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15日,36氪WISE2021新經濟之王峰會在上海舉行,今年我們以「硬核時代」為主題。“硬核”是當下時代和大環境帶給中國新經濟企業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要求企業關注技術創新,找到自身“硬核”壁壘;另一方面要求企業回饋社會,展現更多“硬核”責任與擔當。在從商業模式創新的“應用時代”邁向技術創新的“硬核時代”之際,我們與上百家硬核企業匯聚一堂,聚焦宏觀政策、智慧製造、半導體、新能源、新消費等熱門賽道,全方位探討各領域如何構建以創新驅動的硬核競爭力。
大會上,崑崙萬維CEO方漢發表了《跨境出海這兩年》的主題演講,方漢認為,全球市場仍然是大有可為的,出海進階的正規化是切中需求、打磨產品,然後沉澱運營,最後在單一市場打磨出成功的模式後,快速複製到其他國家。
以下是方漢先生的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方漢:大家好,我是方漢。其實今天上臺特別慚愧,因為主題是硬核時代,前面演講嘉賓們都在講如何吃技術增長的紅利,而我的演講是關於如何去吃人口紅利的。從大背景看,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紅利的增長已經到了一個瓶頸,但是世界上有60億人,還有40億人的市場是存在人口紅利的,這也是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網際網路進入了下半場,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存量市場的競爭已經開啟了。那麼,當流量爭奪已經成為紅海,增量市場在哪裡,其實大家是比較悲觀的。此外,新舞臺對於網際網路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2008年到2021年,這個階段中國網際網路出海也出現了很多的爆發點,2014年有工具類產品,2016年是直播短影片,2017年是本地化運營的娛樂和服務類產品,2018年是遊戲類產品,最近是金融科技跟電商產品。我們也可以從數字上洞察一二,比如全球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有44億,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56%,而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已經90%以上了。
另外也跟大家分享幾個反常識的資料:
第一個資料,大家普遍認為我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師紅利,但是從2019年開始,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印度的正在大學裡就讀的大學生數目,第一次超過中國。今年中國的在校大學生數目是3200萬人,而印度是3700萬人。也就是說,在印度的工程師紅利將在10-20年之後開始顯現,這是第一個資料。
第二個資料,印度人均的4G月使用量是5.5G左右,中國是4G左右,也就是說印度人月均4G流量的使用量是比中國要高的,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成因,比如說中國固網比較普及,有很多人使用wifi,但這個資料也令很多人驚訝。
第三個資料,大家可能都覺得我們中國的移動支付是非常發達的,有支付寶、有微信支付,但實際上中國的移動支付滲透率只有70%+,而非洲的一個小國家,肯亞的移動支付覆蓋率是達到了將近95%以上。這個資料其實跟很多人的印象是不匹配的。
也就是說,整個全球網際網路的發展,並不是像我們常識一樣,覺得只有美國可能比中國強一些,其他國家都不如我們,其實整個全球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國家是在彎道超車的。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真的不一定能夠長久坐在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上。
我們崑崙萬維是一家在2015年A股上市的公司,我們一直在做全球化的生意,目前我們在全球的正式員工有4000人左右,我們在40多個國家有office,我們的業務也非常綜合,覆蓋了金融、娛樂、遊戲、新聞等多個領域。
2008年開始,崑崙萬維就在海外做網頁遊戲的發行,2011年開始我們做手機應用市場和工具,從2015年開始我們利用Opera瀏覽器,以及Opera News和Opera GX在做新興市場的流量。2021年我們一款新的產品叫StarMaker,目前是全球K歌類產品的第一名。這是我們在全球的一個佈局。
20182019年,我們在不斷的進化我們的企業形態。我們在問自己,怎麼樣能夠降低流量的成本?大家都知道,遊戲、工具、社交其實都是基於流量的生意,不同點在於各有各的玩法,但從網際網路上流量變現渠道來看,我們總結就是遊戲、娛樂、電商、金融這四大變現渠道。但是這四大變現渠道,基本上所有廠商都是透過購買流量、產生收入這樣一個ROI模型來進行的。
但是海外的流量市場跟中國的流量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流量市場非常碎片化,有多種多樣的渠道。而在海外基本上就是Facebook和Google這兩家,其他流量市場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流量來源。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買流量的能力、起跑線是相對一致的,所以怎麼在海外做自有流量,就成為一個很關鍵性的因素。能否構建自有流量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其實往往是一個生死之爭。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教培市場裡面,活的最好是有搜題軟體的一些企業,最近的政策,不讓大家用搜題軟體了,為了防止中小學生抄作業。但是中小學生抄作業的流量是一個剛需流量,這個流量導致了教培市場上做這些產品的企業,流量成本比其他人的要低,這決定了整個商業模式都完全不一樣。
所以中國企業在出海的時候,如果只靠從Facebook和Google去買流量,那麼你的商業模型本身其實是沒有那麼健康的,所以最終一定要靠自己,自己要有一個比較強的流量base,你才會成長的比較快。
此外,按類別來看,所有做流量裡面,小遊戲能夠獲取大量的流量、工具類產品也能獲取大量的流量,但是其實最穩定的還是社交類產品。而且我覺得這一點毋庸置疑,中國的流量之王說到底肯定還是微信、QQ這兩大IEM工具。
這在海外跟中國又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呢?雖然海外有WhatsApp、有Instagram,有種種產品。但是對於海外來說,垂直類社交的空間仍然非常大。有一個剛剛興起的新產品叫Discord,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這家已經比Clubhouse要強大很多,它現在的月活使用者已經將近兩億人了,就是在有WhatsApp這樣強大頂尖產品的時候,它仍然能夠從遊戲語音切入,最後切出來一個很大的泛化市場蛋糕。
2025年,社交應用的使用者支出將達到750億美金,這是非常可怕的。為什麼Facebook賣廣告到現在為止賣得仍然是全球最好的?首先Facebook的廣告演算法肯定是最好的之一了,但主要原因是因為Facebook有社交,所以它有最準確的使用者畫像,所以它投放廣告,只用給100個使用者展示100次廣告,可能就有7次點選,而別家企業沒有這麼精準的畫像,可能就要展現一萬次廣告才有這7次點選。這導致Facebook的廣告變現效率在海外所有廣告平臺裡面是最高的,這也是中國企業奮力追趕的一個方向。
接下來,以我們的產品StarMaker和Opera為例,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在海外做社交類產品的經驗。
首先,我們這個產品目前全球使用者過億,是一個高黏性的音樂社群。做這個產品的切入點是什麼呢?其實它本身是一個美國的老品牌,相當於《中國好聲音》的一個選秀節目,叫StarMaker。我們買了這家企業,其實並不是很貴,而最幸運的是我們透過這家企業獲得了全球正版音樂的授權,有了這個授權之後,我們就可以在全球開展K歌業務。
但是,我們遇到了跟《全民K歌》類似的一個問題,我們雖然買了K歌的版權,但是音樂公司並不會給我們所有音樂的母帶,那麼,我們要把有人聲的歌曲,透過人工也好、技術也好,來變成一個伴奏的母帶,這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門檻。因為用人工來做的話,每首歌曲的成本大概是800人民幣左右,目前這個曲庫裡有將近300萬首歌,這個成本我們肯定是負擔不起的。
所以,我們只能用人工智慧的方法來做人聲消除,在這方面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大概幾十個人,用了將近5年時間,今天終於可以說,StarMaker在歌曲裡面的人聲消除技術,目前在全世界是最領先的。
現在我們每進入一個新的區域,基本上只要一到兩週的時間,就可以把該區域現存的幾十萬首歌瞬間變成最高質量的伴奏母帶。有了這個技術基礎之後,我們的使用者體驗就有了一個最基礎的保障。
另一個很值得花心思的工作是什麼呢?大家知道,全世界人民的移動網際網路都是靠中國的手機廠商去撐起來的,但是為了照顧全世界人民的消費力,中國手機廠商會用特別差的音訊晶片來降低成本,而這些音訊晶片唱出來的歌,可能就沒那麼好聽。
比如說有失真、斷音的現象,那麼我們需要針對各種各樣的極端音訊晶片去做最佳化,最後讓消費者可以達到,不管用何等低端的手機,都能唱出來跟iPhone一樣的效果。我們是用核心的技術給了使用者一個最基礎的體驗,這樣才能讓使用者有第一個需求使用我們這個產品。
使用我們這個產品之後,我們又需要把一個工具類的產品變現,因為大家知道如果有一萬個人聽歌的話,只有500人唱歌,那麼唱歌的人是很難變現的。那麼,我們就去觀察這些唱歌的人的行為方式,引入“家族制”的社交玩法,把社交玩法引入之後,整個營收模型也做得比較成功。
透過這種家族制的玩法,我們可以讓整個產品的ROI模型非常健康,現在每個新區域,大概只要三個月左右就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再以Opera為例,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瀏覽器,很多人覺得它是一個夕陽產品,但其實並不然。我們基於Opera做了兩個產品,一個是Opera News,另一個是Opera GX。
Opera GX是2019年釋出的一款針對歐美遊戲使用者的專屬瀏覽器目前PC端MAU 1100萬。也就是說,在這個新的市場、在目前這個時代,只要你做垂直市場做的足夠精準,你仍然能夠獲取大量的使用者。
而Opera News是我們在新興市場以及在各種本地化的市場去做多國語種的新聞推薦,實際上就是把中國的技術普及到全球,這個仍然有極大的空間,Opera News目前是非洲最大的新聞閱讀瀏覽器,我們做到了Google新聞品類的TOP3。
基於Opera GX,我們還做了遊戲社群,可以讓使用者在遊戲社群裡面自如交流。Discord是全球最火的遊戲玩家聚集地;Opera GX群組,是Discord伺服器群組裡最火的group之一,已經突破50萬人的單房間設定,未來會定製擴容,進入全球最大Discord Server群組之一的行列。
在出海上,我覺得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建模式,一種是收購模式,這兩種可以說各有利弊,因為做一個品牌需要很長時間,而中國人的優勢是研發能力,我們做品牌的能力可能不一定有本地人那麼強,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收購之後,做好外籍員工的融合、賦能中國的研發實力,就能比較快速地做成事情。
崑崙萬維曾經收購過美國的同性交友平臺Grindr、美國的Star Group和挪威的Opera。我們都能把這些老的網際網路品牌,重新透過技術賦能,做出新的領域和新的增長。所以,我覺得我們在海外就是要切中需求、打磨產品,然後沉澱運營,最後在單一市場取得打磨成功的模式之後,快速複製到其他國家。
最後,全球市場仍然是大有可為的。舉一個例子,疫情期間很多中國的駐外同學都回來了,我們是逆流而行的,我們公司同學真的很拼,打了疫苗去疫區,它的增長速度比沒有疫情的時候快得多。原因在於,中國人回來多了以後,競爭會減弱。所以我認為在全世界市場上,我們中國人仍然是最有競爭力的一波人,我堅信我們中國人在全球網際網路人口紅利上仍然會分到最大的一塊蛋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