只能為老年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且有資料顯示,我國養老金已連續七年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達8314億元。而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作為第三支柱的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當前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對我們個人而言,養老還是要靠自己,需早做規劃,最好運用商業養老工具,為我們的老年生活構築財務安全網。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年金險,被稱為當下每個人的“退休剛需”。因為每個人都有衰老的一天,年金險就是一種保障你晚年生活愜意和優越的財務安排。
在資產配置的序列中,年金險是家庭財務的守門員,擁有著巨大的金融價值,可以實現鎖定利率、強制儲蓄、潛在養老金準備和現金流轉換等功能。在日計息月複利的累積下,它能助你抵禦通脹、管理風險,為你無憂的老年生活鋪路。配置年金險,能實現“強制儲蓄+理財收益”結合,可用作家庭養老現金流儲備,注重穩定長期,收益適度又安全。
另外,還可配置養老保險信託,能保證自己的養老金儲備能夠隨著時間積累的同時,實現穩定保值增值,讓未來退休生活有更好的保障。也可加入一些新型的養老社群,但通常也需要配置一定門檻的年金保險後,才有申請一個養老社群的入駐資格。這種模式主要適用於中產和富人家庭這方面的高階養老需求。
總之,在低生育率,疊加老齡化加劇的大背景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提早為養老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