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發了個朋友圈,說解鎖了一個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
插播一點我之前做親子英語【我的目標人群主要是3-10歲】的一些做法,我一直跟家長確認,對孩子學英語的目標要求是什麼。並且我一直強調,多輸入【不管是遍數上還是廣度上】,一定要有大人追蹤,親子互動。因為我本人是應用語言學出身,所以我的做法之前就有語言學的原理支撐,今天的理論主要是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支援了我之前的做法。
先說的第一個理論,這篇論文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表於1996年的science期刊上。這個是原文我貼在這裡。http://pzacad.pitzer.edu/~dmoore/1996_Saffran,%20Aslin,%20Newport_Stat'l%20Learning%20at%208%20mos_Science.pdf
這是影片內容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5fVH6iV2s
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嬰兒切分語言詞彙,用的是機率統計的方法。也就是說,嬰兒學習語言的方法是統計學習。
因為一直以來,嬰兒的行為學試驗是很難的,心理學家剛剛掌握了一個讓嬰兒”回答“問題的方法。也叫扭頭實驗法。
文中實驗人員給小嬰兒播放一段音節,如果嬰兒聽到了熟悉的單詞,就可以回答哪裡是單詞的邊界。因為語言學家認為嬰兒學習語言首先需要進行詞的切分。,寶寶不僅可以理解語言,而且是先理解,然後才能產生語言科學家假設嬰兒切分詞語用的是條件機率的方法。
透過一系列的實驗,人們確定,很多情況下,嬰幼兒學習語言是利用統計規律的。
再進一步引申,學齡前兒童都是透過總結統計規律的直覺來學習的。
這個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跟家長說多輸入,不管是遍數還是廣度,都需要把量給夠。【當然有極少數天才兒童,可以一遍即可,過目不忘】
不過,統計學習並不是語言學習的全部,卡梅隆大學的Erik教授認為,和那些不擅長統計學習的嬰兒來說,擅長統計學習的嬰幼兒的詞彙量增長更快。
因為,其他動物的確也會統計學習。儘管我們認為統計學習對語言很重要,可是其他物種也能夠這麼做,但卻沒有發展出了人類的語言。有學者認為,之所以人類只有擁有語言,是因為只有人類同時擁有統計學習和其他那些必要的能力。
只不過,目前這個其他必要的技能還有爭論,並沒有定論。
關於其它必要的能力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界有各種各樣的理論。有些人認為要擁有語言,在統計學習之外還需要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意思是你需要意識到他人可能擁有和你不同的想法。
第二個理論是0-5歲的嬰幼兒主要是靠和大人的交流來學習的。即社交學習
2歲以前的小朋友其實沒有辦法透過電子產品掌握語言的,5歲以前看電子螢幕過多會影響小孩的語言發育和認知水平。
要想孩子語言發育好,多跟她說話,多跟她溝通,有效溝通有效陪伴。
寶寶還能夠天然察覺語言中情緒的部分。兒童語言學領域中的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種能力並非是寶寶們後天習得的,而是聽覺系統先天具有的。 他們剛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被各種輕聲柔和的語言包圍,比如說:哦、好棒呀、真好。一切都平靜祥和。然後他們一旦聽到很快很高調的聲音,就會自然地想到,天吶,我受到了驚嚇。這是耳朵聽到聲音後很自然地反應。
所以,我在親子英語任務包裡面設定的多輸入和基於遊戲社交需求的語言輸入輸出,是有科學依據的。
以及其他家長也可以借鑑這種方式去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本文內容參考文獻:
楊瀅博士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腦開發課》
https://neu-reality.com/2019/05/erik-thiessen-how-do-babies-learn-language/
http://pzacad.pitzer.edu/~dmoore/1996_Saffran,%20Aslin,%20Newport_Stat'l%20Learning%20at%208%20mos_Scienc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