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作為人類感知外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衍生的醫療產業是市場公認的黃金賽道。
根據權威資料公司智研諮詢釋出的報告顯示,2018年,眼科藥械院內銷售額在美國為2.3億美元,中國為1.41億美元。而在患者數量上,以視網膜疾病為例,2018年中國視網膜疾病患者數量達到1100萬,是美國視網膜疾病患者數量(300萬)的約3.7倍。這意味著,中國眼科治療領域存在著大量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遺憾的是,無論是藥物還是眼科器械領域,國內有競爭力的創新平臺公司嚴重缺位。近年來,隨著相關利好政策的不斷推出加之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資本對創新藥械的關注達到空前高度,作為兼具醫療屬性和消費屬性的領域,眼科賽道迎來了眾多的入局者。
成立僅兩年多的極目生物就是其中一家頗值得關注的眼科新貴,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胡海迪博士(Dr. Eddy Wu)在創立極目生物之前,曾先後任職諾華製藥總部,擔任亞太、中東和非洲國家的區域醫學負責人;艾爾建醫療中國區執行醫學總監;拓臻生物中國區負責人等職務,豐富的履歷使他獲得了國內外眼科領域的很多第一手經驗。
極目生物創始人兼執行長胡海迪博士 (Dr. Eddy Wu)極目生物創始人及執行長
在此過程中,憑著對眼科行業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洞見,胡海迪博士發現了眼科領域蘊含的巨大需求空間。於是,他選擇創立極目生物,並制定了“雙引擎”的特色發展戰略,希望在彌補國內外眼科治療領域的差距外,也能開拓更廣闊的眼保健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1月中旬,極目生物還與“中國眼谷”——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以下簡稱“溫眼”)達成了全生命週期的戰略合作,快速推動極目生物的研發和商業化速度。
那麼,中國眼科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究竟有哪些?中國和成熟市場的差距有多大?極目生物打造的眼科發展模式是什麼?能發揮怎樣的差異化優勢?這種模式又將打造怎樣的“實踐典範”?帶著這些疑問,36氪專訪了極目生物的創始人兼執行長胡海迪博士。
彌補中國眼科市場需求差距
36氪:作為行業“老兵”,您對眼科市場需求的洞察是什麼?眼科領域具有哪些特殊性?痛點有哪些?
胡海迪博士:首先,即便是中國人口龐大,大家也越來越重視眼健康,但相較於其他的治療領域,國內眼科市場依然沒有爆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缺乏突破性的前沿科技,國內大部分公司將更多精力投入在一些低廉的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或是像人工淚液這類產品。
因為眼球比較封閉加上免疫豁免,眼科比別的領域更復雜、很難攻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太多,大家都在走“easy”模式,競爭都落在價格局面。一款眼科產品在國內想要獲得相當的領導地位,必須具備對應的突破性和革命性。
另外,與其它治療領域不同的是,眼科還具有消費品屬性,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眼科疾病對於每個家庭和生命體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譬如近視、老花和乾眼,它直接關乎病人的自我體驗,這很值得我們投入時間。
36氪:您在諾華和艾爾建這些跨國大藥企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履歷也很光鮮,是什麼促使您創立極目生物?
胡海迪博士:首先,也正是因為我自己曾在跨國藥企工作,我瞭解到,在歐美或是世界一些其他地區,眼科的技術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好。全球已經有在眼科領域運用基因治療的獲批案例,也有在給藥方法和一些技術上的突破。但中國在這方面卻十分落後,很多公司還是投放大部分資源在一些仿製藥、生物類似藥的研發上。
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需要突破性的創新,需要把世界上更好的產品與技術帶來中國。
其次,從行業環境的角度,當我2015年加入艾爾建中國時,發現在其他大多數治療領域,中國基本可與歐美的創新技術和療法齊頭並進,但就眼科而言,中國現有的技術和療法卻遠遠落後於發達市場。不只是醫生無法獲得最尖端的診療工具來治療患者,患者也無法從全球最先進的療法中受益。
再結合眼科市場龐大的需求,我想建立一家公司,引入最新的創新技術和療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大程度地惠及患者和整個社會。
36氪:即便受到這樣的目標驅動,但創新藥企在人才招募上也在趨向內卷,咱們團隊是如何搭建起來的?
胡海迪博士:我認為我們的團隊,我們的人員,我們的人才,是一個企業創新的最核心資產。極目生物的員工都有堅定的共同理念:他們之所以選擇加入極目生物,是因為極目生物有情懷、有溫度,並且同時兼顧兩端,大部分其他企業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仿製藥、人工淚液等創新度低的專案上,這些產品即便是有一定市場價值,也很難實現具有突破性的眼科醫療價值;另外,我們的企業價值觀是:公開透明、互相信任、主人翁精神、賦能和追求卓越,極目生物願意創造出一個安全的氛圍給到每一個員工,讓每一個人在既定的工作崗位上面創造力量,也可以不走尋常路,打破壁壘引領創新。極目生物有著非常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理念,沿著這個根基去尋找相應的人才就會非常順利。
“雙引擎”的發展戰略
36氪:那說到發展戰略,極目生物的方向是什麼?
胡海迪博士:我們主要解決兩塊的需求:一方面是過往沒有解決的眼科疾病治療需求,譬如青光眼引起的視網膜退化;另一方面是一系列以照顧到中國和亞洲人為主的眼科治療產品。這就需要有強大研發能力的團隊。
舉例來看,以葡萄膜炎性黃斑水腫為例,中國有百萬級的病人,但國內尚無獲批的治療藥物,臨床上存在巨大的未滿足需求;另外,中國還有極具特色的“角膜市場”——中國不僅缺少眼科醫生也缺少角膜捐贈者,所以開拓研發替代角膜移植的產品和診療手段就有著巨大的前景和價值。
其次,則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輕鬆醫療”市場,即針對那些影響到你日常生活質量的眼健康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包括近視、老視、乾眼症等,為其提高眼保健和眼科消費的科技產品。在這個領域,暫時也沒有龍頭企業可以帶領大家開啟市場,極目生物有很大的機會和潛力在這個領域做強做大。
概括來說,即左手著眼於突破性的創新科技,右手佈局更廣大的消費群體,也就是我們公司強調的“雙引擎”發展戰略。
36氪:那在產品開發上,有哪些具體思路?
胡海迪博士:在創立的初期階段2019年,國內眼科賽道發展較慢,相比歐美市場和其他成熟市場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此外國內眼科治療領域存在著供給和需求的巨大鴻溝。
在這個大前提下,極目生物計劃首先“快步跟上”,透過合作引進的方式找出研發成熟商業化風險低、前瞻性好、市場潛力大、有獨有技術、創新性高的產品,一面奠定了創新管線基礎,一面推動公司運作良好起步。
與此同時,從“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的釋出,到“健康中國2030”行動中對於健康用眼及有關眼病的預防政策,國家相關利好的不斷髮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後疫情時代健康意識的提升,都在推動眼科行業穩步向前發展。極目生物積極搭建自研團隊,大力開拓自主產生IP:除了和院校合作進行成果轉化外,也會同合作方一起共同發展新產品;目前,我們也入駐了強生JLABS,為拓展自研管線做準備。強生創新上海JLABS除了能提供學術支援外,它的全球實驗室網路也能為我們的研發提供幫助。
36氪:能否以目前的產品管線來具體談一談?
胡海迪博士:目前,極目生物佈局了多個產品管線,既涉及診斷也涉及治療,還有日常眼保健產品,進展不一。舉例如下:
ARVN001(Arcatus/鋒脈),是一款曲安奈德脈絡膜上腔(SCS)注射混懸液,用於眼後段給藥以治療可嚴重損害視力的葡萄膜炎性黃斑水腫,目前已經FDA獲批上市,即將在海南樂城先行區試用。
極目生物脈絡膜上腔注射療法ARVN001(Arcatus/鋒脈)
ARVN002,這是一種微劑 量阿托品的藥械組合產品,用於治療兒童進展性近視,採用了MAP微矩 陣藥膜專利技術,與傳統滴眼液相比給藥量減少約80%,能極大程度降低藥物的系統性和區域性暴露,降低不良反應的風險。
ARVN003則是一種針對老花眼(老視)的藥物治療方法,有效成分為匹羅卡品(毛果芸香鹼)。不過,與阿托品類似,匹羅卡品的滴眼液產品同樣面臨著劑量過大導致的一系列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在極目生物的微矩陣藥膜技術面前可得到有效解決。
極目生物微矩陣藥膜遞送近視療法(ARVN002)和微矩陣藥膜遞送老視療法(ARVN003)
另外,公司還在研了一款角膜內皮功能障礙細胞療法——ARVN901,目前正在體外實驗階段。這個療法有望取代角膜內皮移植術。該細胞療法在日本已經能夠有長達5年的人體資料。
角膜內皮功能障礙由角膜內皮受損導致,可能造成角膜內皮受損的原因有多種。目前中國有超過100萬角膜內皮功能障礙患者,對於重症患者而言,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角膜移植術。但因為在實踐中供體角膜嚴重短缺,中國只有約不到10%的患者能夠順利接受移植手術治療,移植手術也存在很多風險。
36氪:結合這些產品管線談談,極目的差異化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海迪博士:主要在於兩個方面:首先是創新技術,譬如我們引進了微矩陣藥膜專利技術,它能避免傳統給藥方式的弊端,譬如滴眼液過量暴露於眼球,以及可能產生的感染問題,這對敏感人群、近視人群、小朋友、年長人群來說,用藥體驗會大大改善,也能提高依從性。
其次是創新商業模式,我們希望透過藍芽連線、APP和網路啟用等技術,搭建面向一個家庭里老中青三代人的眼健康智慧“生態圈”,形成“產品+服務”的閉環,讓有需要的家庭成員,都能透過極目生物搭建的私密化社群彼此連線,分享清晰視界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
舉例來說,一個兒童近視眼患者的家長,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可以藉助智慧化工具,如自己的手機端APP,實時瞭解家庭成員的眼健康管理進展。一個患有乾眼的白領消費者也能有機會了解到老花眼產品的相關資訊,為有需要的父母,提供更為科技、高效、便捷的解決方案,盡上一份孝心。
這種模式對企業的好處在於,除了有利於品牌口碑和生態打造之外,未來也不需要過多的銷售代表,可以藉助院內+網路渠道並駕齊驅的方式,加速實現“雙引擎”戰略。
打造眼科創新生態
36氪:這樣看來,極目生物區別於一般的藥械公司,那您如何定義這家公司?
胡海迪博士:我們想做成一家專注於創新科技的公司——絕大多數產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屬性,只是我們選擇了眼科這一領域作為攻克物件。
36氪:全球只要提到眼科院校,很難不提到溫眼(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咱們是什麼契機和他們達成戰略合作,這個模式未來是可複製的嗎?
胡海迪博士:在國內深耕了很多年,跟“溫眼”的醫生都是老朋友,他們非常認可中國眼科改革的力量,“溫眼”作為一家全生命週期的醫院,會給我們很多支援,包括院內技術轉移、研發支援(譬如材料、動物實驗)、在研產品、臨床推廣等,我們會得到一個全方位的、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合作。
以這個合作作為示範,未來我們也會推動更多的醫院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目前也和一些高校共同探討合作,譬如我們最近就和香港大學眼科學系達成青光眼基因治療專案的合作,期望實現學術轉化的同時,幫助到更多的病人,共同打造眼科創新生態。
36氪:最後想請教根據您的觀察,資本目前的態度是怎樣?眼科領域目前整體的發展趨勢是怎樣?
胡海迪博士:眼科不是一個能被忽略的市場。不過,中國的醫藥投資這幾年才發展起來,大部分投資機構還是更願意投資腫瘤、免疫、病毒這些領域。但眼科有很多特殊性,收費模式、商業空間、成藥性等都和其它領域非常不一樣,如果他們依賴過往經驗,很可能會出現一些誤讀。不過,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生態圈越大,頭部公司的價值也會愈發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