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池家祖祠,送走池乃貴老哥,我再次徒步回到棟仁村鄭家小賣部取行李,然後返回銘溪村路口尋找去廣平鎮的車,準備前往萬宅村找尋下一個土堡——紹恢堡。
正在我左尋右看找車時,有一個麵包車說要去廣平,我便與車主約好,隨後到邊上一個小店吃了一碗豆腐湯外加一碗米飯,打發了這頓“二合一”的早、午餐,然後乘坐這輛麵包車前往廣平鎮。
麵包車到了廣平鎮後,直接租了一輛三輪“蹦蹦車”去萬宅村尋找邵恢堡,還好,邵恢堡在當地比較有名,大妹子開的三輪車一路顛簸,直接把我拉到了邵恢堡前。
邵恢堡是到了,但鐵將軍把門,無法入內,於是,我先在周圍轉了轉看看地形,然後爬到旁邊的山上拍攝邵恢堡全景。
紹恢堡,是萬宅村的余姓世祖餘生權在63歲的高齡,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49年)建築起了這座集居住與防禦功能於一身的土堡。這座依山而建的佔地面積達2300平方米的土堡是典型的土木結構,歇山頂,坐北朝南,共有大小房間72間。堡的左、右、前方為單層,後兩層。在前正中以及右邊各開一門。建造者充分利用了山勢地理的條件進行科學的規劃,從下到下依次降落,簷簷重疊,佈局合理大方。
當我在山上看到邵恢堡全景時,我心裡一陣激動,因為我終於看到了一座內外均完完整整儲存下來的一座土堡!
萬宅紹恢堡,建築宏大精美,結構儲存完整,是大田土堡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堡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圍龍屋"式建築格局,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為一體,是一座府第式"五鳳樓"民居。
看到這樣一座土堡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今天這一路的辛苦就啥也不覺得了。
為了進一步美化這座土堡,我又往山上多爬了一段,用山上的竹林做前景進行了拍攝,真是大美啊!
看過了邵恢堡的側前景,我又在山上繼續尋找不同角度來拍攝邵恢堡。
拍攝完全景,下得山來,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我便想著去周圍的農戶家去詢問看堡人。當我走進一戶離邵恢堡最近的人家詢問時,果然邵恢堡的鑰匙就在她家。當我說明來意,她二話沒說,就直接把鑰匙交給了我,於是,我獨自回來開啟邵恢堡的大門,來了個邵恢堡的“獨遊”。
邵恢堡主體建築呈中軸線分佈,依次有外壕、堡牆、前天中、前堂、中天井、廂房、正堂、花臺、兩側護廂、環牆廊房等,進入堡內,漫步在前庭後院,細品精美建築佈局,置身雕欄畫棟,仿若穿越時光,曾經繁華浮現。
這個部分是前庭,寬敞而大氣。
這是土堡內的排水系統,從後山到前庭,順山而下,順流而下,自然天成。
這是中間的院落,我是本著先旁邊後中間的順序進行遊覽拍攝。
開三輪車的大妹子看我千里迢迢地過來租了她的車來到這裡,懷著一顆好奇的心跟我進了土堡。也許此時她在想,這位老姐這是來幹啥的?這樣的破房子有啥看頭,她就在門口看了一眼就轉身出去了,留下我一人繼續在這個土堡內“尋寶”。
在這座土堡內,我也終於看到了當年土堡內居住的房屋及內部構造。這是靠著土牆一圈建造的供人居住的一間間房屋。
這是房屋的內部結構。左邊是靠牆的一側,從破損的部分,還可以看到堡牆下部的礎石塊。
四面的牆壁都是用木板相隔,再刷上白灰。房間裡乾乾淨淨,地上鋪著木地板,這樣的居住環境在168年前可算是高檔居室了吧?
這個部分是後堡,隨地勢自然增高,不僅顯示出了房屋的氣勢,同時也增強了光亮度。
這是沿著後堡牆建造的二層樓房屋,這裡應該是視線最好的房子了。用現在的詞語說,應該稱為觀景房。本來我是想登上二樓“觀景”的,但看那排破破爛爛的樓梯和缺東少西的樓板,最終還是沒能上去。
土堡的一圈都是這種格局的居住房。資料裡介紹,這樣的房屋大大小小共有72間,在一座堡內住個200-300人沒有問題。
土堡在建造時,還考慮到農家生活的方便,土堡左右建有配套的設施,如雜物間、豬欄、廁所等。
土堡中心的正房是四合院格局,採用扇路分明的清代穿式結構,採光度好,通風性強。
據說,當年餘生權選擇此處建堡還與一個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的傳說有關。傳說當年餘生權的哥哥先在此地放母鴨,結果沒多久母鴨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於是,哥哥就認為此地的風水不好,就選了更下面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承繼堂”的房子。作為弟弟的餘生權不知出於何因,卻選擇了此地建造了這座紹恢堡。
在傳說中當然無法得知當時作為弟弟的餘生權為何要固執地選擇哥哥所認定的風水不好之地建造自己的建築作品,但可以肯定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風水說,紹恢堡的大門才空曠了百餘年。在這樣的傳說裡出現了一個沒有名姓,但顯然說話相當有權威的風水先生。這位風水先生斷定此處是虎形風水,將來一定會出一個大人物。而至於這大人物具體出於何代何年,天機不可洩露。而正是基於此,土堡的大門上方有石匾就空了,據說必須等這個大人物出現後,才能由他親手題寫上紹恢堡的大名。
此行我並沒有瞭解到從這座土堡走出的餘氏子孫是否出了什麼大人物,但據說建堡的主人餘生權的兩個兒子,都相當有出息,大兒子是武秀才,二兒子是文秀才。轉眼間,歲月如梭,一百六十多年的時光就這麼飄走了,當年風水先生的話成了紹恢堡一個獨特的預言。而我要說,與其說這是傳說風水先生之言,不如說是當初建堡者對後人的一種祝福與寄託,就如同堡內眾多的吉祥壁畫和雕刻,哪一個不是古人期盼後人成龍成鳳,萬代家業昌興的美好祝願呢。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無字的紹恢堡作為大田縣的獨一無二的建築景觀,其中國傳統的文化寓意是深刻而可傳之彌久,其區域的個性也得以彰顯。而其實,無字勝有字。它給了人們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什麼時候什麼人會來題寫它的名字呢?
經過這兩天的尋訪,我真實地感受到了土堡的魅力所在。關於土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有過這樣的評價:“先有客家人,後有客家土堡;先有客家土堡,後有福建土樓”,因此給三明土堡命名為“土樓之母”。今天,我走入三明土堡之中,掀開了土堡的神秘面紗,讓閩西北區域這塊獨特的人文山水中的建築之寶完整、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