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過最長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
新疆哈密市一位媽媽,給3歲的女兒買了個巨大的棉花糖。
孩子愛不釋手,細細品味起來。
眼看著棉花糖一點點下了肚,媽媽也開始擔心起來,怕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女兒卻怎麼都不肯撒手。
於是,媽媽靈光一閃,對女兒說:“這個棉花糖有點髒,咱們洗一下再吃好不好?”
女兒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乖巧地把棉花糖拿去沖洗。
結果可想而知,眼看著棉花糖一點點被“洗”沒了,孩子也傷心地嚎啕大哭起來。
真是讓人看得既好笑,又心疼。
隨著影片的走紅,這位媽媽的做法也引起了廣泛熱議。
有網友說,一點也不覺得好玩,如果本意是好的,可以換其他的方式。父母如果失去了孩子的信賴,後果一定是父母自己承擔。
深以為然。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欺騙式”教育看似省心、省力、見效快,其實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是最大的。
蔣方舟曾說過:“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孩子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父母輕飄飄的一句謊言,落到孩子身上,也許就是一座沉甸甸的大山。
01 那些從小被“騙”的孩子,最後都怎樣了?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父母應該欺騙孩子嗎?
有位答主回憶說,自己就是在“謊言”中長大的。
小時候為了讓她把難吃的面吃完,媽媽就騙她說,再吃三口就不吃了,結果吃完又說有一口太小,還要再補充吃一大口。
為了讓她好好學習,媽媽答應她只要考進多少名,就獎勵她腳踏車、溜冰鞋等等,但一次都沒有兌現過承諾。
在教育孩子“不要偷錢”時,媽媽也是用“欺騙”的方法,跟她說,如果偷錢,家裡就會越來越窮……
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就像利刃,一點點地割斷了她對母親的依賴與信任,也讓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懷疑與恐懼。
直到25歲,她心中的陰影依舊難以磨滅,因為對外界的不信任感,她質疑身邊所有的人,無法進入親密關係。而心理測試的結果也顯示,她的內心存在著一個“戒備小孩”。
多麼無奈!
“欺騙式”教育,其實就是和魔鬼做交易。
父母用一個簡單的謊言,換來高效的教育回報,而孩子則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上海有一位7歲的小女孩,在上鋼琴課的途中突然失蹤了。
在民警的幫助下,父母順利找回了孩子。
事後,經過詢問得知,父母本來答應週末帶她去海洋公園玩,結果不但沒履行承諾,反而把孩子帶去琴行,給孩子加了一節鋼琴課。
憤然之下,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
幸運的是孩子被找到了,如果就此失蹤,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可能連父母也沒想到,自己一個無關緊要的謊言,竟然可能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刃。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考前三名就送你遊戲機。”
“寫完作業就給你買零食。”
“爸爸沒帶錢,下次一定給你買……”
當一個個承諾種下,孩子卻發現這只是謊言的種子,根本無法開花結果時,一次次的失望也就堆積成了絕望。
建立在謊言之上的教育,不是愛,是傷害,它只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都抹不去的陰霾。
02 今天你欺騙孩子,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
說起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林妙妙,留給觀眾的印象就是“撒謊精”。
為了逃課,她跟老師撒謊,說要去照顧患有精神病的小姨。
成績下降,她就偽造了作文大賽的獎盃,用來轉移家長的視線。
她還瞞著父母做直播,在被逼問為什麼成績無故下滑時,謊話張嘴就來,眼淚說流就流……
真是讓人看得又氣又恨!
但是,如果仔細深究就會發現,林妙妙撒謊成性的背後,都有著父母的影子。
有一次,林父答應妙妙如果考了好成績,就獎勵她1000元,結果成績合格了,答應的1000元卻急劇縮水,變成了100元。
而類似的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林妙妙在吃飯時,還曾控訴:“零花錢我幫你存著,壓歲錢長大都是你的,我這十幾年遭遇你們的金融詐騙,我到哪說理去?”
心理學教授認為,孩子的任何一個表現,都折射出了他父母的水準。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專家,而父母則是他們最好的模仿物件。今天你欺騙了孩子,明天孩子就可能欺騙你。
《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那些從小遭受“欺騙式”育兒的人,在成年後,對父母的欺騙行為也會更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教授Setoh Peipei還特別說明:
“父母告訴孩子要誠實,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這會讓孩子對自己喪失信任,孩子也會變得不誠實。”
當父母嘴上說著“要誠實”,但卻用“撒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時,無形中就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錯誤的理念:誠實沒有用,撒謊才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
久而久之,孩子跟在父母的背後,觀念不斷地產生偏差,慢慢地也就被同化成了人人厭惡的“撒謊精”。
03 這3種謊言,千萬別說
蔣方舟曾說過:“父母最擅長三種謊言: 一種是替孩子消毒,一種是替孩子判斷,一種是替孩子生活。”
人不可能永遠不說謊,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父母也有逼不得已說謊的時候,但是這3種謊言,千萬別對孩子說:
- 消毒式謊言
顧名思義,有些家長認為某些事情或者言論,對孩子來說是“有毒”的,因此就把謊言當成“消毒液”,用來掩蓋真相。
例如在有關“性”的話題上,不少父母都說過:“你是垃圾堆裡撿來的”,“接吻了就會有孩子”等等。
這樣的謊言不僅無法給孩子“消毒”,反而會加重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甚至可能會因為好奇偷嘗“禁果”,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 判斷式謊言
有些父母只要判定孩子的行為是錯的,就會用謊言來恐嚇孩子,以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
比如父母覺得吃太多糖不好,就騙孩子說:“吃太多糖,晚上等你睡著了,螞蟻會爬進肚子裡去哦。”
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承受能力都很強,在遇到問題時,父母不妨試著跟孩子說清緣由,或者給孩子立好規矩。
“恐嚇”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陰影。
- 操控式謊言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謊言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例如說:
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就隨意許諾 “等考了第一名就帶你去旅遊”;想要孩子不哭鬧,就騙孩子說“你不哭了就給你吃巧克力”等等。
表面上看,“操控式”謊言教育成效很高,其實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卻是最大的。
與其將教育建立在“謊言”之上,不如多跟孩子溝通,這樣才能讓孩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父母以身作則,信守承諾。
應採兒在《童言有忌》中就曾談過,她認為的責任感,就是父母要信守承諾。
如果父母只會空許諾,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只會越來越低,家長的“教育權威”也會越來越弱。
長此以往,孩子覺得父母的話沒有可信度,不願聽從父母的教導,親子關係也只會越來越疏遠。
04 小結
社會學家林·扎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騙,都足以壓垮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選擇“欺騙式”育兒,看似是為了逃避問題、節省教育時間,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父母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對“謊言”的影響沒有正確的認知。
教育最忌的就是怕麻煩,今天你圖省事撒的“謊”,明天也許就成了給孩子挖的“坑”。
而孩子是透過父母的眼睛看世界,如果父母本身就充滿了謊言,那麼孩子也會帶上謊言的“有色眼鏡”,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不信任感。
一個沒有信任感,時刻活在懷疑裡的孩子,又怎麼去獲取幸福呢?
點個贊,願每位父母都能用愛和信任來養育孩子,給予孩子最真誠的教育。
願每個孩子,一輩子不被謊言所傷,收穫最純粹的幸福。
作者: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