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累是心累,儘量減少人際摩擦與耗損。
很多時候,我們由於工作中處於與周圍方方面面的抗阻中,幾乎把能量耗費殆盡——心累。
人際間的交往,如同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待人、待事的態度與方式。
立足自身,任何摩擦都不能單方面歸咎於人,應反省自身有欠妥當之處。講理、誠敬、有禮、身體力行,永遠是人際間最好的通行證……
不要把自己變成孤島,在無奈中體味著英雄感,而是要善於借用與發揮每個人的長處,體會團隊協作、彼此扶助、並肩作戰的妙處。
從好強執拗的狀態中走出,肯讓人“幫忙”,你所不擅長的,也許會被別人輕而易舉地完成。
二、持續進步,取決於是否善於吸取反面意見。
從本能心理上說,人總是渴望被肯定、喜歡被恭維,而對反面意見、勸諫之言,本能地抗拒。
縱觀中華幾千年歷史,多少豐功止於固步自封,多少衰敗始於剛愎自用;而勇於納諫的氣度與胸懷,成為盛世偉業的基石,又福澤多少百姓……
雖然現實多次揭示二種心態所導致的懸殊命運結局,然而生活中我們往往仍然選擇自欺。有些人周圍永遠只聽到讚美與附和,以此滋養良好的自我感覺。
這種感覺良好,是真的良好嗎?
為何總是在自負與自卑之間遊走?人生也停止進步。
如果一個人,阻斷與他人的交流,無視外界的反饋,人生會是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走向?
這是需要我們克服與超越的心理漏洞。
而這種超越也正是建立事業,實現人生抱負的關鍵所在。需要我們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人生。
三、身為團隊leader,須有 “勇於納諫”的胸懷。
或許,最初的時候,當我們聽見他人的批評與意見,心裡還是會覺得很受傷,進而惱怒,甚至心懷憤恨;當下的反應也會是抗拒,或反駁、或開脫、或漠然置之……
而只要我們懷著真誠面對自己的人生態度,一種渴望超越人性弱點的堅定意願,便會逐漸地產生反省與自知,進而可以接納外面的聲音。
在“平和地交流與有效地溝通”中不斷地完善與進步,聞過則喜的境界,也並非不可企及。
《論語》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
生活中人們經常選擇自保,圓滑處世,諍友難得,讓我們珍惜工作中每一位直言勸諫的上司、同事、下屬,每一次真誠奉勸的聲音。
因為我們知道這意味著又一個突破的契機,距離人生的成熟,又近了一步……