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除了喜歡月夜、古松、山水、人物、花鳥、蟲魚以外,還喜歡一個表現的主題,那就是園林。元代之前,山水畫中園林往往以背景出現。像倪瓚、李息齋、高房山等人多創作空山茅亭,並不熱心園林構圖。
明代以來,隨著江南園林的日漸興起,文人園林的發展突飛猛進。文徵明、仇英等都是擅長園林構圖的大師。如《東園圖卷》、《漢宮春曉圖》、《西園雅集圖》。而園林在文人的筆下,變成了一個表達生命境界的世界。
文徵明的《飲王敬止園池》詩中說:“籬落青紅徑路斜,叩門欣得野人家。冬來漸覺無車馬,春去依然有物華。坐愛名園依綠水,還憐乳燕蹴飛花。淹留未怪歸來晚,缺月纖纖映白沙。”這裡的王敬止就是指的拙政園的最早的園主人,他是蘇州人,做過御察監使。在他退官還鄉之後,在自己故鄉買了一塊地,花費了餘生的精力,營造了拙政園。因為文徵明跟他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他(文徵明)多次給拙政園作畫,還留下了《王氏拙政園記》以及他描摹的當時明代的拙政園每一幅畫,他都給他配了詩。
文徵明畫中的園林,並非單純是人的活動場所,而是經過他心靈過濾後的有代表意義的空間,一個清淨池,一個理想的純度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言:“老不關時事,聊從造物遊”。這種厭倦了官場,遠離世俗的隱逸文化在中國古代文人的世界中甚是普遍。在生活上追求返璞歸真;在物質上追求樸素無華;在精神上性情清潔。這一切並不是證明自己有多麼高出世表。而是與萬物平等,與眾生共呼吸,才是他們的追求。砍柴打水,事必躬親便是道。
作為“隱逸文化”的實踐者,文徵明過著“酒散風生棋局,詩成月在梧桐”的既平淡又充滿藝術化的生活。他的園林不太大,房屋不太闊,家產不太富,在小山樹叢中安心,在山林場圃中悠遊。做到了遠俗不傲世,清淨不清高。
人生最美好的事便是,會友、喝茶、賞月、盪舟、觀景、送別等等。而這一切就發生在院內、村外、溪旁、山下,表現出與當下有關的那些直接生命體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