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英語12月21日報道稱,中國正在推動世界科技規則的形成。
2003年末,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開始與Wi-Fi連線時,中國決定採取不同的方式。
中國採用了自己的標準,稱為WAPI,聲稱它比Wi-Fi更安全,並堅持認為裝置製造商如果想在中國銷售其產品,就必須遵守這一標準。
這引發了與美國的貿易爭端,最終中國在2004年擱置了該專案。但中國從未放棄其在技術內部運作方面擁有更大發言權的更大野心。現在,北京在制定從電信到鋰等領域的標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希望擁有這樣的影響力並不奇怪。但是,一些批評者質疑北京追求這種影響力的方式。在Wi-Fi爭吵近20年後,隨著西方和中國相互指責並爭奪地緣政治主導權,一場新的標準之爭正在升溫。
無論是像電腦這樣複雜的東西,還是像螺絲釘這樣簡單的東西,標準都有助於確保產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跨國界使用。許多標準都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全球機構制定,經過由世界各地的專家組成的"技術委員會"的討論。
中國在這些小組中的存在已經大大增加。從2011年到2021年,中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中的秘書處職位增加了58%,要知道,在制定具體標準方面,這些秘書處就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從2012年到2021年,中國在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可比職位增加了一倍。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的資料,在同一時期,美國、德國和日本在這兩個組織中佔據的秘書處職位保持相對穩定。
雖然中國仍然落後於更成熟的參與者,但一些批評性的觀察家強調,中國正在將其努力集中在一些戰略部門。例如,根據市場情報公司IPlytics在2021年11月的一份報告,沒有任何公司比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有更多的技術貢獻被批准用於5G。
尚未實現標準化的新技術,包括無人機、鋰電池、資料安全、人工智慧等等,也是一些關鍵目標。
"現在的賭注特別大,因為隨著數字革命,新一代的技術標準正在形成,"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的高階研究員Emilyde La Bruyere說。"如果北京成功制定戰略領域的標準,它不僅會鎖定市場優勢,而且會鎖定政治、規範和技術影響。"
中國自上而下的風格正在激起人們的不安。雖然國家或公司試圖塑造有利於自己的國際標準並不罕見,但這一過程需要某種合作精神,需要工程師們圍坐在一張桌子旁,權衡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建議,並努力就共同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但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高階顧問和中國商業和經濟受託人主席斯科特-肯尼迪認為,"中國人所做的一切都涉及到大量的國家參與,所以這讓傳統的標準參與者相當擔心,因為他們都帶來了這種基於市場的、自願的、協商一致的標準傳統,而中國並不這樣運作。"
一些人從中國政府的更大目標的角度來看待標準化問題。
總部設在美國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推動控制聯合國和標準制定組織內的議程,是全面推動加強該國的全球規則制定權和保護其不受不受歡迎的限制或入侵的一個方面。
作者Daniel Russel和Blake Berger承認,中國在標準化方面發揮突出的作用,是"非常合適",將其排除在外"既不可取也不可能"。相反,他們說西方參與者需要專注於提高他們自己的博弈能力,並"協調志同道合的國家的努力"。
隨著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的認識不斷提高,西方決策者也越來越多地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待標準化問題。
歐盟的行業主管Thierry Breton在2020年中期告誡說,歐盟各國政府需要更積極地制定鋰的生產和使用的全球標準,鋰是電動汽車的一種關鍵材料。據路透社報道,他說:"我們需要對這些過程保持警惕,如果沒有正確的參與,可能會無意中損害我們的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領先地位"。
幾天後,國際標準化組織投票接受了中國的建議,建立一個鋰委員會,監督整個供應鏈的標準。中國統領秘書處。
今年10月,中國發布了一份期待已久的到2035年的標準化戰略綱要。
在某些方面,該藍圖說出了國際社會可能希望聽到的內容。它承諾要從政府主導的方式轉變為更多的政府-市場體系,並大幅提高市場參與度。它還表示打算將85%的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它還承諾確保外商投資企業能夠"依法"參與中國標準的制定。
然而,專家們認為,這些要點都有可能是一個陷阱。
馬特-希恩、馬喬裡-布盧門塔爾和邁克爾-納爾遜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的對2035年戰略的回應中指出:"行業參與者的這種日益增長的作用,必須放在中國政府對中國公司,特別是技術公司進行更大控制的背景下。"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參與者的這一更大作用,不應被視為脫離國家的轉變,而應被視為加強以國家為中心的標準體系能力的一種方式。"
至於85%的同步化,他們指出,這在過去會受到歡迎。"但是今天,其他國家可能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這種型別的同步,預示著中國正在努力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世界其他國家。"
與此同時,儘管2019年的《外國投資法》肯定了外國公司的參與權,但外國公司繼續報告在中國境內遇到障礙。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oerg Wuttke說,諸如中國列車控制系統這樣的技術標準只提供給特定的外國企業,而且,更新仍然完全保密。他說,能源領域也是如此。
"國家電網等國有企業制定的標準將被用於招標過程,"Wuttke說。"然而,外國企業有時甚至無法獲得這些標準的文字,這實際上使他們無法參與競標。"
談到中國對全球組織的參與,很少有人懷疑誰在發號施令。
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UI)高階研究員兼歐洲專案主任比約恩-法格斯滕表示,中國政府讓一些地區政府向領導ISO和其他機構標準制定的公司提供每年15.5萬美元的津貼,但這些公司的投票決定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
"我們有報告說,中國希望擁有投票行為的截圖或圖片,"法格斯滕說。這樣,當局可以確保"所有中國參與者的投票都符合國家機構在投票程式前發出的一般協議。因此,這當然是中國如何控制其在這些技術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中的參與者的一個大規模例子"。
同時,並非所有的標準都透過ISO這樣的渠道建立。有些是事實上的標準,透過投資和發展援助輸出。
2015年,中國啟動了"數字絲綢之路",透過其"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倡議推廣中國技術。據ASPI稱,這一舉措包括以先進電網、雲計算網路、AI驅動的監控和麵部識別技術為特色的"智慧城市"和"智慧港口"專案。
截至7月底,中國已與5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98項雙邊和多邊標準化協議。官方資料顯示,大多數是與BRI參與者和歐洲簽署的。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指出,在中國公司已經進駐的新興經濟體中,中國標準很可能具有優勢,而且,經常得到國家支援。用華為和中興的裝置建造的BRI鐵路和電信基礎設施正在建立標準,因為它們正在上升。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報告說:"事實上的標準有一定的粘性,因為過渡到一個使用不同的,有時不相容的標準的系統的成本。因此,在數字網路和系統的出口中嵌入了關於技術標準的隱性決定,這往往會鎖定中國供應商,無論客戶是否知道"。
對美國來說,華盛頓自己試圖讓中國公司遠離敏感技術的努力,可能會削弱其對標準的影響力。
華為和其他中國企業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這基本上是一份國家安全黑名單,使得一些美國公司對與他們在標準方面的合作保持警惕,據USCBC商業諮詢服務總監Jack Kamensky稱。他說,一個主要的擔憂是美國出口管制對標準制定活動的適用性,這促使一些美國公司基本上將自己置於一邊。
西方政策制定者如何應對中國的標準驅動?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開出了一些處方,如加強政府和行業之間的協調,將重點技術歸零,利用20國集團這樣的平臺來促進國際標準,以及與中國開展更多的外交活動。
卡內基報告的作者建議不要採取"強硬的干預措施",如試圖排除中國的研究人員或公司。相反,他們敦促有關政策制定者與標準機構的領導人和參與者接觸,以"瞭解扭曲的做法到底發生在哪裡",以及如何打擊它們。例如,收緊投票程式或支援那些為標準投入資源的國內公司。
Kamensky也認為中國對影響力的渴望並不罕見,並爭辯說,如果北京因為害怕被排斥而採用WAPI這樣的本土替代方案,這將是一個更糟糕的結果。他說:"當中國標準和國際標準不一致時,可能會產生工程成本,或減緩新產品的上市時間。它甚至可以成為美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市場準入障礙。"
無論如何,今天的決定可能會在明天產生全面的影響。
FDD的de La Bruyere說,下一代的標準,"將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規則,它們將在決定數字時代的商業等級、技術架構和規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