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755期)
誰都不可否認,兒童閱讀已經到了人人重視的階段。甚至有一線老師感慨:“作為老師,不談兒童閱讀這幾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合格的。”
如此這般,兒童閱讀理所當然應該高速發展。但也有人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繁榮了童書市場,卻枯竭了閱讀慾望;繁榮了推廣層面,卻枯竭了閱讀興趣。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可以盡最大努力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但很多時候,由於選錯了方向,反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兒童閱讀?作為家長,怎樣做才能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廣東省特級教師、深圳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兒童閱讀推廣人李祖文老師對兒童閱讀展開以下幾個追問。一起來看看吧!
這些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呢?在追問中思考,或許你會豁然開朗!
追問一:
“兒童為中心”還是“成人為中心”?
關於閱讀主體的問題,相信大家的答案會是一致的:兒童。
但是,我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真的是以兒童為中心嗎?
兒童讀什麼書,成人來告訴他們;兒童如何讀書,要聽成人安排;讀完要探討什麼,成人來確定……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閱讀是打著“兒童為中心”的“成人立場”。
我們需要認真反思,是不是存在著“不放心”的心態,是不是帶著功利性的讀書角度?
真正的“兒童為中心”的閱讀,我覺得應該是——
讀什麼樣的書,我自己來做決定,我有選擇自己讀什麼書的權利。
我可以先讀一部分,然後放下,等過一段時間再讀,甚至我只想讀其中一部分,我有讀多少的權利。
讀完一本書,甚至沒有讀完,我都可以參與討論與分享,當然,我也可以不討論分享,我可以與同伴、老師分享,我也可以跟親人分享,我也可以與小寵物甚至小公仔分享,我有著決定討論什麼的權利。
選擇讀一本書,我可能是為了學到什麼,也可能是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更有可能就是無聊時翻翻,我有無目的閱讀的權利。
追問二:
“策略的學習”還是“知識的獲得”?
“知識的獲得”是讀書的一個目的,特別是知識性的科普讀物。
“策略的學習”是關注於孩子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運用何種方式方法去解決閱讀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我們成人在引導孩子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似乎過於偏重“知識的獲得”,而忽視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困難的解決方法與閱讀能力的提高。
不同的孩子會存在不同的閱讀障礙,每個人的閱讀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教給孩子一些閱讀的策略,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向前走一步,在碰到“閱讀障礙“時,可以找到應對的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任務單”“閱讀單”去關注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
“讀這本書的過程,我在什麼地方停了下來”“讀這本書,我在什麼地方實在是讀不下去了”“讀這本書,我真的很想跟書中XXX說兩句”“讀這本書,我還有不懂的地方是什麼”等等。
追問三:
“閱讀的樂趣”還是“閱讀的績效”?
有人認為,“樂趣”本就是“績效”的一方面,並不矛盾。但現實中,很難做到兩者的有機統一,甚至出現了極其強烈的矛盾衝突。
或許有人未必覺得自己的實際行為就是指向“績效”,但實際做法已然如此——
我們要讓孩子在閱讀書籍的同時記錄下“書名、作者(包括譯者)、出版社”等圖書資訊。
我們要讓孩子記錄下“閱讀的時間、閱讀的天數、每天閱讀的頁數”等閱讀過程的資訊。
我們要讓孩子在閱讀書籍時記錄下“好詞好句、感受、反思”。
我們要讓孩子閱讀後,完成規定的作業,做一做相關的練習題等等。
我們要求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必須要記錄幾張這樣的單子,然後將其編輯成冊,美其名曰——“閱讀存摺”“閱讀銀行”等等,展示出來。
是的,用一些輔助的工具幫助閱讀無可厚非,但關鍵是,每本書都要如此嗎?
或許,我們兒童閱讀的開展,即便是如此的好光景、好環境,仍然沒有更深入一步的發展,可能與我們過於重視“閱讀績效”有關係吧!
追問四:
“親子閱讀”還是“同伴閱讀”?
“親子閱讀”就是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在孩子的課外閱讀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伴閱讀”是同伴學習在閱讀領域的應用,閱讀同伴之間透過合作的形式對整本書進行探究、閱讀、理解、感悟的過程。
目前,“親子閱讀”佔據了兒童閱讀推廣的主流。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同伴閱讀”的作用。
人都會有“從眾”心理:周圍人做什麼、周圍人玩什麼、周圍人談論什麼,我們自然也會更關注什麼。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讀的是經典,但周圍的孩子讀的是漫畫或者一般的流行類小說,那麼讀經典的孩子的關注點還會停留在讀經典嗎?”
其實不必只說孩子,我們成人更是如此,往往我們的閱讀品味和環境有很大關聯。
但目前來說,我們對“同伴閱讀似乎重視得不夠:“親子閱讀”可以輕鬆地將閱讀的主體與責任交予家長;而“同伴閱讀”則需要我們建立這樣的小型讀書會、跟進這樣的讀書會,協調不同家庭之間的關聯,甚至有時候需要跨班級、跨學校、跨地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如果我們真的如此嘗試,或許會給孩子更好的閱讀指引,真正延續和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來源:我是李祖文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