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儘可能邏輯嚴密、不帶入主觀立場地進行評比,確立幾個原則,並進行分析:
(1)兩將對戰,除特殊情形,不存在放水。李典勸阻曹仁去打新野,在對陣趙雲時,“約戰十數合,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陣”,並再次勸曹仁退軍回樊城,曹仁大怒:“汝未出軍時,已慢吾軍心;今又賣陣,罪當斬首!”,可見,陣前出工不出力有賣陣嫌疑,會被處以軍法。故馬超二十合擊敗張郃,是實打實的戰績,絕無張郃不賣力一說。
(2)年齡影響武力,而武將年齡須依據作者上下文提示,無提示,則當壯年處理。
(3)武力差距越大,詐敗回合數越短;詐敗回合數越長,武力差距越小。倘若詐敗時間為十合,則雙方在正常情況下必能打至二十合不敗,以此類推,詐敗時間為二十合,雙方必能打至三十合不敗,詐敗時間為三十合,雙方在正常情況下必能打至四十合不敗。
從這個原則出發,考察曹洪的武力定位:曹洪詐敗甘寧,用時二十合,詐敗韓當用時三十合,已知甘寧≈淩統≈張遼【理由是孫權拿甘寧與張遼進行對比,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而甘寧、淩統二人經常見面互懟,實則誰也壓制不了誰,並且張遼曾五十合平淩統,故三人實力相近】,甘寧>韓當,假設曹洪>甘寧,則曹洪>>韓當,則韓當在常態下必不能與曹洪交手至四十合而不落下風,故甘寧≥曹洪≥韓當。
(4)體力損耗影響武力發揮,且力氣損耗必有一個臨界值。詳見關羽敗走麥城一例,潘璋、朱然率兵圍住關平,關平“孤身獨戰,力盡被執”,而傅彤奮力衝突“不下百餘合”不得出,吐血身亡。可見,作者也認為體氣損耗會影響武將狀態。
如何確定損耗體力的臨界值?以魏延為例,他十合擊敗楊柏,再十合擊敗馬岱,魏延去追趕時被馬岱射中左臂,馬岱返回追趕魏延,張飛上前十合擊敗馬岱。依情形看,魏延是在力氣有損耗的狀態下,對戰無損耗的馬岱,而張飛是力氣無損耗去對戰力氣損耗的馬岱,結果魏延、張飛用時都是十合,說明:要麼十合的力氣損耗還不能對武力發揮造成顯著影響,要麼,魏延>張飛,但這不可能(後面講述)。
再看馬超一例,馬超先八九合擊敗於禁,又數合擊殺李通,再二十合擊敗張郃,再戰曹洪,四五十合才令曹洪刀法散亂、氣力不加,而張郃≈張遼≈甘寧≥曹洪,故馬超與曹洪交手的前三十合必令馬超體力有所損耗,才讓他擊敗曹洪用時比張郃長。綜合而言,十合的體力損耗不至於顯著影響武將武力發揮,而三十合又明顯影響了武將狀態,於是取箇中間值:二十合作為體力損耗的臨界值。
(5)先出馬助戰的一方,或先鳴金收兵的一方,即使字面上不分勝負,也應當認為是略微處於下風。以韓當戰劉表部將張虎為例,兩人戰三十餘合,“陳生見張虎力怯,飛馬來助”,如若上風或完全平手,是沒多少必要上前助戰的。又如關羽戰徐晃八十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也說明右臂少力的關羽已經處於下風,關平這才鳴金,而徐晃一方反倒沒有鳴金,表明魏營認為徐晃上風。
(6)一方來援的軍馬對單挑中的另一方武將有一定的干擾作用。詳見“文丑後面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回走”。
由原則(5),張飛戰呂布,關羽助戰,可得:呂布>張飛,徐州城下,張飛戰呂布一百餘合,劉備急鳴金收軍入城,仍得:呂布>張飛。張飛兩次戰馬超一百合,都是劉備鳴金,而馬岱一方卻無鳴金,故馬超>張飛,還有兩條證據可佐證這一結論,那就是馬超二十合擊敗張郃,而張飛二十合擊敗不了張郃。
汝南之戰,“飛奮力殺退夏侯淵”,渭南之戰,馬超“於亂軍中遙見曹操,就撇了夏侯淵,直取曹操”,能一邊對戰夏侯淵,一邊注意曹操位置,說明打夏侯淵要比張飛遊刃有餘。
趙雲一槍刺高覽下馬,殺散其後隊,“又來前軍獨戰張郃”,三十合令張郃敗走,對比馬超十合擊敗於禁、擊殺李通,又二十合擊敗張郃,戰張郃前馬超所用時長長一些,但“獨”字的用意很特殊,說明是趙雲一人對戰張郃及張郃手下,如果一對一單挑,擊敗張郃用時必少於三十合。但因無法確知張郃兵力,故只能大致得出趙雲、馬超武力相當,即馬超≈趙雲。
呂布用時不到十合令夏侯惇不敵,而夏侯惇十合詐敗關羽,還能且戰卻走,顯得比較從容,所以:呂布>關羽。而呂布一把將離座的紀靈扯回,“如提童稚”,這種情形或者是力量的絕對碾壓,或者是武藝的絕對碾壓,但無論哪種,都說明紀靈遠不是呂布的對手,而關羽戰紀靈三十合佔上風,再次證明:呂布>關羽。關羽戰紀靈三十合,令紀靈大叫:“少歇”,張飛不十合刺紀靈下馬,是否能得出張飛>關羽?首先紀靈大叫少歇,就已經表明紀靈感受到了關羽對其自身的壓力,招架不住,請求休戰。
先前,劉備已破解了曹操的兩虎競食之計,結果曹操又弄出一手驅虎吞狼之計,劉備得尊奉王命,不得不去打袁術,最好的辦法就是既打退紀靈,又不過分得罪袁術。所以有理由認為關羽對陣紀靈此戰沒有盡力,這是特殊情形下的放水。
假設關羽已盡力而只能三十合上風紀靈,卻三合令文丑心怯,則紀靈>文丑≥徐晃,張飛不十合擊殺紀靈,那就絕對有把握十合以內擊殺文丑、徐晃,文丑又五六十合平少年將軍趙雲,從而張飛>>馬超≈趙雲,故假設錯誤,關羽對戰紀靈未盡力。關羽斬殺顏良屬於偷襲,卻也屬於半個有效戰績,因為武力低的一方突襲武力高的一方未必得手,武力高的一方突襲武力低的一方必定得手。趙雲突襲高覽,黃忠突襲夏侯淵都和關羽突襲顏良類似,故關羽≥顏良。另,關羽三合令文丑心怯,說明文丑自認不是關羽對手,但若繼續打下去未必堅持不了二十合。
又趙雲出場時的身份為“少年將軍”,書中明確寫有三個“少年”出場的年齡,一個是馬超,年方十七歲,另一個是孫桓,二十五歲,再一個是諸葛尚,十九歲,故推測趙雲此時的年齡不高過二十五歲,戰場經驗遠不如已經成名的文丑,但即使是長坂坡之後的趙雲,也不能保證二十合就擊敗文丑,所以關羽>趙雲。文丑對比呂布,也遜色一籌,呂布不數合令公孫瓚敗走,文丑不十合令公孫瓚抵擋不住。
對比趙雲、張飛,張飛不數合令邢道榮氣力不加,而趙雲刺斜裡殺出,一槍刺邢道榮於馬下,這個算不算突襲呢?應該不算,因為邢道榮沒有被突襲所應有的那種“大驚、措手不及、大駭”之感,所以仍舊是趙雲≥張飛。
所以就是:呂布>關羽>馬超≈趙雲≥張飛>張郃≈張遼≈甘寧≥曹洪≥韓當。①
一般在作者心中,眾多武將都會有一個模糊的高下定位,這種模糊的定位會潛意識投射到文字創作中,於是除開擊敗張郃這一直接戰績對比,仍有其他側面證據證明馬超、趙雲略微高於張飛。
在續篇中將加入黃忠、顏良、文丑等各武將進①式中,以完成整個三國重要武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