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艘10萬噸級的海上養殖工船,佔海域面積19畝,年產量卻可到達3200噸,基本與國內知名的內陸湖泊查干湖的年捕撈量相當。這樣的養殖工船,在我國水產養殖領域是第一艘,在全球範圍內也不多見。
這艘船,就是即將在明年上半年交付的國信1號深遠海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我國的水產養殖界已經不是新聞了,只不過馬上就要交付,熱度又開始上來了。
國信1號,是我國最近幾年大力倡導的“深藍漁業”戰略的標杆專案,真正意義上的海上移動“藍色牧場”。
該專案是在2019年,由青島國信集團發起並聯閤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青島藍色糧倉公司等單位展開科技攻關和產業示範應用。
我們先來看看國信1號的具體引數和主要技術:
國信1號總長249.9米,型寬45米,型深21.5米,設計吃水12米,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13萬噸,設計航速10節。
船上一共有15個獨立養殖倉,能夠提供8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
養殖倉透過深層取水裝置能夠從深海抽取適宜鹽度和溫度的海水用於養殖,而且養殖倉能夠透過水體交換系統,實現與自然水體不間斷強制交換,保證養殖水質。
因為靈活機動,養殖工船能夠避免赤潮和極端天氣等不利因素對養殖的影響。
大家看了主要的引數和技術之後,肯定覺得原理非常簡單,只要船造出來,這養殖多半能夠成功。但現實和理論之間,從來都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的。畢竟是把養殖場搬到了大風大浪,遠離陸地的大海之上,為了解決各種問題,科研團隊也針對性研發了各種軟硬體,但實際情況怎樣,還是得試過才知道。
所以,在國信1號登場之前,先下水的是國信101號,也就是一條小號的國信1號,用來驗證專案的可行性。在大傢伙投入使用前,先搞一條小的試試水,沒毛病。
國信101號跟國信1號相比,明顯小了一輪,3000噸的載重量,只有本尊的3%,但該有的設施裝置都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完全能模擬未來國信1號將要面對的實際情況。
2020年11月6日,國信101號實驗船在浙江台州正式交付。隨後,2021年1月30日,國信101號在南海首次試養成功,首批大黃魚在廣東上市,6噸大黃魚一週內賣完。
國信101的試驗成功,給國信1號的正式投入運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水產養殖一哥的尷尬
業內人士紛紛把國信1號看作是我國水產養殖業即將拉開的“藍色浪潮”的序幕,因為這既符合我國發展綠色水產養殖的時代大背景,也能夠給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尋求突破開啟一道新的大門。
我國2020年養殖水產品總量為5212萬噸,佔全球養殖水產品總量的60%以上,我國在明面上是全球第一的水產養殖大國,但真實的處境卻有點尷尬。
5000萬噸裡面,3000萬噸是以四大家魚為主的淡水魚,剩下的2000萬噸海產品裡,甲殼類佔大頭,魚類只有170萬噸。整體數量大,但經濟價值更高的海水魚產量並不高,有數量沒質量的現狀也暴露了我國現階段水產養殖發展的侷限性。
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如今還是屬於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無論是養殖環境還是養殖飼料,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特別是沿海海水養殖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消耗都非常大。
經過近幾十年的粗放型發展,我國的內陸和沿海自然環境的開發基本趨於飽和,而隨著國家對自然水域水產養殖業管理的不斷收緊,我國以傳統養殖模式為主的水產養殖業勢必將會面臨洗牌。
今年,全國各省級人民政府已陸續頒佈《養殖水域灘塗規劃》,全國共劃定水產養殖的養殖區約3.5億畝、限制養殖區約6.2億畝和禁止養殖區約7.8億畝,已實現養殖水域灘塗規劃全覆蓋,規劃至2030年。
顯然,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想要實現更進一步發展,繼續走原來的老路肯定是走不通了,國家對自然水域養殖的管理只會越來越嚴格,排汙和飼料這兩塊也會很快跟進。沒辦法,環保是大勢所趨,為了吃,我們不能再消耗綠水青山。
一邊是國內水產養殖發展遇阻,另一方面,進口水產品正磨刀霍霍。無論是低端的越南巴沙魚,還是高階的挪威三文魚,都在近幾年大肆搶佔中國的水產品消費市場,我國的水產業的處境,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那怎麼辦?其中一條比較靠譜的路線就是前面提到的“藍色牧場”——把養殖場搬到大洋上去。
理想很美,現實很難
深遠海養殖並不是啥新事物,歐洲,特別是全球水產養殖大國&強國的挪威,在沿海水域開發接近飽和之下,國內的三文魚養殖巨頭美威和薩爾瑪等早就已經紛紛開始佈局。目的自然是想要突破三文魚養殖業的規模瓶頸,在高階水產品需求不斷增長的當下,獲得更大的收益,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
可讓國人鬱悶的是,這些國外養殖巨頭的深遠海養殖裝備大部分卻都是由我國的造船廠代工建造的。因為我國在船舶和網箱等建造方面,不但技術成熟,更主要的是材料和人工成本便宜,深受歐美養殖巨頭的青睞。
挪威薩爾瑪“海洋1號(Ocean Farm 1)”、Nordlaks Havfarm 深水養殖工船、挪威皇家三文魚公司“半潛式離岸網箱”等等,都是近幾年全球水產養殖業界的明星專案,也都是由我國的工廠代工建造。
養殖巨頭們打得一手好算盤:從我國購買廉價的裝置,養出來三文魚,再來搶佔我們的高階海鮮市場。
深遠海養殖既然是大勢所趨,而且我國在裝置建造方面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啥不自己搞?我們也確實沒有閒著,從2018年的自主研製的深藍1號深遠海網箱,到現在的國信1號,都顯示了國家想要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決心和信心。
但是光有這些就想要搞好深遠海養殖還遠遠不夠。深遠海養殖在全球範圍內都算是新興產業,是個全新的領域,大家基本都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因為屬於重資產投入行業,而且除了各種未知技術難題要克服外,相關的產業鏈也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前期發展肯定是以燒錢和積累經驗為主,能不能賺錢,啥時候才能賺錢得看緣分。
挪威的三文魚巨頭有實力自己搞,可對我們國內的水產養殖企業來說,並不現實,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沒有實力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開展深遠海養殖,只能靠國家牽頭。
跟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遠洋漁業一樣,國企在各路科研機構協助下帶路,等稍微有點眉目了,再鼓勵民營企業跟上,慢慢打造整條產業鏈。
養殖工船航母群
國信1號就是我國發展深遠海養殖的“帶頭大哥”。專案目標是打造30-50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的叢集,最終實現30萬噸的年產量。雖然要實現這個階段性目標,至少要5五年起步,但這個30萬噸的產量還是很可觀的。
我國現在海水魚的年產量也就170萬噸左右,30萬噸接近總量的20%了,發展深遠海養殖確實能夠讓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在產量上實現新的突破。
因為是在遠海操作,大水面大水體的自淨能力強,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產養殖對水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傳統沿海網箱養殖無法比擬的環保優勢。
而且因為靈活機動,養殖工船可以在北方進行高價值的三文魚養殖,也可以到南方進行軍曹魚、石斑魚和大黃魚等魚種的養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我國中高階水產品消費市場。
結語:
如果我國的深遠海養殖能夠在國信1號專案的帶領下搞起來,必將成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新生力量,能夠助力我國的糧食安全。當然,這個週期可能短不了,畢竟深遠海養殖是全新領域,充滿未知,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只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